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网络述年】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

2020-01-24 19:28 正北方网  

庚子鼠,又一春。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欣然抑或淡然,人们都盼着过年,盼的是那让人眷恋的年味儿。

儿时的年味,充满了温暖、满足,承载着笔者童年的记忆,孕育着童年的梦想。笔者在一个小镇出生长大,20世纪80年代是笔者的童年岁月,那时的父母年轻,爸爸帅气,妈妈勤劳,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

儿时的年味儿,是妈妈做的新衣裳。

那时家里条件一般,笔者是家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妈妈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年孩子的衣服或裤子嫌小嫌短再接一截继续穿的,不在少数。妈妈说只要衣服干净,要节俭朴素,所以大多是穿姐姐的旧衣服,姐姐有时穿哥哥的旧衣服,我们家可是“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

所以自己特别盼着过年,可以穿新衣服。那时很少买到现成的衣服,小镇上多是布店裁缝店,妈妈提前买好棉花卷,扯上花布,妈妈的手特别巧,自己学做裁剪缝纫,记得妈妈用报纸或硬板纸剪成衣服样板,外面再做外套,相当于现在的脱卸羽绒服。棉衣棉裤内胆不是每年做新的,但是花布外套是过年都会新做一件的。妈妈还帮我们纳鞋底做棉鞋,奶奶盘纽扣,姐姐那时耳濡目染也对裁剪缝纫感兴趣,她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现在想来,那时的衣服只能算“新”衣服,与美不美没啥关系,没有什么款式版型,在小孩心里,有新衣服穿就美得乐颠颠的,哪里在乎它真正美不美,幸福来得就是这么简单。妈妈说小孩子长得快,新衣服永远偏大偏长,很少有非常合身的新衣服,现在想来其实是为了省钱。过年走到街上,那些小伙伴的衣服也都是大大长长的,如果是正合身的,大多是旧衣服。

笔者喜欢那些花布,闭上眼睛,还记得有些花布模样。每到妈妈缝制好内胆让自己试穿大小时,心情就开始激动,就盼着快点过年,可是那些腊月过得好慢好慢。除夕夜,妈妈才把新衣裳新帽子整齐叠好放在床头,听父母讲讲故事兄妹三玩会就早早上床了,想象着一觉醒来可以穿上美美的新衣服,睡梦中都是甜甜的微笑!过年能穿上新衣裳新棉鞋戴上新帽子是充满期盼、快乐无比的。

儿时的年味儿,是爸爸的围裙和袖套。

小时候过年,都要来一场全家总出动的大扫除。爸爸平时工作忙,家务活妈妈做的多,但是到了腊月,爸爸会帮着妈妈一起做家务,眼前依旧浮现出爸爸穿着黑色毛线衣咖啡色棉背心,围上深蓝色老布围裙,戴上袖套干家务的画面,掸尘做卫生、腌制鱼肉、整理小院子,父亲最喜欢铁树,后来,搬了几次家都带着,铁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坚毅和顽强,笔者想这可能就是父亲喜欢铁树的原因吧。

父亲最疼笔者,从小到大,都备受呵护与疼爱,哥哥姐姐常被叫去打下手,还时常被教育,只有笔者是快乐的玩耍。人小鬼大嘴甜手勤的自己,看爸爸累了,就跑过去用小手给他捶腰捶背。爸爸也会歇会给我们讲故事唱歌曲陪我们做游戏。那时过年做炒米糖,需要搅拌挤压切块,那都是爸爸的任务,爸爸少了平时的威严,笔者站在爸爸身边,等不及他切好,就垂涎欲滴的问爸爸讨口尝尝。

儿时的年味儿,是大街小巷浓浓的香气。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了,我们这里习惯蒸馒头蒸糕、炸丸子、酥鸡肉、酿造米酒,大街小巷天天蒸汽、香气弥漫,酵成一股让七孔八窍都舒服让灵魂都迷醉的气息,这就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得睡不着的味道,因为过年的最大好处,就是带来大量 “好吃”的东西,孩子的最大天性就是“好吃”,过年是孩子最大的期待。

