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代人寻亲64年,翻开一段英雄往事……

2022-07-25 16:49 正北方网  

2022年7月,在大伯赵大旺牺牲64年后,赵琴终于找到了他,圆了一家三代人的心愿。在内蒙古、江苏两地媒体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赵大旺烈士牺牲的历史被还原。一段60多年前的往事,被遗留在它发生的地方。29个年轻的战士,为祖国建设献出生命,却只留下了姓名和牺牲时间。今天,我们再次讲述那段故事;今天,我们再次缅怀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今天,我们继续为来自五湖四海、牺牲于内蒙古的其他25位烈士寻亲。

三代人寻亲64年

今年7月,内蒙古军休干部谭学财来到北方新报社求助。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老班长许小平的一个特殊嘱托。许小平是谭学财30多年前一起赴老山前线参战的战友,许小平找到谭学财,拜托他帮老家江苏高邮籍烈士赵大旺的亲人寻找烈士的下落。

寻亲者是赵大旺烈士的侄女赵琴。赵琴说,父亲兄弟三人,赵大旺是老大,赵琴的父亲是老二,目前在世的只有叔叔赵大兵了。1936年,大伯出生在江苏省高邮的汤庄镇。1955年,大伯参军离开家乡,3年后牺牲在内蒙古,至于他因何牺牲、安葬于何地,家人一无所知。

赵琴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她,到当地民政局打听大伯的消息,却一无所获。但是,奶奶还是执着地在家乡给大伯留了一个坟地,相信他一定能叶落归根。奶奶去世前,眼睛都哭瞎了。她对两个儿子和孙辈说,赵家人一定要继续找下去。

前几年,赵琴的父亲去世了,带着跟奶奶一样的遗憾走的。如今,赵琴的三叔也70多岁了,一直催促自己的女儿和两个侄儿女打听内蒙古方面的消息。

60多年来,赵家人从未放弃过寻找,尽管希望越来越渺茫。终于在2022年,事情有了转机。在谭学财等热心人及媒体的努力之下,赵琴得知大伯的骨灰目前存放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遗憾的是,陵园方面没有关于赵大旺烈士的任何信息,只是听说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原巴彦淖尔盟磴口县送过来的28位烈士骨灰之一。查询中华英烈网,这些烈士们也只留下了名字和牺牲年份。

赵琴和弟弟、三叔三婶合影

一座桥与29位解放军烈士

曾经怎样一段历史,被遗忘在了过去?为了寻找答案,7月18、19日,记者赴烈士们牺牲地——磴口县进行采访。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民政志》、《磴口县文史资料》中找到相关记录。

《磴口县文史资料》中的记载,还原了当年赵大旺等铁道兵在内蒙古参加的工程建设:为了沟通华北通往祖国大西北的交通战略要道,1957年春,包兰铁路正式动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承担包兰铁路包银段(包头至银川)的工程建设任务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的任务。

1957年2月6日,筑路和建桥的部队官兵陆续开进了施工现场,开始运输设备,建设营房。当时,大部分工程人员和部队战士都住在黄河岸边,营房是用柳条笆子搭成的,里面抹上疙渣泥,又潮又冷,再加上部队战士多数是南方人,饮食上也不适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包兰铁路建设的历史图片

由于铁桥是专门用作重吨位火车行驶的桥梁,工程技术标准高,工作难度和工程量大,工地上昼夜施工,施工环境十分险峻,但是解放军指战员个个干劲十足,在白浪滔滔的黄河上,劈风斩浪,夜以继日地战斗着。

1958年7月25日,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提前5个月零6天竣工。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赵大旺就是其中之一。

在了解了这段建设历史后,记者又来到了当年烈士们牺牲的地方。如今,1958年竣工的三盛公铁路桥依然横跨黄河,雄伟壮观。桥上火车呼啸而过,桥下黄河奔腾,岸边是金黄的向日葵农田。年轻的烈士们为之付出生命的铁路桥,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黄河铁路桥

