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国家“粮仓肉库奶罐”长啥样?这场发布会里有答案

2020-05-15 16:52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5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农牧业和林草绿色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雨锋,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东淑华,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白音,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内蒙古农牧业林草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就媒体关注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雨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730.5亿斤,肉类总产量达到264.6万吨,牛奶产量577.2万吨,羊肉、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真正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统筹谋划,在制度上做出安排。一是制定《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种业科技、绿色生产、产业集群、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做出短期、中长期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入落实《农牧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质量兴农兴牧战略规划》《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紧盯目标任务和短板瓶颈,扎实推动各项制度落实落地落细。三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和“十三五”规划目标,连续三年制定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10大行动。

“产粮又缺水”矛盾得到有效破解。我们深刻认识水资源是我区农牧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2019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285万亩,高效节水275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得到推广,大部分项目区实现了精准灌溉、水肥一体,有效缓解了我区产粮缺水矛盾。项目区农业生产取得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即亩均省水64%、省电30%、省时75%、省地10%、省工5个,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农药用量40%、地膜用量3.5公斤、机械费用30元以上,亩均增产180斤以上、增收140元以上。今年以来,各项目区克服疫情影响,抢抓春季施工窗口期,目前,通辽市开鲁县5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总体工程已近收尾,将投入今年的春耕生产。

产地环境进一步净化,农牧业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向好。我们大力实施农牧业“四控”行动,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切实推进农牧业清洁生产,重点推进“一湖两海”流域的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区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2.3%,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5%,由零增长转向持续负增长,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2%。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强化耕地保护利用,2019年,实施耕地轮作600万亩、黑土地保护110万亩,增施有机肥5775万亩,耕地深松1400万亩。今年,我们还将推动东部四盟市实施70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今年,我们大力推进沿黄流域盐碱化耕地改良,在河套灌区、西辽河灌区和土默川灌区选取6个旗县区,开展12.2万亩中度、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试验示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

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有效增加。依托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天然草原的生态优势和地处“冷凉经济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保持有机农畜产品产量全国领先地位,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蒙字号”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一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扶持引导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按标生产,重点打造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饲草等16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二是抓好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做强奶业和玉米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向日葵、杂粮杂豆、蔬菜、饲草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宣传,组织各类推广活动,让“内蒙古味道”香飘全国。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力有效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深化。2019年,全区新建和改造提升卫生户厕21.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22.4%,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88%的嘎查村达到干净整洁标准,57个旗县梯次推进污水治理,1397个嘎查村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7.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5%,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示范带动全区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2%以上,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实现干净整洁目标,132个存量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完成整治,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完成建制嘎查村通硬化路并逐步向通村组路延伸,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实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确保如期完成我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任务。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东淑华:全区林草系统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努力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一是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将2019年作为全区林草资源保护执法年,先后开展了“绿卫2019”、打击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违法犯罪、保护过境候鸟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草原、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特别是林草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禁牧休牧轮牧、草蓄平衡等制度,林地草原征占用管理进一步加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了全区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和自然保护区内工矿类企业清理整顿,呼伦贝尔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勘界立标和优化整合有序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国家指标以内。2019年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54.7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4309.5万亩,防治成效均达到90%以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成果进一步巩固,3.02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实现了“全覆盖”。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1.53亿亩,草原禁牧面积4.04亿亩,草畜平衡面积6.16亿亩,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

二是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全年共完成营造林1363万亩、种草3210万亩。持续推进公路、村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黄河两岸和大青山前坡等重点区域绿化,完成绿化面积74.5万亩。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完成绿化面积48.8万亩,重点打造示范村987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83个。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正式启动实施。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完成义务植树4737万株,新增义务植树基地223个,阿尔山市口岸纪念林植树基地和内蒙古青少年生态示范园获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社会造林不断丰富,中国绿化基金会推动的“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完成公益造林面积33.37万亩,内蒙古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

三是防沙治沙持续推进。我区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库布其防沙治沙精神和治理模式,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2019年全区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405万亩,占全国的40%。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沙地重度危害区域综合治理和科尔沁沙地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完成治理面积132.3万亩。锁边林建设步伐加快,沙漠扩展得到有效遏制。已建立封禁保护区13个,对土地沙化特别严重、暂时不宜采取人工治理的地区实施封禁保护,严格落实保护措施。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逆向拉动防沙治沙。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在带动农牧民增收,减轻林草植被保护压力的同时,也使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亚太区域林业合作研讨会和第六期大中亚荒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发展培训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对我区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一步,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为总目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建设质量,持续深化林草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着力完善林草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我区这道祖国北疆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记者:自治区在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上提出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王雨锋:自治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宣传培训等,切实提升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内蒙古广大农民朋友的共识。

