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握时代脉搏,推动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2022-08-10 18:28 正北方网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已然明确。100年前的1922年,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指明了“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无论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想要其观点被大众接纳,并内化成为一种思维自然,必将借助一个能为大众轻易接受的媒介,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在“事的世界”里获得一种实践上的有效性。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用正能量培根铸魂和教化育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迅猛时,乌兰托娅《火红的萨日朗》的旋律红遍全网,成为了中国人民不惧病魔、乐观向上的精神名场面,也成为了我们内蒙古、乃至中国的一张无形的名片。

有些观点认为,在信息多元化选择多样的当下,主旋律的文艺作品由于说教成分较多、内容单一沉闷早已不受观众待见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几部电影都是主旋律影片,观众用自己的钱包表明了他们对主旋律的认同。2018年的《无问西东》,2020年的《夺冠》《金刚川》,2021年的《山海情》《觉醒年代》,2022年的《人世间》都通过跨屏传播引发全民观剧热潮,成为现象级传播,还顺便带火了老版的《大决战》《永不消逝》等红色经典作品,让它们又成为短视频的新宠;我们最近受到各界高度关注的《长城长》,也在一片口碑声中树立了一块“内蒙古广电”出品的自主名片。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就是做到了总书记说的“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

当然也有一部分文艺作品顶着“主旋律”的艺术名号,不在艺术质量、精益求精上做文章,总是想借助某种“艺术挂靠”“贴标签”,得到所谓的艺术升华、市场效应,制作粗糙、脱离实际、生硬暧昧,打着人民的旗号却又脱离人民,成为卡在大众喉咙中间的那块不上不下的骨头。这些作品导演制片把打开市场的重任完全依托在个别流量明星身上,把用来打磨作品的经费去给演员做后期磨皮,把体验生活、挖掘资料的时间用来制造话题,导致很多好题材无端被浪费,也让观众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空洞无质的作品,除了成为笑谈,还让主流正能量文艺作品被贴上“闭门造车、以量带质、缺乏自由精神”等负面标签,看似繁荣,其实寥落。这些都说明了失去人民性,“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作品必然会被人民舍弃。只有真诚地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够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文艺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你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不是让他们单纯接收,盲目填鸭式地去硬灌,才能得到人民对文艺作品的热烈关注与认可。

我们的文艺作品一手要抓住人民的心、一手要把好市场的脉,还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抓住历史的机缘。正如习总书记在出席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致辞所说的“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压力增大时民众通过精神世界构建的动力就越强烈,艺术成为自上而下的安慰剂,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唐朝的古文运动,受众在艺术的浸染下精神得以舒张,家国情怀更浓于以往。我们在这个节骨眼上适时打造出一批内容丰富的高品质精品,利用这些具备感染力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符号使受众精神得到舒张与鼓励,必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的内容品类、覆盖范围、社会影响都较以往取得长足进展。只要作品优秀,受众不止是一个礼堂、一个广场、一个电视广播频道的受众,有可能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波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将视野拘泥在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喜好中,要有中国视角、世界视角。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共生的还有圈层的壁垒。在大数据的定点投喂下,每一个阶层,每一种类别都会拥有自己喜好的文艺形式及作品,内部成员之间享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越是热爱自己的圈子,越会对其他圈子无感乃至心生厌恶。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社会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的状况,不经意的隔离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就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个性化、多元化的新生代文艺工作者,还有动辄千万粉丝的李佳琦、刘畊宏这样的网红主播,给予“民间队”足够的关注与灌溉,团结吸引他们,在正能量的引导下让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各司其职在不同圈层打造出一个共享区域。

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围绕迎接我们党即将召开的二十大,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作为谋划文艺工作的指南针,用讲话精神检验文艺工作成败,找准内蒙古自治区的坐标方位,在挖掘、提炼、转换、融合上下功夫,系统推进、走深走实,在做精做活上求突破,全媒体共同打造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有力量、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作品,用诚心、用精品力作打破大数据构建出的信息茧房,让正能量成为收敛人心、舒张精神的抚慰剂,“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奋进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让我们的作品成为外国普通人认识了解中国的窗口,形成巨大声势,切实以浓厚的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郝晨阳)

