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这堂以三秦大地为“教室”的思政课讲了什么?

2022-08-17 19:20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王杰臣):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陕西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网络主题活动陕西站启动仪式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鲜活讲述美丽中国故事,生动彰显绿色中国、发展中国、奋进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插画 央视网记者 宋昱辰

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跟随采访团,深入西安、渭南、延安三市开展实地调研采访。

巍巍秦岭、生态潼关、秀美南沟……这堂以三秦大地为“教室”的思政课讲了什么?

三秦大地上的“大思政课”

作为“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陕西站随团调研的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代表,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永浦和学生赵梓涵、陈恺怡走进我国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采访秦岭国家植物园创建情况,聚焦当地守护秦岭绿水青山的努力与成就。

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也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朱琳介绍,建园之前能观测到的鸟类只有38种,如今在园区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能检测到的鸟类就多达170余种。

鸟类作为生态间特殊的单元物种,关系到植物的有害生物防治、传播,同时也参与到了物种间生态圈的重要环节,“鸟类观测数量的增加,也从侧面证明了秦岭国家植物园生态建设的成果”。

朱琳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秦岭国家植物园是大秦岭保护的典范与样板,在参观了园区自然风光、标本馆之后,赵梓涵称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只有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资源才能稳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保护大秦岭的生态卫士”。

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是陕西“东大门”,也是关中区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过去有一句话叫,‘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潼关县林业局副局长郭建军表示,如今这一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潼关县目前林地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67%,森林覆盖率达46.23%。

潼关湿地公园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郭建军介绍,潼关县投资5000万元建成东大门坮塬绿化工程,逐步实现了沿线裸露直观坡面植被恢复绿色全覆盖,在沟壑残塬上打造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构筑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

在潼关黄河湿地保护区,赵梓涵体会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以及湿地修复工作的艰巨:“保护环境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

从秦岭国家植物园到鄠邑区栗峪口、蔡家坡村,再从潼关古城到延安吴起,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课堂跨越了秦岭、黄河湿地、陕北黄土高原……在不断转换的“教室”里,学生们亲身感受着在陕西三秦大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

绿色陕西建设者成为“主讲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天桥湖国际生态旅游区,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治理举措;在渭南市潼关县,一览黄河、渭河与洛河三河交汇处的生态美景,见证黄河湿地恢复保护工作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在岳渎阁目睹陕西东大门从黄土高坡到绿色长廊的转变,感受秦东大地的郁郁生机;走进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延安市黄龙县,看黄土高原上的“黄河绿洲”;走进红色吴起,在胜利山下感受绿色蝶变,见证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林海”奇迹,听老区人民讲述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艰苦奋斗的生动故事……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处处可见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 祁鹏玉 摄

在采访调研过程中,这些爱绿、植绿、护绿的建设者、见证者、守护者都成了这堂特殊思政课的讲述者,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朴实地讲述了各地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的故事。

随着采访团一路向北来到延安吴起县南沟村,看着沿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赵梓涵不由得感叹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蝶变:“从黄土高坡到绿色长廊,几乎颠覆了我对陕北黄土高原的刻板印象。”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整个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不长,山上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风一刮全都是沙子。”白涛是南沟村党支部书记,谈起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们看现在环境好了,人一走进我们村那心情自然就好了。”

白涛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上世纪90年代末,革命老区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一场绿色的革命自此拉开序幕。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陈恺怡第一次了解到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缘由、过程和重要意义。由于早年间的不合理开发,吴起县曾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发展困境,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全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开始在吴起县实行。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种和用心呵护,过去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尘土弥漫的吴起县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她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

“在我印象中,‘黄土’才是这里的标志地貌,怀着好奇与疑惑,我仔细观察了路边的一草一木,发现它们并非天成,而是人力造就的壮观景象。陡坡种草,平地种树,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陕北人民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我眼前的郁郁葱葱。”陈恺怡说道。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自深入一线读国情书、读基层书、读群众书,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去检验和发展平日里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杨永浦表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此次随团调研正是一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有益尝试。

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在延安吴起县调研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从文艺石井,到生态潼关,再到秀美南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陕西大地上的变化。”过去由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加上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客观原因,陕西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沿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如今,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蓝天、碧水、净土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福祉,就连许多珍贵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也重新回归大自然。

杨永浦说,此次调研通过将基地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感悟、师生互动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学、思、践、悟”四个维度的协同耦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延安市吴起县通过“生态+文旅+产业”的一体式融合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协同共赢,节节攀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切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安市鄠邑区艺术节、旅游节、民俗节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弘扬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群众带来酣畅的精神享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村长支书、乡贤能人、优秀创客等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奋斗者们信心更强了、干劲也更足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返乡青年也纷纷争做建设家乡的生力军……

“这几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将思政课堂开在田野间,亲身感受秦岭远山如黛、巍峨绵延,秦东大地生态如画,黄土高坡由黄变绿。这些壮美景致让人心情愉悦,也让我深刻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意。”赵梓涵说。

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铸根育魂的根本,要实现这样的本质目标,就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为基准,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谈及对今后思政课教学的规划,杨永浦认为应将实践环节融入教学中。“这样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能帮助学生在深层次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责任编辑:姚亚兵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王杰臣):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陕西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网络主题活动陕西站启动仪式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鲜活讲述美丽中国故事,生动彰显绿色中国、发展中国、奋进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插画 央视网记者 宋昱辰

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跟随采访团,深入西安、渭南、延安三市开展实地调研采访。

巍巍秦岭、生态潼关、秀美南沟……这堂以三秦大地为“教室”的思政课讲了什么?