深入推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动。2019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459万亩,配方肥使用量占化肥总用量的11.9%,缓控释复混肥等新型肥料施用面积2263万亩,施用有机肥面积4366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1800万亩,开展统防统治4350万亩,绿色防控46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55万亩,无膜浅埋滴灌915万亩,全区设置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353个,绘制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区域地膜残留量示意图》,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72%。实现了化肥农药负增长,用水用膜双控制,质量效益双提升。

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2019年,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新增1362万亩,达到6146万亩,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向日葵6种主要作物生产标准化面积达到5668万亩,主要作物生产标准化技术覆盖率达到57%,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按标生产的主力。生产标准化订单面积1212.3万亩,涉及品牌277个,全区按标生产的意识正在形成。目前,全区培育“三品一标”用标产品3600余个,总产量1400多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创建一批产能提升、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强化观摩培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国家农业技术力量,整合自治区、盟市、旗县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了“四级联创”示范服务团队,构建了“研发+示范+应用+主体”的推广模式,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健全“首席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员+科普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耕地轮作制度试点600万亩,占到全国1/5,建设粮油和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旗县区18个,示范面积超过83万亩,建设“四控”示范区354个,示范面积291万亩,在79个旗县区和农场建设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125个。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加快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速度,在产地环境净化上实现突破,推广绿色节本提质增效技术,优化控肥技术,提升控药水平,落实控膜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创建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记者:森林和草原是我区生态的主体,林草部门是如何推进林草生态修复和保护的?

东淑华:在加强生态修复、提高建设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坚持工程引领、多元推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推进大青山生态修复和重点区域绿化。全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积极开展身边增绿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不断丰富生态修复手段和形式。

二是坚持林草融合、科学修复。坚持自然恢复、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和植被分布规律,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科学选择林草生态修复模式,封飞造结合,大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良种壮苗和改良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和人工种草,探索低密度造林、增加灌草种植比例,全面提高造林种草质量。

三是坚持防治结合、典型带动。全面落实“十三五”防沙治沙政府目标责任,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工程带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技术模式,持续推进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沙地重度危害区治理和科尔沁沙地专项治理,防沙治沙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沙区植被盖度逐步提高。

四是坚持活化机制、广泛参与。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物质利益的原则,积极推行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四统一”和任务到户、产权到户、责任到户、补助到户、服务到户“五到户”的管理模式,采取家庭承包、个体承包、大户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企业造林种草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一是开展全覆盖式森林督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2019年,我们转变森林资源监管工作思路和方法,由“抽查”向“全覆盖排查”转变,由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通过利用高分卫星影像数据比对技术,采取“天空看、地面查”的方式,对全区所有林地变化情况进行全覆盖式排查。通过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二是加强森林采伐监管,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消耗。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深入推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落实采伐林木告知承诺制,方便林业经营者办理林木采伐手续。2019年全区地方森林实际采伐消耗蓄积量为137万立方米,比采伐限额少了451万立方米。三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通过采取停伐、限伐和加强森林抚育等有效措施,全区森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8.4立方米,平均胸径增加0.4厘米。森林健康等级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均有提升,森林为“健康”等级的比例提高了1个百分点,森林生态功能为“好”等级的比例上升3.4个百分点。

在草原资源保护方面:一是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4.04亿亩草原落实了禁牧政策,6.16亿亩草原推行了草畜平衡制度。二是大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草原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对矿山领域和旅游领域违法征占用草原等破坏草原资源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三是严格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核管理,加快草原征占用审核放管服改革,加快整合优化审核程序,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积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杜绝体外循环。四是切实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2019年有效防控草原鼠虫害面积4309万亩,有效抑制了鼠间鼠疫蔓延。现已建成14个草原固定监测点,4处草原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防控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记者: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下一步如何发挥草原纯天然绿色优势,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白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和促进乡村振兴、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奶业产值超千亿元,肉牛、肉羊和羊绒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稳定形成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的绿色畜产品输出能力。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增加优质畜产品供给,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优化配置草地资源与牛羊存栏规模,科学平衡牧区牲畜头数,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落实减羊增牛措施,推动牧区少养精养,优化结构,把更多的养殖增量转移到饲草料条件充足的玉米主产区旗县。二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与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相结合,加强棚圈、储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春季1个月到45天阶段性休牧,开展季节性舍饲,保障草牧场休养生息,大力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羔羊提前出栏,力争5年内冬羔早春羔比重达到80%左右,较大幅度地减少冷季载畜量,积极推动草牧场合理流转,发展养殖大户、生态家庭牧场、股份合作社等规模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单元经营规模,为单元生产的草畜平衡提供条件。三是突出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发挥草原绿色生态优势和草原牛羊纯天然优势,突出补齐加工短板,推动牛羊肉精深加工和民族奶食品特色加工,培育更多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巩固锡林郭勒羊、呼伦贝尔草原羊、科尔沁牛等区域公用品牌基础上,着力打造呼伦贝尔牛奶、锡林郭勒奶酪、草原和牛等更多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蒙字号”草原牛羊品牌,提升草原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产出效益。四是持续开展草原牧区主打品种的良繁选育。对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科尔沁牛等草原牧区优势畜种,坚定不移地开展良繁选育,提供优质种畜和良种冻精,为提高单产、品质和产出效益提供优质种源支持,为培育草原畜产品品牌和蒙字号品牌,提高牛羊单产和品质及效益提供优质种源支持。五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一湖两海”流域和沿黄、西辽河和嫩江流域牧区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今年年底,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

