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阿拉善:风鹏正举向绿行

2022-08-15 15:24 阿拉善日报  

8月的阿拉善大地,漠海翻绿,漠草飘香,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依托沙漠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聚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体系,文旅产业魅力四射;着力打造亿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让“风光无限”成为推动全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今,绿色产业经济加速崛起,绿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阿拉善戈壁沙山变为了富民的金山银山。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沙海绿起来富起来

踏进阿左旗头道沙子飞播造林区,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密布在沙丘上,在初秋漠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林内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让曾经荒芜的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这里沙漠多、植被少,风沙也特别大,通过飞播造林,植被多了、环境美了,风沙也小了。”护林员阿拉腾图格说。

曾经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生态脆弱区占到整个面积的94%,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阿拉善盟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格局。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截至2021年末,阿拉善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8940.43万亩,实现了连续7年每年完成营造林生产任务超过百万亩,阿拉善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28005.67万亩和3580.42万亩。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截至2021年底,累计飞播造林675.7万亩,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2022年,阿拉善盟提出完成林草生态保护建设任务1100万亩。绿色在阿拉善大地持续铺展……

既要生态绿色,又要生态财富。在推进生态建设中,阿拉善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让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44家企业投资沙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仅“十三五”期间,全盟林草产业产值达199.5亿元。

如今,蓬勃发展的生态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生态沙生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

这几天,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乌兰哈达嘎查经营大漠民宿的牧民狄广平特别忙,每天要接待几批来沙漠冲浪的外省游客。走进狄广平的大漠民宿,一顶顶洁白的牧家游蒙古包错落有序,墙面和大门绘制的民族特色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

“自从开起民宿,每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旅游让我们嘎查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狄广平乐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阿拉善盟依托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紧紧围绕做强做亮“苍天般的阿拉善”旅游品牌,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构筑起“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节庆活动对旅游发展的撬动作用,以全域旅游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全域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苍天般的阿拉善”全域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以发展“旅游+节会”为着力点,成功打造了“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玉·观赏石暨交易博览会”“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骆驼那达慕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不仅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丰盛的旅游大餐,也为展示阿拉善旅游文化资源、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

从提升城镇和乡村牧家游旅游文化档次,重点实施了巴彦浩特镇、巴丹吉林镇、达来库布镇等特色小镇建设,集中打造“阿拉善人家”“大漠人家”“胡杨人家”“大漠小镇黄河渔村”等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文化型村庄。如今,一个个特色小镇和旅游文化型村庄如雨后春笋,为全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多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如今阿拉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对外开放、吸纳游客的金字招牌和“绿色”富民产业。“十三五”期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5.2亿元,并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拉善盟胡杨林旅游区,实现了全盟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

目前,阿拉善全盟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7家、旅游景区(点)37处,旅游集散中心2处、旅游星级饭店22家、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3处,旅行社41家;全盟形成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200余家(其中自治区级星级接待户105家),旅游专业村和旅游示范点12个;吸纳农牧民参与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的达1.7万人,占全盟农牧民总数的38%。文旅产业已成为了富民强盟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新能源发展蓄势崛起“追风逐日”得天独厚

艳阳下,在阿拉善盟大红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场,一排排风力发电叶片在飞速转动,建设完善的风力发电设施在大漠中蔚为壮观。

“我们公司现有风力发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8156.9万千瓦时,去年实现总产值1.12亿元。风电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由此我们在风电场发展上特别有干劲,也特别有信心。”该公司运行值长祁利军介绍道。

阿拉善盟土地幅员辽阔,风、光资源丰富,新能源可利用资源总量达10亿千瓦,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阿拉善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绿色发展“双碳”目标,抢抓新能源大发展重要机遇,着力打造亿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能源革命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全力向“清洁能源示范盟”转变。

追风逐日,向沙海要电。截至2021年,阿拉善全盟已并网发电新能源项目43个,装机规模为186.56万千瓦。2022年,全盟计划实施新能源项目24个,装机容量376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新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加大,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62万千瓦,占全盟电力总装机规模的77%;年内要实现17个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截至6月末,24个项目已开复工22项,开复工率达92%。

炎炎烈日下,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华能阿拉善盟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承建的4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吊车起落,工人们加紧安装设备。“自2021年8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建基础工程70%,装机22台,预计所有土建工程9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10月底完成并具备全容量并网条件。”项目部经理李志全说。

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基地项目,所发电量将通过鄂尔多斯上海庙至山东直流特高压通道,输送至山东电网消纳。经初步测算,风电基地投运后,全年上网电量约为43亿千瓦时,实现电力销售额约为1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高效、智能、集约化电站管理模式,每年可节约标煤1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5万吨。

风机似白色森林,蔚为壮观;光伏组件像蓝色海洋,熠熠生辉。坚持绿色发展,抢占新能源高地,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产业大力培育,把新能源项目建设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引擎,阿拉善远景蓝图瞩目: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总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亿千瓦。一个以沙海戈壁风光为资源的新能源产业已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正向风光借力振翅高翔!

