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记者手记:昨日的世界

2021-06-17 17:23 ​新华网  

新华社慕尼黑6月16日电 记者手记:昨日的世界

新华社记者刘旸

经历了漫长的第二波和第三波新冠疫情,慕尼黑终于在这个夏天看到一丝曙光。啤酒花园重新开张迎客,冰激凌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同样小心翼翼缓慢复苏的,还有足球。

欧锦赛“死亡之组”“德法大战”当天,1.4万名球迷进入安联球场。虽然只是20%的上座率,对当地来说,从无到有,已是质的突破。作为德甲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主场,这里已阔别球迷一年多。

自2019-2020赛季德甲停摆以来,安联球场第一次向球迷开放。德甲很多俱乐部在2020-2021赛季开始之初,即德国秋冬第二波疫情暴发前,都曾短暂地有过一些场次允许一定比例球迷入场,慕尼黑因当地感染率居高不下,防疫始终不敢松动,一直采取空场形式延续比赛。

拜仁已连续两个赛季在没有球迷参与庆祝的情况下夺得德甲冠军。无论对球员,还是球迷来说,都十分遗憾。直到欧锦赛,让当地球迷看到疫情黑洞里的一丝光亮。

戈森斯、诺伊尔赛前接受采访时都无比期待重新在赛场得到球迷的支持。哈弗茨相信这1.4万期待已久的球迷的欢呼听起来和8万人应该没差别。

“德法大战”当天,赛前两国国歌响起,球迷合唱激动不已;现场播报首发阵容名单时有了山呼海啸地呼应;比赛结束时,不论胜负,球员都绕场一周与看台上的球迷互动,足球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样子。

作为赛场“第12人”,球迷是足球文化中的灵魂要素。德语中,空场比赛有一个形象的称谓——“幽灵赛”。没有球迷在场,足球不完整。没有人希望足球以如此残缺的方式长期延续下去。大家希望将球迷回归视作疫情防控达到转折点的象征,而不是欧洲“溜溜球式”防疫中的短暂窗口期。

疫情下的足球,虽然距离它本来的样子还很远,但它给人欢乐和希望的属性比以往更加富有深意。本届欧锦赛前所未有地在11个城市举办,新冠疫情大流行让这种办赛模式遭遇更多困难和挑战。以记者采访体验为例,疫情下的欧锦赛,繁琐程序中透着无奈,谨慎防护中见证激情,冷峻观察中饱含热盼。

记者在完成注册申请,得到欧足联资格认证和批准相关场次后,需要完成赛场防疫规范的在线学习,凭借电子证书和有效身份证件,到赛区证件中心取证。进入体育场当天,不论是比赛日,还是训练日,都要在线提交一份流行病学确认表,如实填写个人身体状况。

此前欧足联发给媒体记者的各赛区防疫规范中,慕尼黑赛区没有检测要求。直到首个比赛日前一天,记者收到邮件,要求入场前须提供不早于24小时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或完整接种疫苗证明,或感染后的康复证明。如果记者在过去10天内到过高风险地区,则须每天做检测,从而免除14天隔离义务。

在赛区证件中心旁边的立体停车场,有一片区域划出来作为检测快筛站。记者在网上预约时间,持二维码到快筛站扫码检测,这种抗原检测一般15分钟内会将结果发到记者电子邮箱。

记者此前多次到安联球场采访拜仁的比赛。疫情暴发前最后一次专访的拜仁球员是基米希,当时正值国内疫情严峻时刻,基米希向中国球迷表达祝福,为武汉抗疫加油。

赛场媒体中心以前与新闻发布厅是一个大厅内的两块区域。记者凭证件到原媒体中心对面的接待窗口领取票证。如今,为了减少人际接触,接待处已关闭。记者通过安检后,要到新的媒体中心的自助柜机上扫码打印看台席位票。

赛前和赛后新闻发布会改在线上进行,发布厅除了少数摄像师,记者不得进入,只能在线上提问。媒体中心改到了楼上一片半开放、空气流通较好的区域。工作长桌上除了网线和电源,还安装上玻璃隔窗。

记者工位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离开工位在区域内走动交谈时要始终佩戴口罩,每次进出媒体中心都要扫码登记。像从前那样三五成群,一边啃椒盐面包,大快朵颐地享用巴伐利亚牛排和啤酒,一边口若悬河地讨论教练排兵布阵的喧嚣场景已成为奢侈的回忆。

奥地利德语作家茨威格晚年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以饱满、真挚、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艺生活,然而战争灾难和动荡时局不断伤害他的理想信念。作家温情脉脉地怀念往昔,既是对当下破碎生活的煎熬忍耐,更是对未来寄予美好期盼。

新冠疫情使全球社会文化生活变得面目全非。以德国体育为例,各项赛事停摆、延期、取消,个别保留下来的赛事大幅削减注册记者名额,拒绝观众入场,体育产业遭到史无前例的打击。记者曾在多特蒙德的德意志足球博物馆中看到,即便是二战期间,很多俱乐部也没有停止训练和比赛。

记者上次到现场采访比赛已是16个月前的事,疫情漫漫长夜,让体育看上去有些恍若隔世。疫情暴发前,记者每次从常驻地柏林出差采访,都会在当地给国内家人寄一张明信片,留作纪念。如今,记者终于有机会再寄上一张,并在明信片上写道:“致我们挚爱的生活,足球唤你回来。”

