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2-08-04 16:18 人民日报  

草原旅游日益红火。

群众性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乌兰牧骑深入群众当中演出。

景区里游人如织。

今年7月,锡林郭勒盟成功承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蓬勃发展,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十年,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盟建成锡林郭勒文化园、太仆寺旗文化大厦、乌拉盖管理区图书馆、多伦县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万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由695平方米提高到752平方米。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9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5个,建设率、达标率均达到100%。打造“群众那达慕”“白马文化节”“黑马文化节”“茶叶之路”“乡村春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全盟文化志愿者由500人增至4000余人,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由130支增至375支。完成《游牧文化之旅》《永恒之韵》《阿斯尔音乐》系列作品的编撰出版,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这十年,是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断彰显的十年。

1957年,在苏尼特右旗,1辆胶轮车,2块幕布,3盏煤气灯,4套服装,5件乐器,6匹马,9名牧区青年,开启了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光荣征途。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各支乌兰牧骑队伍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发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十年间,全盟13支乌兰牧骑足迹踏遍锡林郭勒草原2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累计行程200多万公里,惠民演出1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500余万人次,创新创作文艺作品2000余部,先后有100余部作品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项。以《草原记忆》为代表的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常年活跃在群众舞台,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展示党的形象。十年间,锡林郭勒盟各地乌兰牧骑获最美奋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20余个,获全区“草原英才”集体、全区“北疆楷模”等自治区荣誉称号30余个,获国家级表彰奖励20余人,获自治区级表彰奖励100余人。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用作品和成绩践行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和担当。

这十年,是遗产保护传承提标增效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盟编制完成元上都遗址、贝子庙等4处保护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贝子庙文物保护规划》《汇宗寺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出台《锡林郭勒盟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建立全盟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元上都遗址专题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金斯太洞穴遗址、四郎城遗址等4处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都庙、额仁淖尔岩画群等19处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旗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由166处增加到266处。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多伦诺尔镇山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开创性成立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奖。考古发掘9处遗址,其中伊和淖尔北魏墓葬、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先后入选2014、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考古实证。

这十年,是文旅产业版图扩容提质的十年。

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辽阔草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在锡林郭勒盟逐步形成。锡林郭勒盟立足实际,把生态教育、环境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了生态研学、康养旅居、自驾越野、婚拍旅拍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自治区级红色旅游线路1条。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元上都遗址、乌拉盖全域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18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5家、2A级5家,A级景区数量10年内翻了两番。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品牌打造走在全区前列。

这十年,是文旅产业经济惠民富民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文化旅游业成绩可观,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24亿元,有力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成功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处,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处,乡村(牧区)星级旅游接待户45户,形成了“百格利”“周末苏尼特”、太仆寺旗边墙村等一大批优质乡村旅游品牌。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思路,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计划》《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扶贫行动方案》,创新实施公司加农牧民、合作社加农牧民、能人带农牧民、景区带农牧民、支部引领农牧民旅游产业——“两加两带一引领”扶贫模式,争取上级旅游扶贫项目31个,争取旅游扶贫专项资金1550万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846人次,人均增收4956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文旅力量。

这十年,是文化旅游形象快速提升的十年。

锡林郭勒盟始终坚持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品牌形象作为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品位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提升。十年间,该盟坚持推动“中蒙俄万里茶道”联合申遗进程,相继成功举办第二届、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坚持打造“冰上龙舟”赛事品牌,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冰上龙舟锦标赛、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冰上龙舟赛,龙舟项目和龙舟文化从水上延伸到冰上,从南方延伸到祖国北疆,在辽阔草原上落地生根;坚持办好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成为自治区级赛事活动,多伦诺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十年间,高质量举办“锡林郭勒生态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深入人心;高质量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系列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高质量举办汽车场地穿越赛事活动,获得央视和自治区主要媒体关注报道,锡林郭勒盟城市形象和文化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十年,锡林郭勒盟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文化为底色,以祖国北疆为蓝图,上下同心、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不断推动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从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到国家森林公园宝格达山,从天然氧吧多伦湖到天边草原乌拉盖,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到察哈尔抗战遗址,“辽阔草原·锡林郭勒”多种元素全面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锡林郭勒盟文旅行业将在自治区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瞄准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工程,围绕“一体两翼·多点全域”产业布局,抓项目、增业态、提要素、办活动、强宣传、育品牌,加快打造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带重要门户,加快打造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首选地。(文/巴依斯古楞 王天睿 图片由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提供)