三秦大地上的“大思政课”

作为“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陕西站随团调研的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代表,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永浦和学生赵梓涵、陈恺怡走进我国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采访秦岭国家植物园创建情况,聚焦当地守护秦岭绿水青山的努力与成就。

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也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朱琳介绍,建园之前能观测到的鸟类只有38种,如今在园区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能检测到的鸟类就多达170余种。

鸟类作为生态间特殊的单元物种,关系到植物的有害生物防治、传播,同时也参与到了物种间生态圈的重要环节,“鸟类观测数量的增加,也从侧面证明了秦岭国家植物园生态建设的成果”。

朱琳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秦岭国家植物园是大秦岭保护的典范与样板,在参观了园区自然风光、标本馆之后,赵梓涵称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只有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资源才能稳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保护大秦岭的生态卫士”。

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是陕西“东大门”,也是关中区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过去有一句话叫,‘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潼关县林业局副局长郭建军表示,如今这一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潼关县目前林地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67%,森林覆盖率达46.23%。

潼关湿地公园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郭建军介绍,潼关县投资5000万元建成东大门坮塬绿化工程,逐步实现了沿线裸露直观坡面植被恢复绿色全覆盖,在沟壑残塬上打造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构筑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

在潼关黄河湿地保护区,赵梓涵体会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以及湿地修复工作的艰巨:“保护环境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

从秦岭国家植物园到鄠邑区栗峪口、蔡家坡村,再从潼关古城到延安吴起,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课堂跨越了秦岭、黄河湿地、陕北黄土高原……在不断转换的“教室”里,学生们亲身感受着在陕西三秦大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

绿色陕西建设者成为“主讲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天桥湖国际生态旅游区,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治理举措;在渭南市潼关县,一览黄河、渭河与洛河三河交汇处的生态美景,见证黄河湿地恢复保护工作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在岳渎阁目睹陕西东大门从黄土高坡到绿色长廊的转变,感受秦东大地的郁郁生机;走进陕北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延安市黄龙县,看黄土高原上的“黄河绿洲”;走进红色吴起,在胜利山下感受绿色蝶变,见证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林海”奇迹,听老区人民讲述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艰苦奋斗的生动故事……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处处可见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 祁鹏玉 摄

在采访调研过程中,这些爱绿、植绿、护绿的建设者、见证者、守护者都成了这堂特殊思政课的讲述者,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朴实地讲述了各地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的故事。

随着采访团一路向北来到延安吴起县南沟村,看着沿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赵梓涵不由得感叹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蝶变:“从黄土高坡到绿色长廊,几乎颠覆了我对陕北黄土高原的刻板印象。”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整个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不长,山上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风一刮全都是沙子。”白涛是南沟村党支部书记,谈起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们看现在环境好了,人一走进我们村那心情自然就好了。”

白涛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上世纪90年代末,革命老区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一场绿色的革命自此拉开序幕。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陈恺怡第一次了解到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缘由、过程和重要意义。由于早年间的不合理开发,吴起县曾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发展困境,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全力支持下,“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开始在吴起县实行。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种和用心呵护,过去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尘土弥漫的吴起县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她绿染山林、山花烂漫、蔬果飘香。

“在我印象中,‘黄土’才是这里的标志地貌,怀着好奇与疑惑,我仔细观察了路边的一草一木,发现它们并非天成,而是人力造就的壮观景象。陡坡种草,平地种树,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陕北人民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我眼前的郁郁葱葱。”陈恺怡说道。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自深入一线读国情书、读基层书、读群众书,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去检验和发展平日里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杨永浦表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此次随团调研正是一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有益尝试。

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在延安吴起县调研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从文艺石井,到生态潼关,再到秀美南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陕西大地上的变化。”过去由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加上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客观原因,陕西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沿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如今,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蓝天、碧水、净土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福祉,就连许多珍贵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也重新回归大自然。

杨永浦说,此次调研通过将基地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感悟、师生互动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学、思、践、悟”四个维度的协同耦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延安市吴起县通过“生态+文旅+产业”的一体式融合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协同共赢,节节攀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切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安市鄠邑区艺术节、旅游节、民俗节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弘扬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群众带来酣畅的精神享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村长支书、乡贤能人、优秀创客等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奋斗者们信心更强了、干劲也更足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返乡青年也纷纷争做建设家乡的生力军……

“这几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将思政课堂开在田野间,亲身感受秦岭远山如黛、巍峨绵延,秦东大地生态如画,黄土高坡由黄变绿。这些壮美景致让人心情愉悦,也让我深刻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意。”赵梓涵说。

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铸根育魂的根本,要实现这样的本质目标,就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为基准,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谈及对今后思政课教学的规划,杨永浦认为应将实践环节融入教学中。“这样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能帮助学生在深层次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