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2019年临河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04-29 10:33

2019年,临河区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农村社会事业稳步提升

临河区共有152个行政村(曙光乡新设立朗润园村),22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农场分场。所有的行政村和分场实现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乡村户数8.1万户,乡村人口22.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有14.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12.6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4.9%;从事第二产业的有0.56万人,占比为3.8%;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69万人,占比为11.34%。

二、 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完成93.58亿元,增长9.6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51亿元,增长4.5%(可比价),比自治区高2.1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位。

(二)种植业结构合理调整。2019年,临河区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04.68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增长0.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08.92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种植结构呈现“三增一减”(小麦、水稻、大豆面积增加,玉米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95.76万亩,比上年增加0.42万亩,增幅为0.4%。经济作物结构呈现“二增一减一持平”(蔬菜、瓜类增,籽瓜类减,有了作物持平);粮经比由上年的53.3:46.7调整为53.2:46.8。

(三)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一是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粮食作物产量60.6万吨,增长0.5%;其中:小麦产量11.1万吨,增长36.4%;玉米产量49.1万吨,下降5.8%(粮食数据为国家调查队数据)。二是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油料总产量18.3万吨,增长0.5%;蔬菜总产量77.5万吨,增长22.5%;瓜果类总产量6.1万吨,增长32.6%。籽瓜类总产量1.2万吨,增长5.6%

(四)畜牧业生产有所回落。2019年末全区牲畜总头数183.4万头(只),比上年减少15.4万头(只),减幅7.7%。牛存栏1.5万头,比上年减少0.1万头,减幅6.3%。羊存栏175.7万只,比上年减少14.1万只,减幅7.4%。羊饲养量562.8万只,比上年减少18.3万只,减幅3.1%。羊出栏387.1万只,比上年减少4.2万只,减幅1.1%。生猪存栏6万口,比上年减少1.2万口,减幅16.7%。出栏肉猪10.3万口,比上年减少0.5万口,减幅4.6%。

(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临河区现有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示范点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2家,指定旅游产品销售企业3家。全年举办了冰雪文化旅游节、冬捕节、狼山镇富强村年货大集、区首届皇家祈福庙会、梨花节、拉面大赛、青春湖首届啤酒旅游文化节、干召庙镇民主村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美食节、“彤锣之夜”夏季文化旅游节、双河镇酒庄与民同乐摸鱼节和“5.19中国旅游日”等旅游节庆系列活动11项,直接参与人数达到9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农民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切实扩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9年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9元,增长10.6%。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3.5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振兴基础仍然簿弱。2019年临河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累计达到980个。新增家庭农牧场142个,累计达到681个。新增种养大户376户,累计达到2380户。多数合作社基本不运行,或经营产业与农户结合不够紧密,富民增收产业基础还不够稳固,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对农户稳定增收的支撑不够。

(二)小农户经营仍为主流,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从农业竞争力方面来看,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尤其是近年来土地租用成本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同时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业面临来自生产成本抬升和国际市场竞争两方面“双重挤压”。传统农业转型缓慢,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度不足,农业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农业产业价值链条短、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业挖掘度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低,产业主体活力明显不足,农业产业融合速度缓慢。

(三)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由于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村组布局不合理、分散凌乱,形不成集聚效应,村庄道路建设仍需加强、网络通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配置不均。如垃圾清运车辆、处理设备、填埋场和改厕改圈设施不足,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存在困难。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发力,尤其是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

四、发展农牧业几点建议

(一)发展绿色农业。一是改变现有农业补贴形式,以“绿色补贴”为主,鼓励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安全提质导向。二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应用,减少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土壤的污染以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农用物资废物和残余物的集中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农业能源利用效率。三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进一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循环。

(二)培育引导新型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业态集群,孵化培育乡旅产业,深入挖掘、梳理各乡村丰富的乡风民俗、乡土文化、特色小吃、民间工艺,通过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精心打造产业集聚地。重点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生态康养、民宿村等项目集聚地,加快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绿色高效的乡村新型产业格局。利用“互联网+”方式加大宣传,广而告之。搭建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建设配套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为智慧乡村旅游提供最高效的专业服务。加大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建设,建设乡村旅游交通风景线,推动交通与旅游等深度融合。提升农旅中小项目竞争力,加强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相融合,支持研学旅行产业,打造以乡村休闲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专项财政补贴机制,通过补贴资金以及农村发展政策下鼓励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对自愿退出农业经营的老年农民发放退休金或补助金,从而更新和减少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加大对小农户和青年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本土服务业和工业吸引人才就业,改善农村地区单一的就业结构并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发展。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推广以市场需求、特色优势产业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政府要保障农民培训专项经费,通过自主捐资、财政下拨、企业筹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国家、自治区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和市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财务、审计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通过政府补贴和适当有偿服务及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模式,落实基础设施管护人员、清洁人员工资保障,助推人居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的长远影响,尽可能保持河套特有的历史人文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同时要注重村庄规划符合当地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色,满足农民需求。    

三是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动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新三大革命”实施。着力完善污水处理系统,配套城乡污水管网设施。科学配置和建设垃圾填埋场、处理厂、转运站等综合处理设施,统筹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户收运系统,加快乡村垃圾治理力度。

(临河区统计局 蔚鹏)