春节那几天是一年中最富足的,一切好的都要珍藏着,在过年时揭晓、展示、享用。这些喜悦、美味珍馐都积攒着、发酵着,等着热气腾腾出锅的那一刻,平时没有的各种好吃的过年时都可以甩开了吃。那时馒头年糕,也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

儿时的年味儿,是糖果糕点爆竹声。

糖和糕点对小孩子似乎有着天生的魔力,可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所以觉得格外香甜。那时候大多是水果糖,需要含在嘴里一段时间才能融化掉。为了防止吃得太快,常常把糖咬成两半,一半儿放嘴里,另一半儿再用糖纸小心地包起来,以后再吃。还有时我们把用糖纸把糖包一半,相当于现在的棒棒糖,拿在手里慢慢吮含着吃。那些传统特色糕点如桃酥、麻饼、花生芝麻糖、金栆等,真是酥脆香甜。

记得笔者喜欢包糖果的彩色塑料纸,舍不得扔,就和姐姐把糖纸收集起来夹在书本里,然后姐姐用糖纸做手工,叠成小人、花朵,能玩上好一阵。

那时候的鞭炮,舍不得成串的燃放,哥哥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爸爸点燃一柱香给哥哥去点放鞭炮,笔者是哥哥的跟屁虫,自己不敢去点鞭炮,又忍不住要去点,哥哥就把小鞭炮支撑在两个砖头中间,把导火线露在上面,笔者一手紧拽着哥哥一手拿着香去点,一看到呲呲冒火星,立马拉着哥哥撤退,远远的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每一声响都把我们的欢声笑语带向天空。

还有一种摔炮,是不用点火的,用力摔在地上的,也特别好玩,坏坏的小男孩总是拿摔炮往别的孩子身边扔,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好像就在昨天……

儿时的年味儿,是串门拜年压岁钱红包。

过年了,小辈的都要去拜访长辈,外地的亲戚也都会回来。大年初一开始,孩子们穿上新衣裳,父母准备好拜年礼物,带着我们到长辈亲戚家去拜年,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的拜年“团队”,一路遇到熟人,父母都是寒暄互相拜年,让我们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妈妈出门前再三吩咐嘴要甜,要叫长辈,不能乱说话,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东西,初一不能扫地倒水。

大人们聊着家常,孩子们迅速打成一片,平时不常见的哥哥姐姐都能见到,结交好多的新的玩伴,一群孩子嬉嬉闹闹的玩耍,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去亲戚家拜年时,大人们总会抓一大把零食塞你口袋里,口袋装不下,常常手里还揣着一大把好吃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各家都给孩子们准备了压岁钱,都是五元钱十元钱不等,用红纸包着作为压岁红包。父母也会给我们压岁钱,正月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盘点自己的收获,小心的放在罐子里,用来买几本连环画和橡皮筋。

儿时的年味儿,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过年除了是孩子们最大的期待外,也是老人们的期待,可以儿孙满堂的团聚了。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看着满屋的儿孙,整天合不拢嘴,外地的儿孙只有过年才回老家。春节聚在一起的时候大人们就是忙吃的、整理屋子、聊天唠家常,搬个长板凳坐在院子里叙旧唠嗑,孩子们跑进跑出的玩耍。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玩具,都是自制的很简单,游戏也是多人参与的,非常好玩,男孩子抽陀螺、滑冰车、玩弹子球,女孩子跳牛皮筋、踢毽子、丢沙包……

那时候过年,过的是什么?过的是人,是一茬一茬的孩子,是骨肉亲人团聚。钱不暖人,物不暖人,酒不暖人,暖人的是人,是人心。年味儿年味儿,说到底就是人味儿,一家人一起忙吃的忙喝的,唠家常,儿孙绕膝,尽享天伦,是毫无任何添加剂的可口的食物、绿色的环境与纯净的情感,儿时的年味儿,其实就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时间都去哪儿了,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其实过年最快乐的永远是孩子,因为无忧无虑,长大后才明白,儿时坐享其成的年味,对父母来说,实在是繁琐辛劳的事,长大后个人角色的多元,注定需要承载更多责任,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更深的感受......