记者:当前我区造林绿化整体情况如何?针对当前特殊情况,在造林绿化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根喜:我局对2020年植树造林工作作了提前安排,从去年10月开始对造林任务进行了落实,并开展了预整地、苗木储备等先期工作。考虑到我区造林季节实际情况,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适宜开展春季造林的时间为3月下旬开始,为了抢抓春季造林绿化黄金时机,在疫情防控风险低的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地于3月下旬率先开展了造林。在中风险地区根据气候和疫情防控实际,错时开工,错峰作业,安全有序开展春季造林绿化,高风险地区提前做好谋划和准备工作,适时稳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春季造林正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渐次展开。

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对我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部署,3月5日,我局召开了全区林业和草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2020年造林绿化工作再安排再部署,特别是对全面完成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等目标都进行了分解落实,实行目标、资金、责任、任务四到盟市,全面推进今年造林绿化工作。2020年,全区计划完成营造林1297万亩,任务已分解下达到了旗(县)。各旗县已编制完成年度造林作业设计,储备各类苗木18.6亿多株,其中容器苗3.4亿株,准备林木种子145.7万公斤。目前,我区各地正在积极有序开展大规模春季造林。据调度统计,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作业面积322万亩,其中新造林203万亩,退化林分修复73万亩,森林抚育46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梅刚)

责任编辑:张彬

5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农牧业和林草绿色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雨锋,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东淑华,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白音,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内蒙古农牧业林草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就媒体关注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雨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730.5亿斤,肉类总产量达到264.6万吨,牛奶产量577.2万吨,羊肉、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真正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统筹谋划,在制度上做出安排。一是制定《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种业科技、绿色生产、产业集群、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做出短期、中长期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入落实《农牧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质量兴农兴牧战略规划》《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紧盯目标任务和短板瓶颈,扎实推动各项制度落实落地落细。三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和“十三五”规划目标,连续三年制定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10大行动。

“产粮又缺水”矛盾得到有效破解。我们深刻认识水资源是我区农牧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2019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285万亩,高效节水275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得到推广,大部分项目区实现了精准灌溉、水肥一体,有效缓解了我区产粮缺水矛盾。项目区农业生产取得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即亩均省水64%、省电30%、省时75%、省地10%、省工5个,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农药用量40%、地膜用量3.5公斤、机械费用30元以上,亩均增产180斤以上、增收140元以上。今年以来,各项目区克服疫情影响,抢抓春季施工窗口期,目前,通辽市开鲁县5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总体工程已近收尾,将投入今年的春耕生产。

产地环境进一步净化,农牧业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向好。我们大力实施农牧业“四控”行动,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切实推进农牧业清洁生产,重点推进“一湖两海”流域的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区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2.3%,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5%,由零增长转向持续负增长,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2%。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强化耕地保护利用,2019年,实施耕地轮作600万亩、黑土地保护110万亩,增施有机肥5775万亩,耕地深松1400万亩。今年,我们还将推动东部四盟市实施70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今年,我们大力推进沿黄流域盐碱化耕地改良,在河套灌区、西辽河灌区和土默川灌区选取6个旗县区,开展12.2万亩中度、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试验示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

