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八一薪火永传承 ——写在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5周年之际

2022-07-31 10:59 光明日报  

江西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奠定了南昌红色城市的基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95年的时光,让“八一”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大桥、八一小学、八一中学、八一礼堂、八一公园、八一体育场……

一个个地标前的“八一”前缀对南昌这座红色英雄城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这座城市95年来代代相传的革命薪火。

建造者说

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

夜幕降临,八一广场南部升旗台前,一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节选)”玻璃步道透出闪闪光芒,象征着人民军队成长的足迹……历史,不能忘却。

1927年,人民军队从这座城市走出。从此,星星之火燎原神州。22年后的1949年5月22日,当群众高举着“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牌,在南昌街头欢迎子弟兵入城时,“英雄城”就成为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197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位于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上开始兴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身正面镌刻着由叶剑英元帅书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则由直立的花岗石“汉阳造”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

泛黄的新闻纸上,“全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记录下1979年1月纪念塔落成时的喜庆热闹,南昌人民心中的“八一”情结在人民广场化为永恒。此后的时间里,大多数南昌人的家中都有一张与纪念塔的合影照片。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竣工落成18年后的1997年,人民广场更名为八一广场,并于200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工程,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军分区司令员的周根保刚退休,就被任命为工程副总指挥。

今年已75岁的周根保介绍,在这一次的扩建改造工程中,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主体基本保持不变,高度从45.5米的高度增加8.1米至53.6米。为了在八一广场上体现出更多的“八一”元素,纪念塔两侧设置了以“展示军史 凸显江西”为思路的8块军史浮雕。每块雕塑都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军队诞生与发展的辉煌瞬间——纪念塔西面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都瑞金》代表了“军史上江西的四个第一”,东面《万里长征》《敌后抗日》《解放战争》《钢铁长城》则代表了“人民军队发展史的四个重大时期”。

“纪念塔塔顶的造型极富象征意义。南昌起义部队使用的枪炮,大多是来自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而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在我看来,这代表一种伟大的传承。它告诉后人,人民军队就是从这里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周根保说。

讲述者说

红色军旗从这里升起

距离八一广场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的地方,是拥有96个房间的江西大旅社。

1927年8月1日,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从这里展开——凌晨二时,枪声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

1959年,江西大旅社作为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成为纪念南昌起义的专题纪念馆。

“大家看,这是收条,旁边是它的兄弟——回信。别看都是陈旧泛黄的信笺,却大有来头,都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南昌珠市学校的“小小讲解员”章子逸都会在这里为游客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作为“小小讲解员”,章子逸每次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宣讲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战斗生活的故事。

“我的太姑奶奶就是南昌起义中的一员。虽然我没有见过她,没能听到她给我讲述她的战斗故事,但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信念与初心。”章子逸说。

虽是孩子的模样,但说起95年前的起义故事,他却没有丝毫怯生。如今,他不仅是学校“小青苗”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同时也是八一起义百人宣讲团少年团团长。

7月下旬,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采取临时闭馆的措施。但每天下午,专职讲解员魏宸都会在馆内对新一批“小小讲解员”进行岗前培训。

近10年以来,像章子逸一般的“小小讲解员”就是在这里薪火相传。

“我的爷爷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从小我就听着他给我讲述当年的故事。所以,我知道怎样把红色故事讲得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更容易记住。我想,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吧。”魏宸说,当孩子对革命历史产生兴趣时,只需要一周时间,他们就能把长达6000字的解说词背诵下来,再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指导,“小小讲解员”就能够快速上手。

“通过打造小小讲解员队伍,在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红色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看来,作为“中国军史第一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义务、有条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让一批又一批“小小讲解员”对红色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

守护者说

人民军队从这里走向辉煌

2016年10月24日,赣江边。

一艘军舰在拖船的拖拽下缓缓靠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1D型驱逐舰、舷号163的“南昌舰”征战34年后告别万里海疆,回到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

穿城而过的赣江,见证着城市历史,也见证着军地间深厚的鱼水情。

作为163南昌舰的最后一任机电长,杨双峰在2016年和战友一起护送南昌舰“回家”之后,举家搬迁南昌,继续与“老战友”日夜相伴。

在八一大桥下游,依托163南昌舰打造的南昌舰主题公园从2017年开园至今,一直都是热门军事主题景点。每天,已是南昌舰主题公园工作人员的杨双峰都要带领团队在舰上为游客讲解,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这艘163南昌舰的排水量最大可达3750吨,在无补给的情况下可航行10昼夜。”杨双峰如数家珍。

守护着“老战友”,负责舰艇的维修保养、景区运营等工作之余,杨双峰还向游客讲述着163南昌舰的历史,宣扬南昌舰的“爱舰、和谐、精武、奉献”的精神。

在他看来,163南昌舰服役的34个春秋,见证了中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如今,他和163南昌舰的新使命,是向更多的人传递人民海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中国海军精神。

2017年,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2020年,它被命名为南昌号,舷号101,归建入列中国海军。杨双峰先后2次登上了新的“南昌舰”。“当我看到舰艇走廊的舰训‘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时,感到特别自豪。”杨双峰说,“万吨大驱”的下水,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大国巨舰驶向深蓝。

“‘南昌’,既是荣光也是传承。每一艘‘南昌舰’的入列,都承载着人民海军向海图强、踏浪前行的神圣使命。”杨双峰说。

历史凝铸基因,基因典藏历史。践行着伟大的建军精神和新时代强军思想,从“八一”品牌的塑造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英雄城、双拥模范城的南昌城市品格日益清晰。

“八一南昌起义为南昌留下了深刻隽永的烙印,其蕴含的伟大精神与思想已经渗透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为南昌城市品格最亮丽的色彩、最核心的元素。”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薛 斌)