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

如今人们总是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快乐越来越远。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传统亲情、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过去的除夕夜是“在家守岁”,现在“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旅行过年也是团圆;过去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微信视频表达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为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是捧在手上,现在争抢拼手气红包、摇一摇红包、集五福红包等电子红包不亦乐乎;过去的年夜饭是妈妈在厨房从早忙到晚,现在网络订餐吃出的依然是幸福滋味。

笔者常怀念小时候年味儿的浓郁。其实,记忆总是倾向于强化美好,童年真实的年味儿未必真的如记忆中那样光鲜亮丽,只是特定环境在生命中的印刻。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家过年时才能吃得丰盛一点,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才会做一身新衣裳,这样的年自然显得隆重。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好饭穿新衣是再平常不过的需求,不必和“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挂钩。其实,并不是小时候的年味儿更浓,而是我们现在把每一天都过成了年。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是血缘的牵绊,是亲情的召唤,是记忆的重温,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过年,需要人们有一颗感受、体验“年味”和快乐的心,需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品尝年味,感知快乐。就像笔者在慢慢变老,孩子们在渐渐长大,但自己依然快乐顽皮的陪女儿、儿子一起找回过年的滋味和童年的梦想。也可以 “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聊一聊。看的不仅仅是父母,其实看到的依然是我们内心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去品味,去珍惜。

“年”还在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叹时光在行走,但传统中国年总能给予最温暖人心的触动;我们会怀念淡掉的传统年味儿,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表达。若干年后,今天的新年俗或许也会成为这一代孩子们记忆中的年味儿、带着浓浓文化味儿的年味儿。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过年中的一切言行,充满文化因素的仪式感,也正是有了赓续绵延的文化,春节才穿越几千年风雨走到今天,始终没有褪色。( 曹乐)


责任编辑:何娟

庚子鼠,又一春。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欣然抑或淡然,人们都盼着过年,盼的是那让人眷恋的年味儿。

儿时的年味,充满了温暖、满足,承载着笔者童年的记忆,孕育着童年的梦想。笔者在一个小镇出生长大,20世纪80年代是笔者的童年岁月,那时的父母年轻,爸爸帅气,妈妈勤劳,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

儿时的年味儿,是妈妈做的新衣裳。

那时家里条件一般,笔者是家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妈妈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年孩子的衣服或裤子嫌小嫌短再接一截继续穿的,不在少数。妈妈说只要衣服干净,要节俭朴素,所以大多是穿姐姐的旧衣服,姐姐有时穿哥哥的旧衣服,我们家可是“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

所以自己特别盼着过年,可以穿新衣服。那时很少买到现成的衣服,小镇上多是布店裁缝店,妈妈提前买好棉花卷,扯上花布,妈妈的手特别巧,自己学做裁剪缝纫,记得妈妈用报纸或硬板纸剪成衣服样板,外面再做外套,相当于现在的脱卸羽绒服。棉衣棉裤内胆不是每年做新的,但是花布外套是过年都会新做一件的。妈妈还帮我们纳鞋底做棉鞋,奶奶盘纽扣,姐姐那时耳濡目染也对裁剪缝纫感兴趣,她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现在想来,那时的衣服只能算“新”衣服,与美不美没啥关系,没有什么款式版型,在小孩心里,有新衣服穿就美得乐颠颠的,哪里在乎它真正美不美,幸福来得就是这么简单。妈妈说小孩子长得快,新衣服永远偏大偏长,很少有非常合身的新衣服,现在想来其实是为了省钱。过年走到街上,那些小伙伴的衣服也都是大大长长的,如果是正合身的,大多是旧衣服。

