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苏连云:激活“农创”领航新动力 筑梦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2-08-12 19:32 人民网-江苏频道  

日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喜提“国字头”新招牌。近年来,连云区以特色“农创”产业项目为引领,不断开拓乡村全面振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局面,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产城融合型发展样板区、沿海特色产业集聚区,持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夯基赋能。

近日,村民张永辉的双头蛏养殖喜获丰收,上岸便销售一空。朱华南摄

破瓶颈 转型+升级

连云区海岸线长86公里,其中基岩岸线40多公里,拥有沿海滩涂6.3万亩。沿岸渔村盛产各类海产品,尤以紫菜、棱子蟹、对虾最为出名,是全国县区级最大的紫菜养殖基地。

在西墅村,紫菜养殖、加工是传统支柱产业,最高峰养殖面积近3万亩。近年来,受海水富营养化等因素影响,减产亏损困扰着当地养殖户。破局解困,迫在眉睫。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及科技镇长团、驻村党员干部的多方努力下,本地养殖大户走上压缩紫菜面积、开展贝类养殖的转型探索,因地制宜在近海和滩涂开展双头蛏、毛蛤、花蚬、牡蛎等贝类的养殖。

据了解,目前村委会联合养殖大户组成创业团队,已共同投资400余万元用于双头蛏的养殖。“在竹岛周边近海海域及滩涂试点的750亩养殖区域,每亩布苗200斤可产2000斤,可以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来村挂职的“第一书记”陈学明心中有本账。

传统紫菜产业同样在突围中寻觅出路。深海转移、间养模式,各种新路径让鲜紫菜的成色更佳。与此同时,以乡土特色产业“雕花海苔”为代表的中高端紫菜加工产业也正蓄势酝酿。

“既是食材更是文创。”“90后”章鹏的创业项目聚焦于此。据介绍,雕花海苔是将图形及文字用艺术的形式在海苔上雕刻,制成2厘米到19厘米长度不等的艺术成品。“我们通过技术研发已可实现量产,还拥有了多项品牌设计专利,目前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了旗舰店和专营店,线上销售较为稳定。”对将乡土技艺经由创意转化为高端市场产品,章鹏充满信心。

党员干部走访张艞企业共同谋划村企共建。朱华南摄

寻合作 共建+补链

板桥街道张艞村全村人口806人,共同创造了集体年收入1300万元、集体资产7000余万元的骄人成绩。纵观张艞的“发村史”,一路与村企共建、补链创业同行。“一家年产值60亿建材企业来了,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艞村党支部书记杨韬说道。起初,配套华乐合金发展规划,全村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兴建近3万平方米的物流货场,企业日益增长的货物流转、存储需求得以满足,小村庄也获得了每年130余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2015年,村党支部牵头,张艞村村民将征收补偿款集中起来办大事,投资1400万元参股35%,创建起了一家建材公司。该企业通过循环再利用华乐合金固废水渣,年生产矿渣微粉和钢渣微粉60万吨,村集体固定资产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双丰收。

而今,村企共赢再次升级!超细粉深加工处理项目迎来重大进展,历经8个月完成环评等前期准备,日前顺利开工投建,预计11月即可投产。该项目进一步化解金属钢渣等企业生产余料的堆放、处理难题,同时迎合了市场对优质超细矿粉的紧俏需求。“80%的订单已被周边大型水厂、混凝土搅拌站预定,预计年销售额4400万元。”再次实现跨越发展,杨韬兴奋不已。

“研学”活动带动产业升温,文旅融合觅得新增长点。王健民摄

向未来 旅游+文化

山海相拥,港岛环抱,连云村落一步一景,拥有连岛和海上云台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船山飞瀑、凰窝、羊山岛3个3A级旅游景区,以及一批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992年出生的周超经营乡村游创业项目5年多,接待了近2万人次来连开展研学写生活动。“主要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学、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写生,以及红色教育的参观学习。”周超介绍道,这一蓝海行业的聚集效应已向周边辐射,带动起渔村、海港、景区的发展,民宿、农家乐及交通运输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同时,西游文化、民国风情、淮盐精神等厚重文化资源,也在传承中为乡村旅游业兴起和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青年创业者刘丽如数家珍地为参观者介绍:“云创空间”旅游商品全产业链项目,包揽了文创服务平台、文创商品展览馆、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连云港礼物”推广中心四个部分的打造。“已经开发生产乡土旅游商品46个系列200余个品种。每个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里的‘取经路上’‘八戒的洞房’都是获奖作品。”(易敏)

