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网络述年】饺子的记忆

2020-01-24 18:40 正北方网  

家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童年的印象中,冬至如果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是“医圣”张仲景为救治耳朵受冻成疾的民众,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即用面皮包上羊肉和胡椒等药材熬煮,百姓称之为“娇耳”,这就是饺子名称的由来。在笔者家乡,饺子又被称作“扁食”,追寻根源竟然是蒙古语饺子的发音。元朝建立后,“扁食”一词流传甚广,家乡就有“好吃不过扁食”的说法。

饺子的制作,先要把面揉成面团,然后静置三十分钟饧面,把饧好的面用刀切成数条,将条搓成圆条状,用手揪成小剂子。擀皮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娴熟地使用小巧的擀面杖,而且还要使成形的饺子皮边薄心厚,这样煮时才不至于烂皮。有的人家不会擀皮,就用水缸或瓶底压。饺子好吃馅子至关重要。童年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一穷二白,饺子馅大多以胡萝卜和极少量的猪肉为主,这种饺子家乡人戏称为“黄大肚”。那时的人们吃过“黄大肚”后都喜欢比吃的数量,大人们普遍能吃五六十个,就是半大孩子也要吃四五十个。因为喜欢吃饺子,笔者很小就学会包饺子,直到现在,在所有饭食中,也只会做饺子,而且从和面,擀皮,拌馅到包,很精通。印象最深的一次吃饺子是在高中住校期间,一个周末,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相聚在一起,有的拿面,有的拿菜,最关键的是一个同学有半罐头瓶“油脂索”,笔者负责拌馅,那顿饺子至今几个同学都说是记忆中最好的一顿饺子。

童年时盼望过年的原因虽然很多,如穿新衣、放鞭炮,但吃饺子是很重要的一项,真正的饺子必须要等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吃到。年三十吃过晚饭后,父亲会把仅有的几斤白面和成面团,肉馅和萝卜馅是入冬后就已经准备好,因为是大年三十的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更有欢乐喜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三十的饺子别有韵味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包,在说说笑笑中不知不觉就包好几百个饺子。当然少不了在饺子中包一些硬币,据说吃到硬币的人会一年通顺。那时妈妈为能让笔者吃到硬币,包饺子时做好了记号,并悄悄告诉父亲。捞饺子时父亲满锅找那个做了记号的饺子,然后放到笔者的碗里,每次都是自己吃到,两个姐姐也心照不宣。包好的饺子要分两次吃,年三十夜半,等到点燃旺火,放完鞭炮后,父亲为我们煮第一批饺子,这批饺子数量不多,我们也严格按照“原汤化原食”的要求,将饺子和面汤全部“消灭”,然后才开心地提着灯笼找伙伴们玩耍。到初一早上,父亲把剩余的饺子全部下锅。在那个年代,连着两次吃饺子是莫大的幸福和享受,甚至有些奢侈,而吃到硬币的孩子更是满大街炫耀。

在故乡,除大年三十吃饺子外,还有一些有结婚任务的人家也要在庆典日吃饺子。娶亲队伍出发前要吃饺子,俗称“上马饺子”,希望能够娶亲顺利。到女方家,也要吃饺子,这是新娘家慰劳新郎一行路途劳顿而准备的,称为“下马饺子”,为捉弄取笑新郎,要在个别饺子里包一些食盐和辣椒的佐料,一旦碰巧吃到,虽然难以下咽,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也要硬着头皮咽下。不管是“上马饺子”还是“下马饺子”,数量都很少,只有参与娶聘的相关人员才可以吃到。每到此时,我们这些孩子就会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狼吞虎咽的大人们,一口一个,当最后一个饺子被吃掉后,欲哭无泪的我们看着那些意犹未尽的“吃货”,个个切齿痛恨。

改革开放后,农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包产到户后,白面成为每家每户的主食,而肉也不再是供应分配,饺子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平常食物,亲朋好友来访要吃,大小节日要吃,甚至每个周末也要吃,而且饺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鲜馅、纯肉馅、鱼虾馅要有尽有,除煮之外,人们还蒸、煎、炸、烫、烤,变着花样吃。后来工作后,去过不少地方,也吃过口味不同的各地饺子,但总觉得家乡的饺子与众不同,自有千秋,这当然有恋乡的情节所在,可更多的是家乡的饺子馅里有一种特别的佐料,这种叫“酱面子”的佐料只有家乡才有,是它造就了家乡饺子特有的味道。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这是家乡的谚语,但愿在这个美好奋进的时代,家家饺子就酒,户户越吃越有。     (周涛)