笔者喜欢那些花布,闭上眼睛,还记得有些花布模样。每到妈妈缝制好内胆让自己试穿大小时,心情就开始激动,就盼着快点过年,可是那些腊月过得好慢好慢。除夕夜,妈妈才把新衣裳新帽子整齐叠好放在床头,听父母讲讲故事兄妹三玩会就早早上床了,想象着一觉醒来可以穿上美美的新衣服,睡梦中都是甜甜的微笑!过年能穿上新衣裳新棉鞋戴上新帽子是充满期盼、快乐无比的。

儿时的年味儿,是爸爸的围裙和袖套。

小时候过年,都要来一场全家总出动的大扫除。爸爸平时工作忙,家务活妈妈做的多,但是到了腊月,爸爸会帮着妈妈一起做家务,眼前依旧浮现出爸爸穿着黑色毛线衣咖啡色棉背心,围上深蓝色老布围裙,戴上袖套干家务的画面,掸尘做卫生、腌制鱼肉、整理小院子,父亲最喜欢铁树,后来,搬了几次家都带着,铁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坚毅和顽强,笔者想这可能就是父亲喜欢铁树的原因吧。

父亲最疼笔者,从小到大,都备受呵护与疼爱,哥哥姐姐常被叫去打下手,还时常被教育,只有笔者是快乐的玩耍。人小鬼大嘴甜手勤的自己,看爸爸累了,就跑过去用小手给他捶腰捶背。爸爸也会歇会给我们讲故事唱歌曲陪我们做游戏。那时过年做炒米糖,需要搅拌挤压切块,那都是爸爸的任务,爸爸少了平时的威严,笔者站在爸爸身边,等不及他切好,就垂涎欲滴的问爸爸讨口尝尝。

儿时的年味儿,是大街小巷浓浓的香气。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了,我们这里习惯蒸馒头蒸糕、炸丸子、酥鸡肉、酿造米酒,大街小巷天天蒸汽、香气弥漫,酵成一股让七孔八窍都舒服让灵魂都迷醉的气息,这就是年的味道,让人晚上都幸福得睡不着的味道,因为过年的最大好处,就是带来大量 “好吃”的东西,孩子的最大天性就是“好吃”,过年是孩子最大的期待。

春节那几天是一年中最富足的,一切好的都要珍藏着,在过年时揭晓、展示、享用。这些喜悦、美味珍馐都积攒着、发酵着,等着热气腾腾出锅的那一刻,平时没有的各种好吃的过年时都可以甩开了吃。那时馒头年糕,也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

儿时的年味儿,是糖果糕点爆竹声。

糖和糕点对小孩子似乎有着天生的魔力,可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所以觉得格外香甜。那时候大多是水果糖,需要含在嘴里一段时间才能融化掉。为了防止吃得太快,常常把糖咬成两半,一半儿放嘴里,另一半儿再用糖纸小心地包起来,以后再吃。还有时我们把用糖纸把糖包一半,相当于现在的棒棒糖,拿在手里慢慢吮含着吃。那些传统特色糕点如桃酥、麻饼、花生芝麻糖、金栆等,真是酥脆香甜。

记得笔者喜欢包糖果的彩色塑料纸,舍不得扔,就和姐姐把糖纸收集起来夹在书本里,然后姐姐用糖纸做手工,叠成小人、花朵,能玩上好一阵。

那时候的鞭炮,舍不得成串的燃放,哥哥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爸爸点燃一柱香给哥哥去点放鞭炮,笔者是哥哥的跟屁虫,自己不敢去点鞭炮,又忍不住要去点,哥哥就把小鞭炮支撑在两个砖头中间,把导火线露在上面,笔者一手紧拽着哥哥一手拿着香去点,一看到呲呲冒火星,立马拉着哥哥撤退,远远的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每一声响都把我们的欢声笑语带向天空。

还有一种摔炮,是不用点火的,用力摔在地上的,也特别好玩,坏坏的小男孩总是拿摔炮往别的孩子身边扔,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好像就在昨天……