责任编辑:贾小燕

草原旅游日益红火。

群众性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乌兰牧骑深入群众当中演出。

景区里游人如织。

今年7月,锡林郭勒盟成功承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蓬勃发展,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十年,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盟建成锡林郭勒文化园、太仆寺旗文化大厦、乌拉盖管理区图书馆、多伦县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万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由695平方米提高到752平方米。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9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5个,建设率、达标率均达到100%。打造“群众那达慕”“白马文化节”“黑马文化节”“茶叶之路”“乡村春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全盟文化志愿者由500人增至4000余人,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由130支增至375支。完成《游牧文化之旅》《永恒之韵》《阿斯尔音乐》系列作品的编撰出版,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这十年,是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断彰显的十年。

1957年,在苏尼特右旗,1辆胶轮车,2块幕布,3盏煤气灯,4套服装,5件乐器,6匹马,9名牧区青年,开启了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光荣征途。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各支乌兰牧骑队伍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发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十年间,全盟13支乌兰牧骑足迹踏遍锡林郭勒草原2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累计行程200多万公里,惠民演出1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500余万人次,创新创作文艺作品2000余部,先后有100余部作品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项。以《草原记忆》为代表的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常年活跃在群众舞台,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展示党的形象。十年间,锡林郭勒盟各地乌兰牧骑获最美奋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20余个,获全区“草原英才”集体、全区“北疆楷模”等自治区荣誉称号30余个,获国家级表彰奖励20余人,获自治区级表彰奖励100余人。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用作品和成绩践行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和担当。

这十年,是遗产保护传承提标增效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盟编制完成元上都遗址、贝子庙等4处保护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贝子庙文物保护规划》《汇宗寺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出台《锡林郭勒盟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建立全盟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元上都遗址专题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金斯太洞穴遗址、四郎城遗址等4处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都庙、额仁淖尔岩画群等19处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旗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由166处增加到266处。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多伦诺尔镇山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第六批内蒙古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开创性成立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奖。考古发掘9处遗址,其中伊和淖尔北魏墓葬、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先后入选2014、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考古实证。

这十年,是文旅产业版图扩容提质的十年。

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辽阔草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在锡林郭勒盟逐步形成。锡林郭勒盟立足实际,把生态教育、环境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了生态研学、康养旅居、自驾越野、婚拍旅拍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自治区级红色旅游线路1条。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元上都遗址、乌拉盖全域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18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5家、2A级5家,A级景区数量10年内翻了两番。二连浩特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品牌打造走在全区前列。

这十年,是文旅产业经济惠民富民的十年。

十年间,锡林郭勒文化旅游业成绩可观,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24亿元,有力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成功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处,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处,乡村(牧区)星级旅游接待户45户,形成了“百格利”“周末苏尼特”、太仆寺旗边墙村等一大批优质乡村旅游品牌。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思路,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计划》《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扶贫行动方案》,创新实施公司加农牧民、合作社加农牧民、能人带农牧民、景区带农牧民、支部引领农牧民旅游产业——“两加两带一引领”扶贫模式,争取上级旅游扶贫项目31个,争取旅游扶贫专项资金1550万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846人次,人均增收4956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文旅力量。

这十年,是文化旅游形象快速提升的十年。

锡林郭勒盟始终坚持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品牌形象作为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品位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提升。十年间,该盟坚持推动“中蒙俄万里茶道”联合申遗进程,相继成功举办第二届、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坚持打造“冰上龙舟”赛事品牌,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冰上龙舟锦标赛、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冰上龙舟赛,龙舟项目和龙舟文化从水上延伸到冰上,从南方延伸到祖国北疆,在辽阔草原上落地生根;坚持办好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成为自治区级赛事活动,多伦诺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十年间,高质量举办“锡林郭勒生态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2届旅游那达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深入人心;高质量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系列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高质量举办汽车场地穿越赛事活动,获得央视和自治区主要媒体关注报道,锡林郭勒盟城市形象和文化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十年,锡林郭勒盟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文化为底色,以祖国北疆为蓝图,上下同心、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不断推动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从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到国家森林公园宝格达山,从天然氧吧多伦湖到天边草原乌拉盖,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到察哈尔抗战遗址,“辽阔草原·锡林郭勒”多种元素全面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锡林郭勒盟文旅行业将在自治区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瞄准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工程,围绕“一体两翼·多点全域”产业布局,抓项目、增业态、提要素、办活动、强宣传、育品牌,加快打造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带重要门户,加快打造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首选地。(文/巴依斯古楞 王天睿 图片由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提供)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