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决战在一线】“盼着她们和我一样有一技之长”

2019-12-28 10:06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12月26日早晨8点,虽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31度,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内的艾罕民族服饰店依旧早早开门迎客。透过挂着冰花的门窗,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店内挂满了做工精美的民族服饰。

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哈斯格日乐是这家店的店主,她正赶制鄂温克族民族服饰,“马上就要过年了,备点货,喜庆的民族服饰肯定能在春节期间卖上好价钱。”

50岁的哈斯格日乐凭借裁缝手艺,日子过得还算不错。2010年,她得了心脏病和脑梗,后期又查出肾衰竭。祸不单行,哈斯格日乐的哥哥又得了癌症。哈斯格日乐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前前后后花了70多万元,一个原本殷实的家庭陷入困境。

2014年,哈斯格日乐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病情好转后,她便干起了老本行——裁缝。2016年,苏木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帮她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鼓励她继续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当年,她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进了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200多平方米的门店。这门店,她享有两年的免费使用权。2017年末,哈斯格日乐脱了贫,但还享受政策。

苏木党委、政府申请了精准扶贫资金,为哈斯格日乐购买了10台服装制作设备,解决了她因缺少设备造成的制作周期长、效率不高、发展缓慢的问题。如今,哈斯格日乐的店铺主要以私人定制民族服饰为主,年收入7万多元。

自己脱了贫,哈斯格日乐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几年间,哈斯格日乐相继担任精准脱贫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就业扶贫车间老师,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其中有许多学员都是贫困户。哈斯格日乐索性包了她们的吃住,让她们直到学会再走。哈斯格日乐说:“盼着她们和我一样有一技之长,脱贫后也能自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距离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近千米的华和面粉厂,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何美荣准时到岗,穿着工服的她正在给面粉封袋。“我是去年3月来面粉厂打工的,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我一次假都没请过。”何美荣自豪地说。

44岁的何美荣家里没有草场,身体也不好,夫妻俩带着孩子常年靠给别人放牧、打零工维持生计。“那些年真是难啊,为了省钱,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彩钢房里。”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何美荣家有了一个面积225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还搬进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房。三年来,她种木耳和有机果蔬、养鸡,加上两口子在附近工厂的工资收入,一家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

鄂温克旗委、政府将“志智双扶”贯穿脱贫攻坚始终,通过媒体宣传和干部宣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旗里按需“配菜”、精准“滴灌”,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特色种养、民族服饰、奶制品、电焊、家政等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还通过脱贫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坐等帮扶的贫困户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早起的贫困户多了,肯干的贫困户多了,致富不忘帮穷邻的贫困户多了……截至目前,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5户、2844人全部脱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责任编辑:孟捷

12月26日早晨8点,虽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31度,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内的艾罕民族服饰店依旧早早开门迎客。透过挂着冰花的门窗,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店内挂满了做工精美的民族服饰。

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哈斯格日乐是这家店的店主,她正赶制鄂温克族民族服饰,“马上就要过年了,备点货,喜庆的民族服饰肯定能在春节期间卖上好价钱。”

50岁的哈斯格日乐凭借裁缝手艺,日子过得还算不错。2010年,她得了心脏病和脑梗,后期又查出肾衰竭。祸不单行,哈斯格日乐的哥哥又得了癌症。哈斯格日乐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前前后后花了70多万元,一个原本殷实的家庭陷入困境。

2014年,哈斯格日乐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病情好转后,她便干起了老本行——裁缝。2016年,苏木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帮她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鼓励她继续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当年,她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搬进了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200多平方米的门店。这门店,她享有两年的免费使用权。2017年末,哈斯格日乐脱了贫,但还享受政策。

苏木党委、政府申请了精准扶贫资金,为哈斯格日乐购买了10台服装制作设备,解决了她因缺少设备造成的制作周期长、效率不高、发展缓慢的问题。如今,哈斯格日乐的店铺主要以私人定制民族服饰为主,年收入7万多元。

自己脱了贫,哈斯格日乐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几年间,哈斯格日乐相继担任精准脱贫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就业扶贫车间老师,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其中有许多学员都是贫困户。哈斯格日乐索性包了她们的吃住,让她们直到学会再走。哈斯格日乐说:“盼着她们和我一样有一技之长,脱贫后也能自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距离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近千米的华和面粉厂,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何美荣准时到岗,穿着工服的她正在给面粉封袋。“我是去年3月来面粉厂打工的,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我一次假都没请过。”何美荣自豪地说。

44岁的何美荣家里没有草场,身体也不好,夫妻俩带着孩子常年靠给别人放牧、打零工维持生计。“那些年真是难啊,为了省钱,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彩钢房里。”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何美荣家有了一个面积225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还搬进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房。三年来,她种木耳和有机果蔬、养鸡,加上两口子在附近工厂的工资收入,一家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

鄂温克旗委、政府将“志智双扶”贯穿脱贫攻坚始终,通过媒体宣传和干部宣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旗里按需“配菜”、精准“滴灌”,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特色种养、民族服饰、奶制品、电焊、家政等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还通过脱贫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坐等帮扶的贫困户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早起的贫困户多了,肯干的贫困户多了,致富不忘帮穷邻的贫困户多了……截至目前,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5户、2844人全部脱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