责任编辑:贾小燕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已然明确。100年前的1922年,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指明了“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无论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想要其观点被大众接纳,并内化成为一种思维自然,必将借助一个能为大众轻易接受的媒介,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在“事的世界”里获得一种实践上的有效性。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用正能量培根铸魂和教化育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迅猛时,乌兰托娅《火红的萨日朗》的旋律红遍全网,成为了中国人民不惧病魔、乐观向上的精神名场面,也成为了我们内蒙古、乃至中国的一张无形的名片。

有些观点认为,在信息多元化选择多样的当下,主旋律的文艺作品由于说教成分较多、内容单一沉闷早已不受观众待见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几部电影都是主旋律影片,观众用自己的钱包表明了他们对主旋律的认同。2018年的《无问西东》,2020年的《夺冠》《金刚川》,2021年的《山海情》《觉醒年代》,2022年的《人世间》都通过跨屏传播引发全民观剧热潮,成为现象级传播,还顺便带火了老版的《大决战》《永不消逝》等红色经典作品,让它们又成为短视频的新宠;我们最近受到各界高度关注的《长城长》,也在一片口碑声中树立了一块“内蒙古广电”出品的自主名片。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就是做到了总书记说的“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

当然也有一部分文艺作品顶着“主旋律”的艺术名号,不在艺术质量、精益求精上做文章,总是想借助某种“艺术挂靠”“贴标签”,得到所谓的艺术升华、市场效应,制作粗糙、脱离实际、生硬暧昧,打着人民的旗号却又脱离人民,成为卡在大众喉咙中间的那块不上不下的骨头。这些作品导演制片把打开市场的重任完全依托在个别流量明星身上,把用来打磨作品的经费去给演员做后期磨皮,把体验生活、挖掘资料的时间用来制造话题,导致很多好题材无端被浪费,也让观众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空洞无质的作品,除了成为笑谈,还让主流正能量文艺作品被贴上“闭门造车、以量带质、缺乏自由精神”等负面标签,看似繁荣,其实寥落。这些都说明了失去人民性,“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作品必然会被人民舍弃。只有真诚地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够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文艺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你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不是让他们单纯接收,盲目填鸭式地去硬灌,才能得到人民对文艺作品的热烈关注与认可。

我们的文艺作品一手要抓住人民的心、一手要把好市场的脉,还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抓住历史的机缘。正如习总书记在出席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致辞所说的“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压力增大时民众通过精神世界构建的动力就越强烈,艺术成为自上而下的安慰剂,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唐朝的古文运动,受众在艺术的浸染下精神得以舒张,家国情怀更浓于以往。我们在这个节骨眼上适时打造出一批内容丰富的高品质精品,利用这些具备感染力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符号使受众精神得到舒张与鼓励,必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的内容品类、覆盖范围、社会影响都较以往取得长足进展。只要作品优秀,受众不止是一个礼堂、一个广场、一个电视广播频道的受众,有可能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波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将视野拘泥在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喜好中,要有中国视角、世界视角。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共生的还有圈层的壁垒。在大数据的定点投喂下,每一个阶层,每一种类别都会拥有自己喜好的文艺形式及作品,内部成员之间享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越是热爱自己的圈子,越会对其他圈子无感乃至心生厌恶。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社会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的状况,不经意的隔离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就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个性化、多元化的新生代文艺工作者,还有动辄千万粉丝的李佳琦、刘畊宏这样的网红主播,给予“民间队”足够的关注与灌溉,团结吸引他们,在正能量的引导下让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各司其职在不同圈层打造出一个共享区域。

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围绕迎接我们党即将召开的二十大,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作为谋划文艺工作的指南针,用讲话精神检验文艺工作成败,找准内蒙古自治区的坐标方位,在挖掘、提炼、转换、融合上下功夫,系统推进、走深走实,在做精做活上求突破,全媒体共同打造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有力量、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作品,用诚心、用精品力作打破大数据构建出的信息茧房,让正能量成为收敛人心、舒张精神的抚慰剂,“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奋进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让我们的作品成为外国普通人认识了解中国的窗口,形成巨大声势,切实以浓厚的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郝晨阳)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