儿时的年味儿,是串门拜年压岁钱红包。

过年了,小辈的都要去拜访长辈,外地的亲戚也都会回来。大年初一开始,孩子们穿上新衣裳,父母准备好拜年礼物,带着我们到长辈亲戚家去拜年,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的拜年“团队”,一路遇到熟人,父母都是寒暄互相拜年,让我们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妈妈出门前再三吩咐嘴要甜,要叫长辈,不能乱说话,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东西,初一不能扫地倒水。

大人们聊着家常,孩子们迅速打成一片,平时不常见的哥哥姐姐都能见到,结交好多的新的玩伴,一群孩子嬉嬉闹闹的玩耍,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去亲戚家拜年时,大人们总会抓一大把零食塞你口袋里,口袋装不下,常常手里还揣着一大把好吃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各家都给孩子们准备了压岁钱,都是五元钱十元钱不等,用红纸包着作为压岁红包。父母也会给我们压岁钱,正月里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盘点自己的收获,小心的放在罐子里,用来买几本连环画和橡皮筋。

儿时的年味儿,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过年除了是孩子们最大的期待外,也是老人们的期待,可以儿孙满堂的团聚了。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看着满屋的儿孙,整天合不拢嘴,外地的儿孙只有过年才回老家。春节聚在一起的时候大人们就是忙吃的、整理屋子、聊天唠家常,搬个长板凳坐在院子里叙旧唠嗑,孩子们跑进跑出的玩耍。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玩具,都是自制的很简单,游戏也是多人参与的,非常好玩,男孩子抽陀螺、滑冰车、玩弹子球,女孩子跳牛皮筋、踢毽子、丢沙包……

那时候过年,过的是什么?过的是人,是一茬一茬的孩子,是骨肉亲人团聚。钱不暖人,物不暖人,酒不暖人,暖人的是人,是人心。年味儿年味儿,说到底就是人味儿,一家人一起忙吃的忙喝的,唠家常,儿孙绕膝,尽享天伦,是毫无任何添加剂的可口的食物、绿色的环境与纯净的情感,儿时的年味儿,其实就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时间都去哪儿了,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其实过年最快乐的永远是孩子,因为无忧无虑,长大后才明白,儿时坐享其成的年味,对父母来说,实在是繁琐辛劳的事,长大后个人角色的多元,注定需要承载更多责任,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更深的感受......

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

如今人们总是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快乐越来越远。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传统亲情、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过去的除夕夜是“在家守岁”,现在“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旅行过年也是团圆;过去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微信视频表达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为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是捧在手上,现在争抢拼手气红包、摇一摇红包、集五福红包等电子红包不亦乐乎;过去的年夜饭是妈妈在厨房从早忙到晚,现在网络订餐吃出的依然是幸福滋味。

笔者常怀念小时候年味儿的浓郁。其实,记忆总是倾向于强化美好,童年真实的年味儿未必真的如记忆中那样光鲜亮丽,只是特定环境在生命中的印刻。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家过年时才能吃得丰盛一点,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才会做一身新衣裳,这样的年自然显得隆重。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好饭穿新衣是再平常不过的需求,不必和“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挂钩。其实,并不是小时候的年味儿更浓,而是我们现在把每一天都过成了年。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是血缘的牵绊,是亲情的召唤,是记忆的重温,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过年,需要人们有一颗感受、体验“年味”和快乐的心,需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品尝年味,感知快乐。就像笔者在慢慢变老,孩子们在渐渐长大,但自己依然快乐顽皮的陪女儿、儿子一起找回过年的滋味和童年的梦想。也可以 “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聊一聊。看的不仅仅是父母,其实看到的依然是我们内心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去品味,去珍惜。

“年”还在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叹时光在行走,但传统中国年总能给予最温暖人心的触动;我们会怀念淡掉的传统年味儿,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表达。若干年后,今天的新年俗或许也会成为这一代孩子们记忆中的年味儿、带着浓浓文化味儿的年味儿。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过年中的一切言行,充满文化因素的仪式感,也正是有了赓续绵延的文化,春节才穿越几千年风雨走到今天,始终没有褪色。( 曹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