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闲话帽子

2022-12-02 09:52 西安日报  

天凉了,买了一顶帽子。取回家来,戴于头上,穿衣镜前左看右看,总是感觉有点异样。几十年没有戴过帽子了,还真的有点不习惯呢。

古时候,帽子曾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所谓冠冕堂皇,那是统治阶级尊贵的标志和象征。帝王戴的帽子叫“冕”,士大夫戴的帽子叫“冠”,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释名》云:“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那时候,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一般平民百姓连戴帽子的权利都是没有的。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连孔子、孟子这样圣人级别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把头发裹扎起来。所以,古时提倡学而优则仕,先生就鼓励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争取享有坐车子和戴帽子的特权。

帽子的历史就不谈了,那是学问家们干的事,我若扯得太远,就有学舌卖弄之嫌,很是惹人厌的。还是说说自己与帽子的缘分倒是可以的。记忆中,小时候冬天的冷似乎比现在要厉害得多。那时候,常常冻得手脚炸裂、脸上生冻疮,所以不戴帽子是无法过冬的。我曾有一顶很显贵重的厚呢子帽,那是在地质队工作的舅舅给我买的,戴在头上很暖和,也很神气。可是有一次和小伙伴们玩耍,跑得满头大汗,就摘下帽子,放在府君庙前的戏楼台子上,结果回家时给忘记了,没有找见。自从那顶帽子丢了后,我好像就再没戴过帽子了。当然,不包括夏天防晒戴的草帽。

我小时候头油甚多,帽子戴不了几天,就染得油汪汪的一圈。所以,总是想办法作些防护,比如找张旧报纸垫在帽子里边,还要折叠一条寸把宽的长条在帽沿口上环衬一圈。那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外婆常说:“人都吃不饱饭,肚子里也没多少油水呀,你这头油咋就这多呢!”后来才知道,这似乎与饥饱关系不大。是否因为不讲卫生呢?回想那时的贫困乡村,除过夏天下河耍水,平时确实很少洗澡的;特别在寒冷的冬天,就更没有洗澡的条件了。如果说讲究卫生是文明人的表现,那么我小的时候,物质文明既不发达,精神文明自然也不大跟得上。曾有专家说过,洗澡过于频繁,并非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还会产生诸如破坏皮肤屏障、致使皮肤干燥、导致皮肤炎症等等副作用呢。专家还说,洗发过勤也是造成头油多的原因之一。不知这话是否正确。但有一点却是说对了,那就是头油多了容易导致脱发。想我年轻的时候,头发又密又硬,而现在已经加入毛稀公社了。 所以,这是买帽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头顶一片狼藉,毕竟有碍观瞻,影响市容。

鲁迅诗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过闹市、泛中流,都需要一些妆饰和依托,破帽漏船终还是能发挥些许作用的。再者,年龄大了,也确实需要保暖。诚如苏轼诗句:“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早作打算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的头上,有有形的帽子,也有许多无形的帽子。许多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头衔,也就是戴在他们头上的无形的帽子。随着时代的迹迁,有形的帽子花样翻新,无形的“帽子”也在不断变化。我认识的一位老同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他被下放到我们村上劳动改造,戴的帽子是“右派分子”“臭老九”。10多年后我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上某大机关,他就在相邻的单位做领导。公开场合介绍时,人们给他戴过很多高帽子,诸如“高级知识分子”“学者型领导”“掌门人”等等。现在,他的帽子变成了“德高望重”“专家顾问”“大师”。可以说,这些帽子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装点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很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现在,我也常被扣上“专家”“顾问”的帽子。我知道,这是对我带有一定客气成分的认知颂扬。当然,我们也会在不同场合给自己的新老朋友们送上各种新鲜生动的“帽子”,或表达我们的尊重,或活跃场面气氛。只要是善意的,开开玩笑也罢,小小吹捧也好,于人于己都无大碍。只要自己这颗戴帽子的头脑保持清醒,就不会因之膨胀甚至迷失了。(刘少鸿)