烈士陵园里的等待

据《巴彦淖尔市民政志》记载,为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的29位烈士有:程志海、张文卿、张三小、杨在明、徐章木、金殿英、张茂发、唐明礼、许老鼠、赵大旺、蒋士均、何国清、周继长、魏仁现、姜初金、庞文庆、龚应康、林启祥、郭振林、郑进卓、闵璋焕、李天佐、胥德元、秦德友、罗富、王华元、罗七小、陆凤义、樊堂旦。

这些烈士中年龄最大的34岁,有政治指导员、连长、排长、班长和战士。他们有的在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负过伤、流过血;有的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英勇奋战,立过功,受过奖;有的守卫过边疆,参加过许多铁道工程和桥梁的建设。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祖国北疆。

1958年12月,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修建了原巴彦淖尔盟第一座烈士陵园,安葬了29位烈士。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建军记得,小的时候自己去过这个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园门,坐西迎东,面向三盛公黄河铁路桥。每到夏天,园内野花盛开,蒿草茵绿。

磴口县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罗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他回忆到,在1981年时,磴口县民政局根据自治区相关要求,将烈士陵园中除樊堂旦以外的28位烈士尸骨进行火化,统一送往大青山烈士公墓(今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存放。

他记得当时烈士的骨灰装进精致的骨灰盒,由单位的两位老同志开车送到呼和浩特市。遗憾的是,当年送烈士骨灰的工作人员近两年都去世了。烈士骨灰迁走后,烈士陵园被拆除,如今成了一所学校。

赵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在纪念堂

如今,赵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于陵园纪念堂二室。前些年,龚应康、陆凤义两位烈士的骨灰移送至烈士家乡的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交接烈士骨灰时,陵园没有收到这些烈士年龄、籍贯、牺牲原因、牺牲地点等任何信息,只有名字和牺牲年份。

40多年来,这些年轻烈士的骨灰就静静地躺在纪念堂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是否有人仍在寻找他们的下落。64年的等待之后,赵大旺烈士的侄子、侄女们终于找到了他。

然而,还有25位烈士,仍在静静等待着家人。

即日起,本报为上述25位烈士寻找亲人,知晓相关线索的可拨打《北方新报》新闻热线:0471-6651113、6651115。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孙丽荣

2022年7月,在大伯赵大旺牺牲64年后,赵琴终于找到了他,圆了一家三代人的心愿。在内蒙古、江苏两地媒体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赵大旺烈士牺牲的历史被还原。一段60多年前的往事,被遗留在它发生的地方。29个年轻的战士,为祖国建设献出生命,却只留下了姓名和牺牲时间。今天,我们再次讲述那段故事;今天,我们再次缅怀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今天,我们继续为来自五湖四海、牺牲于内蒙古的其他25位烈士寻亲。

三代人寻亲64年

今年7月,内蒙古军休干部谭学财来到北方新报社求助。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老班长许小平的一个特殊嘱托。许小平是谭学财30多年前一起赴老山前线参战的战友,许小平找到谭学财,拜托他帮老家江苏高邮籍烈士赵大旺的亲人寻找烈士的下落。

寻亲者是赵大旺烈士的侄女赵琴。赵琴说,父亲兄弟三人,赵大旺是老大,赵琴的父亲是老二,目前在世的只有叔叔赵大兵了。1936年,大伯出生在江苏省高邮的汤庄镇。1955年,大伯参军离开家乡,3年后牺牲在内蒙古,至于他因何牺牲、安葬于何地,家人一无所知。

赵琴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她,到当地民政局打听大伯的消息,却一无所获。但是,奶奶还是执着地在家乡给大伯留了一个坟地,相信他一定能叶落归根。奶奶去世前,眼睛都哭瞎了。她对两个儿子和孙辈说,赵家人一定要继续找下去。

前几年,赵琴的父亲去世了,带着跟奶奶一样的遗憾走的。如今,赵琴的三叔也70多岁了,一直催促自己的女儿和两个侄儿女打听内蒙古方面的消息。

60多年来,赵家人从未放弃过寻找,尽管希望越来越渺茫。终于在2022年,事情有了转机。在谭学财等热心人及媒体的努力之下,赵琴得知大伯的骨灰目前存放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遗憾的是,陵园方面没有关于赵大旺烈士的任何信息,只是听说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原巴彦淖尔盟磴口县送过来的28位烈士骨灰之一。查询中华英烈网,这些烈士们也只留下了名字和牺牲年份。

