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民族团结一家亲”:永远传唱的动人歌谣

2021-06-09 10:20 正北方网- 内蒙古日报  

锡林郭勒草原美如画。 和平 摄

□本报记者   包金山   巴依斯古楞   帅政

毕力格巴特尔

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呼布琴

5月21日至27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带着舞台剧“朱日和情”,走进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进行巡演,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推动文艺创新,倾心倾力创编了现实题材舞台剧《朱日和情》,热情讴歌了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纯朴而坚定的家国情怀。

《朱日和情》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驻守在祖国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携手苏尼特右旗牧民共同守护祖国北疆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在“八一”建军节,朱日和草原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沙场阅兵。年过半百的山东籍退役军人胡小兵和牧民乌兰图雅在这次阅兵中相遇,共同追忆他们守护朱日和草原、参加军民联合训练,结下深厚感情的难忘故事,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团结一家亲”的主题。

《朱日和情》不仅是地处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草原在维护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珍贵荣誉中贡献力量的舞台表现,更是内蒙古各族儿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增光添彩的见证。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改革先锋”廷·巴特尔、“国家孩子”等为主线,分别在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打造国家、自治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就是锡林郭勒草原。

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以草原母亲博大的胸怀,收养了上海等地3000名孤儿。其中,800多名孤儿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找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额吉、阿爸,他们之间的亲情跨越了地域、跨越了语言、跨越了时间维度。

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姜永禄老人是“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的亲历者。1958年,他参与了“安徽孤儿入内蒙”后的抢救医治工作;1960年,他作为领队,带领接运小组从南方接回300名孤儿。时光荏苒,姜永禄现已年近九旬,回首长长的岁月,他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感人往事。

“回过头看,我们收养南方孤儿这件事是成功的,这些孩子健康长大后,有的当兵,有的当医护人员,有的当工程师,还有的选择了做牧民,一辈子扎根内蒙古草原。”姜永禄老人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被他们感动着。“有一个女孩被一个工人家庭收养,女孩读中学时养父去世了,她就主动辍学照顾养母,结婚时第一个条件是‘带上养母出嫁’,就这样一直赡养母亲,直到母亲88岁去世。”

当年的孩子已年过花甲,当年帮助和抚育了这些孩子的“亲人们”也已垂垂老去,可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爱却永不褪色,这首“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歌谣将一直传唱下去。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锡林郭勒草原各族人民捐助了130顶蒙古包、1500多万元资金,让来自草原的爱温暖着灾区;医生杨林玉扎根苏尼特草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草原医疗卫生事业,深受当地牧民爱戴;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吉日嘎查牧民苏乙拉其其格一家遇到困难时,邻居李耀文、赛汉其其格夫妇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各族人民时时刻刻用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以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先后出台边境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年规划、文化交流意见等文件30余份,选派91名边境派出所民警兼任边境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有效发挥出了少数民族干部熟悉牧区、了解牧民、沟通便捷的优势。支队依托“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品牌,与30多个政企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党团日、体育竞赛等各类活动150余场,与驻地结成警地民族工作“一助一”“一助多”对子110余个,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支队还探索创新“党员中心户+警务室”“马背警队”“三所联调”等工作机制,先后获评自治区 “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荣誉,涌现出了“公安楷模”赵永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布仁达来等先进模范。

锡林浩特市达布希勒特社区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乐的良好氛围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社区党委组织委员兼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武振江感慨地说:“通过一起开展活动,我们了解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促进了各族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锡林郭勒草原20.3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活着38个民族。多年来,他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开遍草原。达布希勒特社区就是锡林郭勒盟各族群众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个缩影。

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一批批文化体育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一个个文化产业优势尽显……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各民族交融汇聚、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缔造着美好新生活,1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见证了锡林郭勒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正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同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责任编辑:孟捷

锡林郭勒草原美如画。 和平 摄

□本报记者   包金山   巴依斯古楞   帅政

毕力格巴特尔

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呼布琴

5月21日至27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带着舞台剧“朱日和情”,走进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进行巡演,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推动文艺创新,倾心倾力创编了现实题材舞台剧《朱日和情》,热情讴歌了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纯朴而坚定的家国情怀。

《朱日和情》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驻守在祖国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携手苏尼特右旗牧民共同守护祖国北疆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在“八一”建军节,朱日和草原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沙场阅兵。年过半百的山东籍退役军人胡小兵和牧民乌兰图雅在这次阅兵中相遇,共同追忆他们守护朱日和草原、参加军民联合训练,结下深厚感情的难忘故事,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团结一家亲”的主题。

《朱日和情》不仅是地处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草原在维护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珍贵荣誉中贡献力量的舞台表现,更是内蒙古各族儿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增光添彩的见证。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改革先锋”廷·巴特尔、“国家孩子”等为主线,分别在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打造国家、自治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就是锡林郭勒草原。

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以草原母亲博大的胸怀,收养了上海等地3000名孤儿。其中,800多名孤儿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找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额吉、阿爸,他们之间的亲情跨越了地域、跨越了语言、跨越了时间维度。

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姜永禄老人是“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的亲历者。1958年,他参与了“安徽孤儿入内蒙”后的抢救医治工作;1960年,他作为领队,带领接运小组从南方接回300名孤儿。时光荏苒,姜永禄现已年近九旬,回首长长的岁月,他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感人往事。

“回过头看,我们收养南方孤儿这件事是成功的,这些孩子健康长大后,有的当兵,有的当医护人员,有的当工程师,还有的选择了做牧民,一辈子扎根内蒙古草原。”姜永禄老人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被他们感动着。“有一个女孩被一个工人家庭收养,女孩读中学时养父去世了,她就主动辍学照顾养母,结婚时第一个条件是‘带上养母出嫁’,就这样一直赡养母亲,直到母亲88岁去世。”

当年的孩子已年过花甲,当年帮助和抚育了这些孩子的“亲人们”也已垂垂老去,可这份超越血缘、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爱却永不褪色,这首“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歌谣将一直传唱下去。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锡林郭勒草原各族人民捐助了130顶蒙古包、1500多万元资金,让来自草原的爱温暖着灾区;医生杨林玉扎根苏尼特草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草原医疗卫生事业,深受当地牧民爱戴;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吉日嘎查牧民苏乙拉其其格一家遇到困难时,邻居李耀文、赛汉其其格夫妇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各族人民时时刻刻用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以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先后出台边境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年规划、文化交流意见等文件30余份,选派91名边境派出所民警兼任边境嘎查(村)党支部副书记,有效发挥出了少数民族干部熟悉牧区、了解牧民、沟通便捷的优势。支队依托“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品牌,与30多个政企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党团日、体育竞赛等各类活动150余场,与驻地结成警地民族工作“一助一”“一助多”对子110余个,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支队还探索创新“党员中心户+警务室”“马背警队”“三所联调”等工作机制,先后获评自治区 “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荣誉,涌现出了“公安楷模”赵永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布仁达来等先进模范。

锡林浩特市达布希勒特社区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乐的良好氛围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社区党委组织委员兼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武振江感慨地说:“通过一起开展活动,我们了解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促进了各族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锡林郭勒草原20.3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活着38个民族。多年来,他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开遍草原。达布希勒特社区就是锡林郭勒盟各族群众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个缩影。

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一批批文化体育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一个个文化产业优势尽显……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各民族交融汇聚、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缔造着美好新生活,1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见证了锡林郭勒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正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同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