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非遗有新人|蔡文娟:传世青花 承继焕新

2022-08-26 18:28 荔枝新闻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一期一会,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 

瓷器,不仅是广受欢迎的风雅名物,也是声名远播的中华文化代表。而提到瓷,就不得不提景德镇。这座江西古城,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千年来伴瓷而兴,因瓷而名,凭瓷而盛,铸造了别具一格的城市地域文化,也写就着独树一帜的匠艺城市名片。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如今,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蔡文娟从祖辈手中,接过景德镇手工制瓷的传统技艺,试图在精细纷繁的制作步骤里,探寻亘古恒久的智慧,用一笔青花绘出新的时代纹样图饰。

千年窑火 技绝古今

景德镇,因居昌江之南,古时有称昌南镇。据记载,素有冶陶制瓷的传统。

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真宗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底端均书“景德年制”。其后,因“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昌南之名衰微,而景德之名远扬并沿用至今。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景德镇的瓷器,从石到土,从土到瓷,要经历精心打磨的七十二道工序,分为练泥、拉坯、利坯、绘画、施釉、烧窑六大流程。

练泥将矿石练为柔韧有筋骨的泥料,拉坯和利坯工艺促使瓷器成型。绘画施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之最终“成器”,仰赖着烧窑的一把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项高超的火之艺术,也是为瓷器增采的关键一步。

蔡文娟是在真正学习制瓷的时候,才体会到这其中的不易与用心的。她还记得老师让她体验踩土揉泥,“要不断地翻踩才能排出多余的空气”,记得为调配釉料不断尝试,“选择合适的面料,试验出想要的釉料可能需要上千次的调配”,以及偶尔力度控制的失误,“有一次我画罐子,因为手太用力把它压碎了”。

而这数道工序之中的耐心、恒心与匠心正是制出举世闻名的景德镇瓷器的秘密。

家承四代 探秘青花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蔡文娟是在瓷器中长大的。

“我的家族都是做青花瓷的。从曾外祖父来到景德镇学画青花开始,到我的外公进入十大瓷厂工作,外婆在瓷厂中做描金、镂雕,再到后来我的母亲也进入瓷厂工作,父亲负责吹釉和烧窑,可以说对于瓷器文化,我从小就耳濡目染。”

或许是家学渊源使然,又或许是受到城市氛围的影响,蔡文娟从小就对画画兴致盎然。

“我父亲发现我有这个兴趣以后,也一直鼓励我把它发展为一个能坚持下去的爱好。但那时候我只是喜欢画画,对于陶瓷还不像画画这么喜欢。”

这个爱绘画的少女就一路按部就班地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在那里,她第一次尝试了在瓷器上作画,并与后来作为事业的元青花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画的时候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在泥坯上画画和在纸上画画完全是两种感觉,在泥坯上画线条需要手的定力和腕力,而且泥坯很脆弱画画时不能太用力。我大概适应了半年多,才真正拿稳了作画的青花料笔。”见证着自己绘制作品成功烧制的奇迹瞬间,蔡文娟逐渐找回了自信感,也获得了新的体悟。

“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多样的瓷器釉彩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巧思,也彰显着不同的时代个性与美学追求。在蔡文娟看来,自己的个性与元青花最为契合。“元代的青花瓷往往硕大而豪迈,元青花的绘画笔锋遒劲,风格是写意带工笔形式,这和我亦动亦静的性格很相似。”

土为坯,水塑型,金饰釉,以木燃,引火烧。集结了古典美学韵味与传统五行哲思的陶瓷深深吸引着蔡文娟。“我觉得它有无穷的魅力等待着我去发掘、探索与想象。”

故乡情深 承继焕新

大学毕业之后,蔡文娟起初进入了一家当地的陶艺公司工作,继续着对陶瓷的探索。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担任陶瓷文化宣传大使的经历改变了她日后的人生轨迹。

“当时主要是负责在奥林匹克公园的祥云小屋里宣传陶瓷文化并进行现场手绘表演。我发现每一个来到小屋的人,都对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场展示的古瓷片也常常令他们爱不释手。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给我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就这样,蔡文娟开始了青花技艺的深造学习,并在几年之后以自己擅长的元代青花为核心开启了创业之路。“最开始萌生过很多的想法,但我是学传统陶瓷出身的,我也热爱它,我觉得我就应该去做传统陶瓷并把它做好。”

不过,正像陶瓷历经时代发展依然不断以新的姿态问鼎世界一样,在蔡文娟看来,在传统技艺传承之上的创新是一种必然。“每个地方的文创产品都是当地人文内涵的展现。景德镇的陶瓷器物已经极尽工艺之精巧,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延伸。”带着这样的思考,蔡文娟和团队在陶瓷的综合装饰上做了材料、造型、釉彩融合的新尝试。她们还将服饰、饰品、包等与青花结合,让传统之美在更多日常里展开并焕发光彩。

“成长在景德镇这个城市里面,我认为这就是我自己的使命,这是这座城市赋予我的。我从骨子里喜欢陶瓷,我也希望自己用心、用情、用力把传承这件事做好,为这个城市贡献一份自己的小小力量。”