赵琴和弟弟、三叔三婶合影

一座桥与29位解放军烈士

曾经怎样一段历史,被遗忘在了过去?为了寻找答案,7月18、19日,记者赴烈士们牺牲地——磴口县进行采访。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民政志》、《磴口县文史资料》中找到相关记录。

《磴口县文史资料》中的记载,还原了当年赵大旺等铁道兵在内蒙古参加的工程建设:为了沟通华北通往祖国大西北的交通战略要道,1957年春,包兰铁路正式动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承担包兰铁路包银段(包头至银川)的工程建设任务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的任务。

1957年2月6日,筑路和建桥的部队官兵陆续开进了施工现场,开始运输设备,建设营房。当时,大部分工程人员和部队战士都住在黄河岸边,营房是用柳条笆子搭成的,里面抹上疙渣泥,又潮又冷,再加上部队战士多数是南方人,饮食上也不适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包兰铁路建设的历史图片

由于铁桥是专门用作重吨位火车行驶的桥梁,工程技术标准高,工作难度和工程量大,工地上昼夜施工,施工环境十分险峻,但是解放军指战员个个干劲十足,在白浪滔滔的黄河上,劈风斩浪,夜以继日地战斗着。

1958年7月25日,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提前5个月零6天竣工。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赵大旺就是其中之一。

在了解了这段建设历史后,记者又来到了当年烈士们牺牲的地方。如今,1958年竣工的三盛公铁路桥依然横跨黄河,雄伟壮观。桥上火车呼啸而过,桥下黄河奔腾,岸边是金黄的向日葵农田。年轻的烈士们为之付出生命的铁路桥,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黄河铁路桥

烈士陵园里的等待

据《巴彦淖尔市民政志》记载,为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的29位烈士有:程志海、张文卿、张三小、杨在明、徐章木、金殿英、张茂发、唐明礼、许老鼠、赵大旺、蒋士均、何国清、周继长、魏仁现、姜初金、庞文庆、龚应康、林启祥、郭振林、郑进卓、闵璋焕、李天佐、胥德元、秦德友、罗富、王华元、罗七小、陆凤义、樊堂旦。

这些烈士中年龄最大的34岁,有政治指导员、连长、排长、班长和战士。他们有的在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负过伤、流过血;有的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英勇奋战,立过功,受过奖;有的守卫过边疆,参加过许多铁道工程和桥梁的建设。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祖国北疆。

1958年12月,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修建了原巴彦淖尔盟第一座烈士陵园,安葬了29位烈士。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建军记得,小的时候自己去过这个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园门,坐西迎东,面向三盛公黄河铁路桥。每到夏天,园内野花盛开,蒿草茵绿。

磴口县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罗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他回忆到,在1981年时,磴口县民政局根据自治区相关要求,将烈士陵园中除樊堂旦以外的28位烈士尸骨进行火化,统一送往大青山烈士公墓(今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存放。

他记得当时烈士的骨灰装进精致的骨灰盒,由单位的两位老同志开车送到呼和浩特市。遗憾的是,当年送烈士骨灰的工作人员近两年都去世了。烈士骨灰迁走后,烈士陵园被拆除,如今成了一所学校。

赵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在纪念堂

如今,赵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于陵园纪念堂二室。前些年,龚应康、陆凤义两位烈士的骨灰移送至烈士家乡的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交接烈士骨灰时,陵园没有收到这些烈士年龄、籍贯、牺牲原因、牺牲地点等任何信息,只有名字和牺牲年份。

40多年来,这些年轻烈士的骨灰就静静地躺在纪念堂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是否有人仍在寻找他们的下落。64年的等待之后,赵大旺烈士的侄子、侄女们终于找到了他。

然而,还有25位烈士,仍在静静等待着家人。

即日起,本报为上述25位烈士寻找亲人,知晓相关线索的可拨打《北方新报》新闻热线:0471-6651113、6651115。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