责任编辑:姚亚兵

2019年,临河区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农村社会事业稳步提升

临河区共有152个行政村(曙光乡新设立朗润园村),22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农场分场。所有的行政村和分场实现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乡村户数8.1万户,乡村人口22.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有14.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12.6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4.9%;从事第二产业的有0.56万人,占比为3.8%;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69万人,占比为11.34%。

二、 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完成93.58亿元,增长9.6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51亿元,增长4.5%(可比价),比自治区高2.1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位。

(二)种植业结构合理调整。2019年,临河区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04.68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增长0.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08.92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种植结构呈现“三增一减”(小麦、水稻、大豆面积增加,玉米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95.76万亩,比上年增加0.42万亩,增幅为0.4%。经济作物结构呈现“二增一减一持平”(蔬菜、瓜类增,籽瓜类减,有了作物持平);粮经比由上年的53.3:46.7调整为53.2:46.8。

(三)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一是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粮食作物产量60.6万吨,增长0.5%;其中:小麦产量11.1万吨,增长36.4%;玉米产量49.1万吨,下降5.8%(粮食数据为国家调查队数据)。二是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较快。油料总产量18.3万吨,增长0.5%;蔬菜总产量77.5万吨,增长22.5%;瓜果类总产量6.1万吨,增长32.6%。籽瓜类总产量1.2万吨,增长5.6%

(四)畜牧业生产有所回落。2019年末全区牲畜总头数183.4万头(只),比上年减少15.4万头(只),减幅7.7%。牛存栏1.5万头,比上年减少0.1万头,减幅6.3%。羊存栏175.7万只,比上年减少14.1万只,减幅7.4%。羊饲养量562.8万只,比上年减少18.3万只,减幅3.1%。羊出栏387.1万只,比上年减少4.2万只,减幅1.1%。生猪存栏6万口,比上年减少1.2万口,减幅16.7%。出栏肉猪10.3万口,比上年减少0.5万口,减幅4.6%。

(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临河区现有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示范点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2家,指定旅游产品销售企业3家。全年举办了冰雪文化旅游节、冬捕节、狼山镇富强村年货大集、区首届皇家祈福庙会、梨花节、拉面大赛、青春湖首届啤酒旅游文化节、干召庙镇民主村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美食节、“彤锣之夜”夏季文化旅游节、双河镇酒庄与民同乐摸鱼节和“5.19中国旅游日”等旅游节庆系列活动11项,直接参与人数达到9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农民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切实扩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9年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9元,增长10.6%。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3.5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振兴基础仍然簿弱。2019年临河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累计达到980个。新增家庭农牧场142个,累计达到681个。新增种养大户376户,累计达到2380户。多数合作社基本不运行,或经营产业与农户结合不够紧密,富民增收产业基础还不够稳固,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对农户稳定增收的支撑不够。

(二)小农户经营仍为主流,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从农业竞争力方面来看,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尤其是近年来土地租用成本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同时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业面临来自生产成本抬升和国际市场竞争两方面“双重挤压”。传统农业转型缓慢,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度不足,农业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农业产业价值链条短、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业挖掘度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低,产业主体活力明显不足,农业产业融合速度缓慢。

(三)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由于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村组布局不合理、分散凌乱,形不成集聚效应,村庄道路建设仍需加强、网络通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配置不均。如垃圾清运车辆、处理设备、填埋场和改厕改圈设施不足,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存在困难。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发力,尤其是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

四、发展农牧业几点建议

(一)发展绿色农业。一是改变现有农业补贴形式,以“绿色补贴”为主,鼓励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安全提质导向。二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应用,减少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土壤的污染以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农用物资废物和残余物的集中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农业能源利用效率。三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进一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循环。

(二)培育引导新型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业态集群,孵化培育乡旅产业,深入挖掘、梳理各乡村丰富的乡风民俗、乡土文化、特色小吃、民间工艺,通过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精心打造产业集聚地。重点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生态康养、民宿村等项目集聚地,加快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绿色高效的乡村新型产业格局。利用“互联网+”方式加大宣传,广而告之。搭建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建设配套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为智慧乡村旅游提供最高效的专业服务。加大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建设,建设乡村旅游交通风景线,推动交通与旅游等深度融合。提升农旅中小项目竞争力,加强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相融合,支持研学旅行产业,打造以乡村休闲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专项财政补贴机制,通过补贴资金以及农村发展政策下鼓励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对自愿退出农业经营的老年农民发放退休金或补助金,从而更新和减少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加大对小农户和青年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本土服务业和工业吸引人才就业,改善农村地区单一的就业结构并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发展。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推广以市场需求、特色优势产业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政府要保障农民培训专项经费,通过自主捐资、财政下拨、企业筹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国家、自治区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和市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财务、审计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通过政府补贴和适当有偿服务及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模式,落实基础设施管护人员、清洁人员工资保障,助推人居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的长远影响,尽可能保持河套特有的历史人文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同时要注重村庄规划符合当地农村实际,体现乡村特色,满足农民需求。    

三是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动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新三大革命”实施。着力完善污水处理系统,配套城乡污水管网设施。科学配置和建设垃圾填埋场、处理厂、转运站等综合处理设施,统筹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户收运系统,加快乡村垃圾治理力度。

(临河区统计局 蔚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