责任编辑:朱国义

日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喜提“国字头”新招牌。近年来,连云区以特色“农创”产业项目为引领,不断开拓乡村全面振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局面,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产城融合型发展样板区、沿海特色产业集聚区,持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夯基赋能。

近日,村民张永辉的双头蛏养殖喜获丰收,上岸便销售一空。朱华南摄

破瓶颈 转型+升级

连云区海岸线长86公里,其中基岩岸线40多公里,拥有沿海滩涂6.3万亩。沿岸渔村盛产各类海产品,尤以紫菜、棱子蟹、对虾最为出名,是全国县区级最大的紫菜养殖基地。

在西墅村,紫菜养殖、加工是传统支柱产业,最高峰养殖面积近3万亩。近年来,受海水富营养化等因素影响,减产亏损困扰着当地养殖户。破局解困,迫在眉睫。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及科技镇长团、驻村党员干部的多方努力下,本地养殖大户走上压缩紫菜面积、开展贝类养殖的转型探索,因地制宜在近海和滩涂开展双头蛏、毛蛤、花蚬、牡蛎等贝类的养殖。

据了解,目前村委会联合养殖大户组成创业团队,已共同投资400余万元用于双头蛏的养殖。“在竹岛周边近海海域及滩涂试点的750亩养殖区域,每亩布苗200斤可产2000斤,可以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来村挂职的“第一书记”陈学明心中有本账。

传统紫菜产业同样在突围中寻觅出路。深海转移、间养模式,各种新路径让鲜紫菜的成色更佳。与此同时,以乡土特色产业“雕花海苔”为代表的中高端紫菜加工产业也正蓄势酝酿。

“既是食材更是文创。”“90后”章鹏的创业项目聚焦于此。据介绍,雕花海苔是将图形及文字用艺术的形式在海苔上雕刻,制成2厘米到19厘米长度不等的艺术成品。“我们通过技术研发已可实现量产,还拥有了多项品牌设计专利,目前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了旗舰店和专营店,线上销售较为稳定。”对将乡土技艺经由创意转化为高端市场产品,章鹏充满信心。

党员干部走访张艞企业共同谋划村企共建。朱华南摄

寻合作 共建+补链

板桥街道张艞村全村人口806人,共同创造了集体年收入1300万元、集体资产7000余万元的骄人成绩。纵观张艞的“发村史”,一路与村企共建、补链创业同行。“一家年产值60亿建材企业来了,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艞村党支部书记杨韬说道。起初,配套华乐合金发展规划,全村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兴建近3万平方米的物流货场,企业日益增长的货物流转、存储需求得以满足,小村庄也获得了每年130余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2015年,村党支部牵头,张艞村村民将征收补偿款集中起来办大事,投资1400万元参股35%,创建起了一家建材公司。该企业通过循环再利用华乐合金固废水渣,年生产矿渣微粉和钢渣微粉60万吨,村集体固定资产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双丰收。

而今,村企共赢再次升级!超细粉深加工处理项目迎来重大进展,历经8个月完成环评等前期准备,日前顺利开工投建,预计11月即可投产。该项目进一步化解金属钢渣等企业生产余料的堆放、处理难题,同时迎合了市场对优质超细矿粉的紧俏需求。“80%的订单已被周边大型水厂、混凝土搅拌站预定,预计年销售额4400万元。”再次实现跨越发展,杨韬兴奋不已。

“研学”活动带动产业升温,文旅融合觅得新增长点。王健民摄

向未来 旅游+文化

山海相拥,港岛环抱,连云村落一步一景,拥有连岛和海上云台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船山飞瀑、凰窝、羊山岛3个3A级旅游景区,以及一批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992年出生的周超经营乡村游创业项目5年多,接待了近2万人次来连开展研学写生活动。“主要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学、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写生,以及红色教育的参观学习。”周超介绍道,这一蓝海行业的聚集效应已向周边辐射,带动起渔村、海港、景区的发展,民宿、农家乐及交通运输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同时,西游文化、民国风情、淮盐精神等厚重文化资源,也在传承中为乡村旅游业兴起和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青年创业者刘丽如数家珍地为参观者介绍:“云创空间”旅游商品全产业链项目,包揽了文创服务平台、文创商品展览馆、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连云港礼物”推广中心四个部分的打造。“已经开发生产乡土旅游商品46个系列200余个品种。每个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里的‘取经路上’‘八戒的洞房’都是获奖作品。”(易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