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有效增加。依托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天然草原的生态优势和地处“冷凉经济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保持有机农畜产品产量全国领先地位,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蒙字号”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一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扶持引导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按标生产,重点打造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饲草等16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二是抓好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做强奶业和玉米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向日葵、杂粮杂豆、蔬菜、饲草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宣传,组织各类推广活动,让“内蒙古味道”香飘全国。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力有效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深化。2019年,全区新建和改造提升卫生户厕21.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22.4%,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88%的嘎查村达到干净整洁标准,57个旗县梯次推进污水治理,1397个嘎查村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7.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5%,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示范带动全区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2%以上,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实现干净整洁目标,132个存量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完成整治,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完成建制嘎查村通硬化路并逐步向通村组路延伸,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实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确保如期完成我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任务。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东淑华:全区林草系统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努力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生态功能不降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一是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将2019年作为全区林草资源保护执法年,先后开展了“绿卫2019”、打击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违法犯罪、保护过境候鸟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草原、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特别是林草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禁牧休牧轮牧、草蓄平衡等制度,林地草原征占用管理进一步加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了全区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和自然保护区内工矿类企业清理整顿,呼伦贝尔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勘界立标和优化整合有序开展。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国家指标以内。2019年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54.7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4309.5万亩,防治成效均达到90%以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成果进一步巩固,3.02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实现了“全覆盖”。落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1.53亿亩,草原禁牧面积4.04亿亩,草畜平衡面积6.16亿亩,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

二是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全年共完成营造林1363万亩、种草3210万亩。持续推进公路、村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黄河两岸和大青山前坡等重点区域绿化,完成绿化面积74.5万亩。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完成绿化面积48.8万亩,重点打造示范村987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83个。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正式启动实施。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完成义务植树4737万株,新增义务植树基地223个,阿尔山市口岸纪念林植树基地和内蒙古青少年生态示范园获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社会造林不断丰富,中国绿化基金会推动的“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完成公益造林面积33.37万亩,内蒙古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

三是防沙治沙持续推进。我区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库布其防沙治沙精神和治理模式,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2019年全区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405万亩,占全国的40%。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沙地重度危害区域综合治理和科尔沁沙地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完成治理面积132.3万亩。锁边林建设步伐加快,沙漠扩展得到有效遏制。已建立封禁保护区13个,对土地沙化特别严重、暂时不宜采取人工治理的地区实施封禁保护,严格落实保护措施。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逆向拉动防沙治沙。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在带动农牧民增收,减轻林草植被保护压力的同时,也使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亚太区域林业合作研讨会和第六期大中亚荒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发展培训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对我区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一步,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为总目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建设质量,持续深化林草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着力完善林草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我区这道祖国北疆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记者:自治区在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上提出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王雨锋:自治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宣传培训等,切实提升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内蒙古广大农民朋友的共识。

深入推进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四控”行动。2019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459万亩,配方肥使用量占化肥总用量的11.9%,缓控释复混肥等新型肥料施用面积2263万亩,施用有机肥面积4366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1800万亩,开展统防统治4350万亩,绿色防控46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55万亩,无膜浅埋滴灌915万亩,全区设置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353个,绘制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区域地膜残留量示意图》,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72%。实现了化肥农药负增长,用水用膜双控制,质量效益双提升。

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2019年,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新增1362万亩,达到6146万亩,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向日葵6种主要作物生产标准化面积达到5668万亩,主要作物生产标准化技术覆盖率达到57%,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按标生产的主力。生产标准化订单面积1212.3万亩,涉及品牌277个,全区按标生产的意识正在形成。目前,全区培育“三品一标”用标产品3600余个,总产量1400多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创建一批产能提升、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强化观摩培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国家农业技术力量,整合自治区、盟市、旗县农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了“四级联创”示范服务团队,构建了“研发+示范+应用+主体”的推广模式,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健全“首席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员+科普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耕地轮作制度试点600万亩,占到全国1/5,建设粮油和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旗县区18个,示范面积超过83万亩,建设“四控”示范区354个,示范面积291万亩,在79个旗县区和农场建设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125个。

今年,自治区将继续加快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速度,在产地环境净化上实现突破,推广绿色节本提质增效技术,优化控肥技术,提升控药水平,落实控膜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创建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记者:森林和草原是我区生态的主体,林草部门是如何推进林草生态修复和保护的?

东淑华:在加强生态修复、提高建设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坚持工程引领、多元推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推进大青山生态修复和重点区域绿化。全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积极开展身边增绿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推进“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不断丰富生态修复手段和形式。

二是坚持林草融合、科学修复。坚持自然恢复、系统修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和植被分布规律,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科学选择林草生态修复模式,封飞造结合,大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良种壮苗和改良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和人工种草,探索低密度造林、增加灌草种植比例,全面提高造林种草质量。

三是坚持防治结合、典型带动。全面落实“十三五”防沙治沙政府目标责任,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工程带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技术模式,持续推进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沙地重度危害区治理和科尔沁沙地专项治理,防沙治沙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沙区植被盖度逐步提高。