责任编辑:刘有明

江西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奠定了南昌红色城市的基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95年的时光,让“八一”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大桥、八一小学、八一中学、八一礼堂、八一公园、八一体育场……

一个个地标前的“八一”前缀对南昌这座红色英雄城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这座城市95年来代代相传的革命薪火。

建造者说

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

夜幕降临,八一广场南部升旗台前,一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节选)”玻璃步道透出闪闪光芒,象征着人民军队成长的足迹……历史,不能忘却。

1927年,人民军队从这座城市走出。从此,星星之火燎原神州。22年后的1949年5月22日,当群众高举着“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牌,在南昌街头欢迎子弟兵入城时,“英雄城”就成为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197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位于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上开始兴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身正面镌刻着由叶剑英元帅书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则由直立的花岗石“汉阳造”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八一军旗”组成。

泛黄的新闻纸上,“全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记录下1979年1月纪念塔落成时的喜庆热闹,南昌人民心中的“八一”情结在人民广场化为永恒。此后的时间里,大多数南昌人的家中都有一张与纪念塔的合影照片。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竣工落成18年后的1997年,人民广场更名为八一广场,并于200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工程,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军分区司令员的周根保刚退休,就被任命为工程副总指挥。

今年已75岁的周根保介绍,在这一次的扩建改造工程中,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主体基本保持不变,高度从45.5米的高度增加8.1米至53.6米。为了在八一广场上体现出更多的“八一”元素,纪念塔两侧设置了以“展示军史 凸显江西”为思路的8块军史浮雕。每块雕塑都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军队诞生与发展的辉煌瞬间——纪念塔西面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都瑞金》代表了“军史上江西的四个第一”,东面《万里长征》《敌后抗日》《解放战争》《钢铁长城》则代表了“人民军队发展史的四个重大时期”。

“纪念塔塔顶的造型极富象征意义。南昌起义部队使用的枪炮,大多是来自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而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在我看来,这代表一种伟大的传承。它告诉后人,人民军队就是从这里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周根保说。

讲述者说

红色军旗从这里升起

距离八一广场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的地方,是拥有96个房间的江西大旅社。

1927年8月1日,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从这里展开——凌晨二时,枪声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

1959年,江西大旅社作为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成为纪念南昌起义的专题纪念馆。

“大家看,这是收条,旁边是它的兄弟——回信。别看都是陈旧泛黄的信笺,却大有来头,都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南昌珠市学校的“小小讲解员”章子逸都会在这里为游客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作为“小小讲解员”,章子逸每次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宣讲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战斗生活的故事。

“我的太姑奶奶就是南昌起义中的一员。虽然我没有见过她,没能听到她给我讲述她的战斗故事,但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信念与初心。”章子逸说。

虽是孩子的模样,但说起95年前的起义故事,他却没有丝毫怯生。如今,他不仅是学校“小青苗”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同时也是八一起义百人宣讲团少年团团长。

7月下旬,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采取临时闭馆的措施。但每天下午,专职讲解员魏宸都会在馆内对新一批“小小讲解员”进行岗前培训。

近10年以来,像章子逸一般的“小小讲解员”就是在这里薪火相传。

“我的爷爷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从小我就听着他给我讲述当年的故事。所以,我知道怎样把红色故事讲得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更容易记住。我想,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吧。”魏宸说,当孩子对革命历史产生兴趣时,只需要一周时间,他们就能把长达6000字的解说词背诵下来,再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指导,“小小讲解员”就能够快速上手。

“通过打造小小讲解员队伍,在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红色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看来,作为“中国军史第一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义务、有条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让一批又一批“小小讲解员”对红色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

守护者说

人民军队从这里走向辉煌

2016年10月24日,赣江边。

一艘军舰在拖船的拖拽下缓缓靠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1D型驱逐舰、舷号163的“南昌舰”征战34年后告别万里海疆,回到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

穿城而过的赣江,见证着城市历史,也见证着军地间深厚的鱼水情。

作为163南昌舰的最后一任机电长,杨双峰在2016年和战友一起护送南昌舰“回家”之后,举家搬迁南昌,继续与“老战友”日夜相伴。

在八一大桥下游,依托163南昌舰打造的南昌舰主题公园从2017年开园至今,一直都是热门军事主题景点。每天,已是南昌舰主题公园工作人员的杨双峰都要带领团队在舰上为游客讲解,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这艘163南昌舰的排水量最大可达3750吨,在无补给的情况下可航行10昼夜。”杨双峰如数家珍。

守护着“老战友”,负责舰艇的维修保养、景区运营等工作之余,杨双峰还向游客讲述着163南昌舰的历史,宣扬南昌舰的“爱舰、和谐、精武、奉献”的精神。

在他看来,163南昌舰服役的34个春秋,见证了中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如今,他和163南昌舰的新使命,是向更多的人传递人民海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中国海军精神。

2017年,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2020年,它被命名为南昌号,舷号101,归建入列中国海军。杨双峰先后2次登上了新的“南昌舰”。“当我看到舰艇走廊的舰训‘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时,感到特别自豪。”杨双峰说,“万吨大驱”的下水,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大国巨舰驶向深蓝。

“‘南昌’,既是荣光也是传承。每一艘‘南昌舰’的入列,都承载着人民海军向海图强、踏浪前行的神圣使命。”杨双峰说。

历史凝铸基因,基因典藏历史。践行着伟大的建军精神和新时代强军思想,从“八一”品牌的塑造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英雄城、双拥模范城的南昌城市品格日益清晰。

“八一南昌起义为南昌留下了深刻隽永的烙印,其蕴含的伟大精神与思想已经渗透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为南昌城市品格最亮丽的色彩、最核心的元素。”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薛 斌)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