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企业以长效经营谋长远发展

2022-08-25 15:46 中国食品报网  

疫情发生以来,调味品市场历经起伏。2020年复合调味料被资本热捧,调味品上市企业股价逆势上行,之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社区团购低价冲击等影响,品牌商的经营压力大幅增加,2021年起多数上市企业股价出现下跌。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呈现发展常态化、竞争白热化、需求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和产品复合化五大特征。调味品企业应及时调整策略,以长效经营谋长远发展,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发展常态化

作为必需消费品,调味品虽然受疫情影响,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未来仍有望维持平稳增长。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近3年百强企业产销量及同比增速均稳步上升。

在应对疫情冲击、原材料上涨、社区团购低价冲击等市场压力的过程中,企业多采取短期快速应对的方式。随着疫情常态化,社区团购低价冲击有所减弱,调味品生产企业也从短期冲刺向长效经营转变,品牌商制定更长期的发展战略,补齐各类渠道短板,也逐步形成有效的疫情应对策略,并通过提价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追求长效经营成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竞争白热化

目前,调味品市场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底,调味品在业存续企业为41.96万家,同比2020年下降4%。2021年注册量呈断崖式下降,吊销注销量大幅上升,净增数量大幅下降。

随着以复合调味品为主营业务的众多玩家以及部分食用油企业的进入,调味品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是自2020下半年开始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使企业端面临巨大挑战,而为了促进营收增长,研发费用及销售费用也大幅增加。增收不增利,成为2021年调味品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16家主要上市企业中14家毛利率同比下降,12家净利率同比下降。

此外,占据调味品终端渠道半壁江山的餐饮渠道一直是经销商布局的重点,疫情使得餐饮市场消费低迷的现象本已导致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动销速度放缓。而厂家迫于销售压力又不断开发新的经销商,这就造成经销商同行的“严重内卷”。根据企查查数据,2021—2022年,以经销商为主的调味品流通企业注册数量连续多季度出现下滑;尤其是2022年,以经销商为主的流通企业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需求多样化

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两极化”的明显趋势,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并行发生。这一消费特征在调味品市场也有所体现,以县乡镇下沉市场为主的价格敏感性消费者愈发追求极致性价比,而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品质驱动型消费者更愿意支付较高溢价。

已有调味品生产企业及时捕捉到市场信号。消费分级层面,太太乐推出实惠装“天天旺”,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天味食品等调味品生产企业也明显加快渠道下沉步伐。

消费升级层面,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欣和等企业也持续推出高端化、功能化新品。此外,这些头部企业也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化的需求,持续推出“减盐、薄盐”概念产品。

生产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成调味品市场普遍趋势,品牌商纷纷以用户为中心,推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渠道多元化

随着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调味品行业的渠道体系也正在快速迭代更新,但调味品的三大消费终端不变且结构企稳,呈现出餐饮端、家庭零售端及食品加工端占比为5∶3∶2。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渠道需求大幅减少,社区团购兴起持续分流商超渠道,对部分调味品企业冲击较大,开始大幅增加其新零售渠道布局,加大向线上线下全渠道渗透成为调味品企业的一致选择。

就餐饮端和食品加工端来看,前者主打菜系从川菜、粤菜向湘菜、楚菜发力,后者卤味零食、预制菜、方便速食等各类新品层出不穷,这些变化均促使特色口味复合调味料及定制化调味品需求日益旺盛。以圣恩、聚慧、川娃子、圣伦、宝立为主的一批定制餐饮调味品生产企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的初步估算,目前国内定制餐饮调味品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400亿元,并仍在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

家庭零售端,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直播电商及平台到家等新零售渠道持续渗透,调味品企业零售渠道正从传统线下经销商渠道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传统新兴全覆盖”趋势明显。

产品复合化

在餐企连锁化及经营压力增加、消费者口味变化并追求便捷的共同驱动下,复合调味料市场快速发展,在调味品整体市场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复合调味料占比将达到30%,5年复合增速超10%。

颐海国际、日辰股份等上市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2021年营收快速提升。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的上市与融资节奏也有所加快,宝立、丹丹、红太阳等企业先后谋求上市,加点滋味、饭扫光、小熊驾到等企业均获得融资。此外,海天味业、厨邦、李锦记、千禾味业、恒顺醋业等基础调味品生产企业也纷纷推出各类复合调味料产品。

伴随复合调味料的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尝试各种复合调味料产品,对应的消耗量提升、使用及购买频次增高、品类切换节奏也变快,调味品的“快消品”属性凸显。

短期回望,疫情反复等宏观背景的变化对调味品市场及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但伴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机遇也不容忽视。调味品作为刚需消费品的本质不会改变,调味品生产企业应把握时代机遇,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策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责任编辑:赵鑫华