绿染沙海尽春色,大漠处处美如画。如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阿拉善奋楫争先的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阿拉善,正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驶上新赛道,闯出新风景。

责任编辑:赵鑫华

8月的阿拉善大地,漠海翻绿,漠草飘香,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依托沙漠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聚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体系,文旅产业魅力四射;着力打造亿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让“风光无限”成为推动全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今,绿色产业经济加速崛起,绿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阿拉善戈壁沙山变为了富民的金山银山。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沙海绿起来富起来

踏进阿左旗头道沙子飞播造林区,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密布在沙丘上,在初秋漠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林内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让曾经荒芜的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这里沙漠多、植被少,风沙也特别大,通过飞播造林,植被多了、环境美了,风沙也小了。”护林员阿拉腾图格说。

曾经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生态脆弱区占到整个面积的94%,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阿拉善盟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格局。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截至2021年末,阿拉善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8940.43万亩,实现了连续7年每年完成营造林生产任务超过百万亩,阿拉善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28005.67万亩和3580.42万亩。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截至2021年底,累计飞播造林675.7万亩,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2022年,阿拉善盟提出完成林草生态保护建设任务1100万亩。绿色在阿拉善大地持续铺展……

既要生态绿色,又要生态财富。在推进生态建设中,阿拉善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让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44家企业投资沙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仅“十三五”期间,全盟林草产业产值达199.5亿元。

如今,蓬勃发展的生态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生态沙生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

这几天,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乌兰哈达嘎查经营大漠民宿的牧民狄广平特别忙,每天要接待几批来沙漠冲浪的外省游客。走进狄广平的大漠民宿,一顶顶洁白的牧家游蒙古包错落有序,墙面和大门绘制的民族特色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夺目。

“自从开起民宿,每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旅游让我们嘎查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狄广平乐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阿拉善盟依托丰富独特的文旅资源,紧紧围绕做强做亮“苍天般的阿拉善”旅游品牌,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构筑起“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节庆活动对旅游发展的撬动作用,以全域旅游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全域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苍天般的阿拉善”全域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以发展“旅游+节会”为着力点,成功打造了“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玉·观赏石暨交易博览会”“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骆驼那达慕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不仅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丰盛的旅游大餐,也为展示阿拉善旅游文化资源、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

从提升城镇和乡村牧家游旅游文化档次,重点实施了巴彦浩特镇、巴丹吉林镇、达来库布镇等特色小镇建设,集中打造“阿拉善人家”“大漠人家”“胡杨人家”“大漠小镇黄河渔村”等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文化型村庄。如今,一个个特色小镇和旅游文化型村庄如雨后春笋,为全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多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如今阿拉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对外开放、吸纳游客的金字招牌和“绿色”富民产业。“十三五”期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5.2亿元,并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拉善盟胡杨林旅游区,实现了全盟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

目前,阿拉善全盟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7家、旅游景区(点)37处,旅游集散中心2处、旅游星级饭店22家、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3处,旅行社41家;全盟形成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200余家(其中自治区级星级接待户105家),旅游专业村和旅游示范点12个;吸纳农牧民参与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的达1.7万人,占全盟农牧民总数的38%。文旅产业已成为了富民强盟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新能源发展蓄势崛起“追风逐日”得天独厚

艳阳下,在阿拉善盟大红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场,一排排风力发电叶片在飞速转动,建设完善的风力发电设施在大漠中蔚为壮观。

“我们公司现有风力发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8156.9万千瓦时,去年实现总产值1.12亿元。风电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由此我们在风电场发展上特别有干劲,也特别有信心。”该公司运行值长祁利军介绍道。

阿拉善盟土地幅员辽阔,风、光资源丰富,新能源可利用资源总量达10亿千瓦,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阿拉善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绿色发展“双碳”目标,抢抓新能源大发展重要机遇,着力打造亿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能源革命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全力向“清洁能源示范盟”转变。

追风逐日,向沙海要电。截至2021年,阿拉善全盟已并网发电新能源项目43个,装机规模为186.56万千瓦。2022年,全盟计划实施新能源项目24个,装机容量376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新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加大,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62万千瓦,占全盟电力总装机规模的77%;年内要实现17个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截至6月末,24个项目已开复工22项,开复工率达92%。

炎炎烈日下,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华能阿拉善盟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承建的4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吊车起落,工人们加紧安装设备。“自2021年8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建基础工程70%,装机22台,预计所有土建工程9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10月底完成并具备全容量并网条件。”项目部经理李志全说。

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基地项目,所发电量将通过鄂尔多斯上海庙至山东直流特高压通道,输送至山东电网消纳。经初步测算,风电基地投运后,全年上网电量约为43亿千瓦时,实现电力销售额约为1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高效、智能、集约化电站管理模式,每年可节约标煤1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5万吨。

风机似白色森林,蔚为壮观;光伏组件像蓝色海洋,熠熠生辉。坚持绿色发展,抢占新能源高地,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产业大力培育,把新能源项目建设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引擎,阿拉善远景蓝图瞩目: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总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亿千瓦。一个以沙海戈壁风光为资源的新能源产业已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正向风光借力振翅高翔!

绿染沙海尽春色,大漠处处美如画。如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阿拉善奋楫争先的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阿拉善,正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驶上新赛道,闯出新风景。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