责任编辑:何娟

家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童年的印象中,冬至如果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是“医圣”张仲景为救治耳朵受冻成疾的民众,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即用面皮包上羊肉和胡椒等药材熬煮,百姓称之为“娇耳”,这就是饺子名称的由来。在笔者家乡,饺子又被称作“扁食”,追寻根源竟然是蒙古语饺子的发音。元朝建立后,“扁食”一词流传甚广,家乡就有“好吃不过扁食”的说法。

饺子的制作,先要把面揉成面团,然后静置三十分钟饧面,把饧好的面用刀切成数条,将条搓成圆条状,用手揪成小剂子。擀皮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娴熟地使用小巧的擀面杖,而且还要使成形的饺子皮边薄心厚,这样煮时才不至于烂皮。有的人家不会擀皮,就用水缸或瓶底压。饺子好吃馅子至关重要。童年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一穷二白,饺子馅大多以胡萝卜和极少量的猪肉为主,这种饺子家乡人戏称为“黄大肚”。那时的人们吃过“黄大肚”后都喜欢比吃的数量,大人们普遍能吃五六十个,就是半大孩子也要吃四五十个。因为喜欢吃饺子,笔者很小就学会包饺子,直到现在,在所有饭食中,也只会做饺子,而且从和面,擀皮,拌馅到包,很精通。印象最深的一次吃饺子是在高中住校期间,一个周末,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相聚在一起,有的拿面,有的拿菜,最关键的是一个同学有半罐头瓶“油脂索”,笔者负责拌馅,那顿饺子至今几个同学都说是记忆中最好的一顿饺子。

童年时盼望过年的原因虽然很多,如穿新衣、放鞭炮,但吃饺子是很重要的一项,真正的饺子必须要等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吃到。年三十吃过晚饭后,父亲会把仅有的几斤白面和成面团,肉馅和萝卜馅是入冬后就已经准备好,因为是大年三十的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更有欢乐喜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三十的饺子别有韵味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包,在说说笑笑中不知不觉就包好几百个饺子。当然少不了在饺子中包一些硬币,据说吃到硬币的人会一年通顺。那时妈妈为能让笔者吃到硬币,包饺子时做好了记号,并悄悄告诉父亲。捞饺子时父亲满锅找那个做了记号的饺子,然后放到笔者的碗里,每次都是自己吃到,两个姐姐也心照不宣。包好的饺子要分两次吃,年三十夜半,等到点燃旺火,放完鞭炮后,父亲为我们煮第一批饺子,这批饺子数量不多,我们也严格按照“原汤化原食”的要求,将饺子和面汤全部“消灭”,然后才开心地提着灯笼找伙伴们玩耍。到初一早上,父亲把剩余的饺子全部下锅。在那个年代,连着两次吃饺子是莫大的幸福和享受,甚至有些奢侈,而吃到硬币的孩子更是满大街炫耀。

在故乡,除大年三十吃饺子外,还有一些有结婚任务的人家也要在庆典日吃饺子。娶亲队伍出发前要吃饺子,俗称“上马饺子”,希望能够娶亲顺利。到女方家,也要吃饺子,这是新娘家慰劳新郎一行路途劳顿而准备的,称为“下马饺子”,为捉弄取笑新郎,要在个别饺子里包一些食盐和辣椒的佐料,一旦碰巧吃到,虽然难以下咽,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也要硬着头皮咽下。不管是“上马饺子”还是“下马饺子”,数量都很少,只有参与娶聘的相关人员才可以吃到。每到此时,我们这些孩子就会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狼吞虎咽的大人们,一口一个,当最后一个饺子被吃掉后,欲哭无泪的我们看着那些意犹未尽的“吃货”,个个切齿痛恨。

改革开放后,农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包产到户后,白面成为每家每户的主食,而肉也不再是供应分配,饺子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平常食物,亲朋好友来访要吃,大小节日要吃,甚至每个周末也要吃,而且饺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鲜馅、纯肉馅、鱼虾馅要有尽有,除煮之外,人们还蒸、煎、炸、烫、烤,变着花样吃。后来工作后,去过不少地方,也吃过口味不同的各地饺子,但总觉得家乡的饺子与众不同,自有千秋,这当然有恋乡的情节所在,可更多的是家乡的饺子馅里有一种特别的佐料,这种叫“酱面子”的佐料只有家乡才有,是它造就了家乡饺子特有的味道。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这是家乡的谚语,但愿在这个美好奋进的时代,家家饺子就酒,户户越吃越有。     (周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