疫情发生以来,调味品市场历经起伏。2020年复合调味料被资本热捧,调味品上市企业股价逆势上行,之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社区团购低价冲击等影响,品牌商的经营压力大幅增加,2021年起多数上市企业股价出现下跌。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呈现发展常态化、竞争白热化、需求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和产品复合化五大特征。调味品企业应及时调整策略,以长效经营谋长远发展,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发展常态化

作为必需消费品,调味品虽然受疫情影响,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未来仍有望维持平稳增长。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近3年百强企业产销量及同比增速均稳步上升。

在应对疫情冲击、原材料上涨、社区团购低价冲击等市场压力的过程中,企业多采取短期快速应对的方式。随着疫情常态化,社区团购低价冲击有所减弱,调味品生产企业也从短期冲刺向长效经营转变,品牌商制定更长期的发展战略,补齐各类渠道短板,也逐步形成有效的疫情应对策略,并通过提价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追求长效经营成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竞争白热化

目前,调味品市场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底,调味品在业存续企业为41.96万家,同比2020年下降4%。2021年注册量呈断崖式下降,吊销注销量大幅上升,净增数量大幅下降。

随着以复合调味品为主营业务的众多玩家以及部分食用油企业的进入,调味品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是自2020下半年开始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使企业端面临巨大挑战,而为了促进营收增长,研发费用及销售费用也大幅增加。增收不增利,成为2021年调味品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16家主要上市企业中14家毛利率同比下降,12家净利率同比下降。

此外,占据调味品终端渠道半壁江山的餐饮渠道一直是经销商布局的重点,疫情使得餐饮市场消费低迷的现象本已导致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动销速度放缓。而厂家迫于销售压力又不断开发新的经销商,这就造成经销商同行的“严重内卷”。根据企查查数据,2021—2022年,以经销商为主的调味品流通企业注册数量连续多季度出现下滑;尤其是2022年,以经销商为主的流通企业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需求多样化

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两极化”的明显趋势,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并行发生。这一消费特征在调味品市场也有所体现,以县乡镇下沉市场为主的价格敏感性消费者愈发追求极致性价比,而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品质驱动型消费者更愿意支付较高溢价。

已有调味品生产企业及时捕捉到市场信号。消费分级层面,太太乐推出实惠装“天天旺”,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天味食品等调味品生产企业也明显加快渠道下沉步伐。

消费升级层面,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欣和等企业也持续推出高端化、功能化新品。此外,这些头部企业也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化的需求,持续推出“减盐、薄盐”概念产品。

生产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成调味品市场普遍趋势,品牌商纷纷以用户为中心,推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渠道多元化

随着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调味品行业的渠道体系也正在快速迭代更新,但调味品的三大消费终端不变且结构企稳,呈现出餐饮端、家庭零售端及食品加工端占比为5∶3∶2。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渠道需求大幅减少,社区团购兴起持续分流商超渠道,对部分调味品企业冲击较大,开始大幅增加其新零售渠道布局,加大向线上线下全渠道渗透成为调味品企业的一致选择。

就餐饮端和食品加工端来看,前者主打菜系从川菜、粤菜向湘菜、楚菜发力,后者卤味零食、预制菜、方便速食等各类新品层出不穷,这些变化均促使特色口味复合调味料及定制化调味品需求日益旺盛。以圣恩、聚慧、川娃子、圣伦、宝立为主的一批定制餐饮调味品生产企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的初步估算,目前国内定制餐饮调味品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400亿元,并仍在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

家庭零售端,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直播电商及平台到家等新零售渠道持续渗透,调味品企业零售渠道正从传统线下经销商渠道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传统新兴全覆盖”趋势明显。

产品复合化

在餐企连锁化及经营压力增加、消费者口味变化并追求便捷的共同驱动下,复合调味料市场快速发展,在调味品整体市场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复合调味料占比将达到30%,5年复合增速超10%。

颐海国际、日辰股份等上市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2021年营收快速提升。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的上市与融资节奏也有所加快,宝立、丹丹、红太阳等企业先后谋求上市,加点滋味、饭扫光、小熊驾到等企业均获得融资。此外,海天味业、厨邦、李锦记、千禾味业、恒顺醋业等基础调味品生产企业也纷纷推出各类复合调味料产品。

伴随复合调味料的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尝试各种复合调味料产品,对应的消耗量提升、使用及购买频次增高、品类切换节奏也变快,调味品的“快消品”属性凸显。

短期回望,疫情反复等宏观背景的变化对调味品市场及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但伴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机遇也不容忽视。调味品作为刚需消费品的本质不会改变,调味品生产企业应把握时代机遇,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策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