责任编辑:李元

新华社慕尼黑6月16日电 记者手记:昨日的世界

新华社记者刘旸

经历了漫长的第二波和第三波新冠疫情,慕尼黑终于在这个夏天看到一丝曙光。啤酒花园重新开张迎客,冰激凌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同样小心翼翼缓慢复苏的,还有足球。

欧锦赛“死亡之组”“德法大战”当天,1.4万名球迷进入安联球场。虽然只是20%的上座率,对当地来说,从无到有,已是质的突破。作为德甲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主场,这里已阔别球迷一年多。

自2019-2020赛季德甲停摆以来,安联球场第一次向球迷开放。德甲很多俱乐部在2020-2021赛季开始之初,即德国秋冬第二波疫情暴发前,都曾短暂地有过一些场次允许一定比例球迷入场,慕尼黑因当地感染率居高不下,防疫始终不敢松动,一直采取空场形式延续比赛。

拜仁已连续两个赛季在没有球迷参与庆祝的情况下夺得德甲冠军。无论对球员,还是球迷来说,都十分遗憾。直到欧锦赛,让当地球迷看到疫情黑洞里的一丝光亮。

戈森斯、诺伊尔赛前接受采访时都无比期待重新在赛场得到球迷的支持。哈弗茨相信这1.4万期待已久的球迷的欢呼听起来和8万人应该没差别。

“德法大战”当天,赛前两国国歌响起,球迷合唱激动不已;现场播报首发阵容名单时有了山呼海啸地呼应;比赛结束时,不论胜负,球员都绕场一周与看台上的球迷互动,足球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样子。

作为赛场“第12人”,球迷是足球文化中的灵魂要素。德语中,空场比赛有一个形象的称谓——“幽灵赛”。没有球迷在场,足球不完整。没有人希望足球以如此残缺的方式长期延续下去。大家希望将球迷回归视作疫情防控达到转折点的象征,而不是欧洲“溜溜球式”防疫中的短暂窗口期。

疫情下的足球,虽然距离它本来的样子还很远,但它给人欢乐和希望的属性比以往更加富有深意。本届欧锦赛前所未有地在11个城市举办,新冠疫情大流行让这种办赛模式遭遇更多困难和挑战。以记者采访体验为例,疫情下的欧锦赛,繁琐程序中透着无奈,谨慎防护中见证激情,冷峻观察中饱含热盼。

记者在完成注册申请,得到欧足联资格认证和批准相关场次后,需要完成赛场防疫规范的在线学习,凭借电子证书和有效身份证件,到赛区证件中心取证。进入体育场当天,不论是比赛日,还是训练日,都要在线提交一份流行病学确认表,如实填写个人身体状况。

此前欧足联发给媒体记者的各赛区防疫规范中,慕尼黑赛区没有检测要求。直到首个比赛日前一天,记者收到邮件,要求入场前须提供不早于24小时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或完整接种疫苗证明,或感染后的康复证明。如果记者在过去10天内到过高风险地区,则须每天做检测,从而免除14天隔离义务。

在赛区证件中心旁边的立体停车场,有一片区域划出来作为检测快筛站。记者在网上预约时间,持二维码到快筛站扫码检测,这种抗原检测一般15分钟内会将结果发到记者电子邮箱。

记者此前多次到安联球场采访拜仁的比赛。疫情暴发前最后一次专访的拜仁球员是基米希,当时正值国内疫情严峻时刻,基米希向中国球迷表达祝福,为武汉抗疫加油。

赛场媒体中心以前与新闻发布厅是一个大厅内的两块区域。记者凭证件到原媒体中心对面的接待窗口领取票证。如今,为了减少人际接触,接待处已关闭。记者通过安检后,要到新的媒体中心的自助柜机上扫码打印看台席位票。

赛前和赛后新闻发布会改在线上进行,发布厅除了少数摄像师,记者不得进入,只能在线上提问。媒体中心改到了楼上一片半开放、空气流通较好的区域。工作长桌上除了网线和电源,还安装上玻璃隔窗。

记者工位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离开工位在区域内走动交谈时要始终佩戴口罩,每次进出媒体中心都要扫码登记。像从前那样三五成群,一边啃椒盐面包,大快朵颐地享用巴伐利亚牛排和啤酒,一边口若悬河地讨论教练排兵布阵的喧嚣场景已成为奢侈的回忆。

奥地利德语作家茨威格晚年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以饱满、真挚、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艺生活,然而战争灾难和动荡时局不断伤害他的理想信念。作家温情脉脉地怀念往昔,既是对当下破碎生活的煎熬忍耐,更是对未来寄予美好期盼。

新冠疫情使全球社会文化生活变得面目全非。以德国体育为例,各项赛事停摆、延期、取消,个别保留下来的赛事大幅削减注册记者名额,拒绝观众入场,体育产业遭到史无前例的打击。记者曾在多特蒙德的德意志足球博物馆中看到,即便是二战期间,很多俱乐部也没有停止训练和比赛。

记者上次到现场采访比赛已是16个月前的事,疫情漫漫长夜,让体育看上去有些恍若隔世。疫情暴发前,记者每次从常驻地柏林出差采访,都会在当地给国内家人寄一张明信片,留作纪念。如今,记者终于有机会再寄上一张,并在明信片上写道:“致我们挚爱的生活,足球唤你回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