四是坚持活化机制、广泛参与。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物质利益的原则,积极推行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四统一”和任务到户、产权到户、责任到户、补助到户、服务到户“五到户”的管理模式,采取家庭承包、个体承包、大户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企业造林种草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一是开展全覆盖式森林督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2019年,我们转变森林资源监管工作思路和方法,由“抽查”向“全覆盖排查”转变,由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通过利用高分卫星影像数据比对技术,采取“天空看、地面查”的方式,对全区所有林地变化情况进行全覆盖式排查。通过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二是加强森林采伐监管,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消耗。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深入推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落实采伐林木告知承诺制,方便林业经营者办理林木采伐手续。2019年全区地方森林实际采伐消耗蓄积量为137万立方米,比采伐限额少了451万立方米。三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通过采取停伐、限伐和加强森林抚育等有效措施,全区森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8.4立方米,平均胸径增加0.4厘米。森林健康等级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均有提升,森林为“健康”等级的比例提高了1个百分点,森林生态功能为“好”等级的比例上升3.4个百分点。

在草原资源保护方面:一是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4.04亿亩草原落实了禁牧政策,6.16亿亩草原推行了草畜平衡制度。二是大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草原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对矿山领域和旅游领域违法征占用草原等破坏草原资源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三是严格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核管理,加快草原征占用审核放管服改革,加快整合优化审核程序,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积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杜绝体外循环。四是切实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2019年有效防控草原鼠虫害面积4309万亩,有效抑制了鼠间鼠疫蔓延。现已建成14个草原固定监测点,4处草原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防控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记者: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下一步如何发挥草原纯天然绿色优势,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白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和促进乡村振兴、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奶业产值超千亿元,肉牛、肉羊和羊绒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稳定形成15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的绿色畜产品输出能力。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增加优质畜产品供给,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优化配置草地资源与牛羊存栏规模,科学平衡牧区牲畜头数,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落实减羊增牛措施,推动牧区少养精养,优化结构,把更多的养殖增量转移到饲草料条件充足的玉米主产区旗县。二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与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相结合,加强棚圈、储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春季1个月到45天阶段性休牧,开展季节性舍饲,保障草牧场休养生息,大力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羔羊提前出栏,力争5年内冬羔早春羔比重达到80%左右,较大幅度地减少冷季载畜量,积极推动草牧场合理流转,发展养殖大户、生态家庭牧场、股份合作社等规模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单元经营规模,为单元生产的草畜平衡提供条件。三是突出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发挥草原绿色生态优势和草原牛羊纯天然优势,突出补齐加工短板,推动牛羊肉精深加工和民族奶食品特色加工,培育更多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巩固锡林郭勒羊、呼伦贝尔草原羊、科尔沁牛等区域公用品牌基础上,着力打造呼伦贝尔牛奶、锡林郭勒奶酪、草原和牛等更多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蒙字号”草原牛羊品牌,提升草原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产出效益。四是持续开展草原牧区主打品种的良繁选育。对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科尔沁牛等草原牧区优势畜种,坚定不移地开展良繁选育,提供优质种畜和良种冻精,为提高单产、品质和产出效益提供优质种源支持,为培育草原畜产品品牌和蒙字号品牌,提高牛羊单产和品质及效益提供优质种源支持。五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一湖两海”流域和沿黄、西辽河和嫩江流域牧区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今年年底,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

记者:当前我区造林绿化整体情况如何?针对当前特殊情况,在造林绿化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根喜:我局对2020年植树造林工作作了提前安排,从去年10月开始对造林任务进行了落实,并开展了预整地、苗木储备等先期工作。考虑到我区造林季节实际情况,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适宜开展春季造林的时间为3月下旬开始,为了抢抓春季造林绿化黄金时机,在疫情防控风险低的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地于3月下旬率先开展了造林。在中风险地区根据气候和疫情防控实际,错时开工,错峰作业,安全有序开展春季造林绿化,高风险地区提前做好谋划和准备工作,适时稳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春季造林正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渐次展开。

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对我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部署,3月5日,我局召开了全区林业和草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2020年造林绿化工作再安排再部署,特别是对全面完成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等目标都进行了分解落实,实行目标、资金、责任、任务四到盟市,全面推进今年造林绿化工作。2020年,全区计划完成营造林1297万亩,任务已分解下达到了旗(县)。各旗县已编制完成年度造林作业设计,储备各类苗木18.6亿多株,其中容器苗3.4亿株,准备林木种子145.7万公斤。目前,我区各地正在积极有序开展大规模春季造林。据调度统计,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作业面积322万亩,其中新造林203万亩,退化林分修复73万亩,森林抚育46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梅刚)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