责任编辑:孙丽荣

天凉了,买了一顶帽子。取回家来,戴于头上,穿衣镜前左看右看,总是感觉有点异样。几十年没有戴过帽子了,还真的有点不习惯呢。

古时候,帽子曾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所谓冠冕堂皇,那是统治阶级尊贵的标志和象征。帝王戴的帽子叫“冕”,士大夫戴的帽子叫“冠”,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释名》云:“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那时候,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一般平民百姓连戴帽子的权利都是没有的。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连孔子、孟子这样圣人级别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把头发裹扎起来。所以,古时提倡学而优则仕,先生就鼓励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争取享有坐车子和戴帽子的特权。

帽子的历史就不谈了,那是学问家们干的事,我若扯得太远,就有学舌卖弄之嫌,很是惹人厌的。还是说说自己与帽子的缘分倒是可以的。记忆中,小时候冬天的冷似乎比现在要厉害得多。那时候,常常冻得手脚炸裂、脸上生冻疮,所以不戴帽子是无法过冬的。我曾有一顶很显贵重的厚呢子帽,那是在地质队工作的舅舅给我买的,戴在头上很暖和,也很神气。可是有一次和小伙伴们玩耍,跑得满头大汗,就摘下帽子,放在府君庙前的戏楼台子上,结果回家时给忘记了,没有找见。自从那顶帽子丢了后,我好像就再没戴过帽子了。当然,不包括夏天防晒戴的草帽。

我小时候头油甚多,帽子戴不了几天,就染得油汪汪的一圈。所以,总是想办法作些防护,比如找张旧报纸垫在帽子里边,还要折叠一条寸把宽的长条在帽沿口上环衬一圈。那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外婆常说:“人都吃不饱饭,肚子里也没多少油水呀,你这头油咋就这多呢!”后来才知道,这似乎与饥饱关系不大。是否因为不讲卫生呢?回想那时的贫困乡村,除过夏天下河耍水,平时确实很少洗澡的;特别在寒冷的冬天,就更没有洗澡的条件了。如果说讲究卫生是文明人的表现,那么我小的时候,物质文明既不发达,精神文明自然也不大跟得上。曾有专家说过,洗澡过于频繁,并非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还会产生诸如破坏皮肤屏障、致使皮肤干燥、导致皮肤炎症等等副作用呢。专家还说,洗发过勤也是造成头油多的原因之一。不知这话是否正确。但有一点却是说对了,那就是头油多了容易导致脱发。想我年轻的时候,头发又密又硬,而现在已经加入毛稀公社了。 所以,这是买帽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头顶一片狼藉,毕竟有碍观瞻,影响市容。

鲁迅诗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过闹市、泛中流,都需要一些妆饰和依托,破帽漏船终还是能发挥些许作用的。再者,年龄大了,也确实需要保暖。诚如苏轼诗句:“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早作打算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的头上,有有形的帽子,也有许多无形的帽子。许多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头衔,也就是戴在他们头上的无形的帽子。随着时代的迹迁,有形的帽子花样翻新,无形的“帽子”也在不断变化。我认识的一位老同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他被下放到我们村上劳动改造,戴的帽子是“右派分子”“臭老九”。10多年后我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上某大机关,他就在相邻的单位做领导。公开场合介绍时,人们给他戴过很多高帽子,诸如“高级知识分子”“学者型领导”“掌门人”等等。现在,他的帽子变成了“德高望重”“专家顾问”“大师”。可以说,这些帽子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装点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很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现在,我也常被扣上“专家”“顾问”的帽子。我知道,这是对我带有一定客气成分的认知颂扬。当然,我们也会在不同场合给自己的新老朋友们送上各种新鲜生动的“帽子”,或表达我们的尊重,或活跃场面气氛。只要是善意的,开开玩笑也罢,小小吹捧也好,于人于己都无大碍。只要自己这颗戴帽子的头脑保持清醒,就不会因之膨胀甚至迷失了。(刘少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