千年瓷都景德镇,如今正因怀揣瓷器梦想的“景漂”们的到来,展现着新的气象。谈到未来,这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依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我希望能继续传承好景德镇瓷器的手工制作技艺,向更多的人讲述景德镇的陶瓷故事。”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一期一会,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 

瓷器,不仅是广受欢迎的风雅名物,也是声名远播的中华文化代表。而提到瓷,就不得不提景德镇。这座江西古城,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千年来伴瓷而兴,因瓷而名,凭瓷而盛,铸造了别具一格的城市地域文化,也写就着独树一帜的匠艺城市名片。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如今,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蔡文娟从祖辈手中,接过景德镇手工制瓷的传统技艺,试图在精细纷繁的制作步骤里,探寻亘古恒久的智慧,用一笔青花绘出新的时代纹样图饰。

千年窑火 技绝古今

景德镇,因居昌江之南,古时有称昌南镇。据记载,素有冶陶制瓷的传统。

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真宗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底端均书“景德年制”。其后,因“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昌南之名衰微,而景德之名远扬并沿用至今。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景德镇的瓷器,从石到土,从土到瓷,要经历精心打磨的七十二道工序,分为练泥、拉坯、利坯、绘画、施釉、烧窑六大流程。

练泥将矿石练为柔韧有筋骨的泥料,拉坯和利坯工艺促使瓷器成型。绘画施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之最终“成器”,仰赖着烧窑的一把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项高超的火之艺术,也是为瓷器增采的关键一步。

蔡文娟是在真正学习制瓷的时候,才体会到这其中的不易与用心的。她还记得老师让她体验踩土揉泥,“要不断地翻踩才能排出多余的空气”,记得为调配釉料不断尝试,“选择合适的面料,试验出想要的釉料可能需要上千次的调配”,以及偶尔力度控制的失误,“有一次我画罐子,因为手太用力把它压碎了”。

而这数道工序之中的耐心、恒心与匠心正是制出举世闻名的景德镇瓷器的秘密。

家承四代 探秘青花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蔡文娟是在瓷器中长大的。

“我的家族都是做青花瓷的。从曾外祖父来到景德镇学画青花开始,到我的外公进入十大瓷厂工作,外婆在瓷厂中做描金、镂雕,再到后来我的母亲也进入瓷厂工作,父亲负责吹釉和烧窑,可以说对于瓷器文化,我从小就耳濡目染。”

或许是家学渊源使然,又或许是受到城市氛围的影响,蔡文娟从小就对画画兴致盎然。

“我父亲发现我有这个兴趣以后,也一直鼓励我把它发展为一个能坚持下去的爱好。但那时候我只是喜欢画画,对于陶瓷还不像画画这么喜欢。”

这个爱绘画的少女就一路按部就班地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在那里,她第一次尝试了在瓷器上作画,并与后来作为事业的元青花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画的时候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在泥坯上画画和在纸上画画完全是两种感觉,在泥坯上画线条需要手的定力和腕力,而且泥坯很脆弱画画时不能太用力。我大概适应了半年多,才真正拿稳了作画的青花料笔。”见证着自己绘制作品成功烧制的奇迹瞬间,蔡文娟逐渐找回了自信感,也获得了新的体悟。

“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多样的瓷器釉彩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巧思,也彰显着不同的时代个性与美学追求。在蔡文娟看来,自己的个性与元青花最为契合。“元代的青花瓷往往硕大而豪迈,元青花的绘画笔锋遒劲,风格是写意带工笔形式,这和我亦动亦静的性格很相似。”

土为坯,水塑型,金饰釉,以木燃,引火烧。集结了古典美学韵味与传统五行哲思的陶瓷深深吸引着蔡文娟。“我觉得它有无穷的魅力等待着我去发掘、探索与想象。”

故乡情深 承继焕新

大学毕业之后,蔡文娟起初进入了一家当地的陶艺公司工作,继续着对陶瓷的探索。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担任陶瓷文化宣传大使的经历改变了她日后的人生轨迹。

“当时主要是负责在奥林匹克公园的祥云小屋里宣传陶瓷文化并进行现场手绘表演。我发现每一个来到小屋的人,都对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场展示的古瓷片也常常令他们爱不释手。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给我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就这样,蔡文娟开始了青花技艺的深造学习,并在几年之后以自己擅长的元代青花为核心开启了创业之路。“最开始萌生过很多的想法,但我是学传统陶瓷出身的,我也热爱它,我觉得我就应该去做传统陶瓷并把它做好。”

不过,正像陶瓷历经时代发展依然不断以新的姿态问鼎世界一样,在蔡文娟看来,在传统技艺传承之上的创新是一种必然。“每个地方的文创产品都是当地人文内涵的展现。景德镇的陶瓷器物已经极尽工艺之精巧,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延伸。”带着这样的思考,蔡文娟和团队在陶瓷的综合装饰上做了材料、造型、釉彩融合的新尝试。她们还将服饰、饰品、包等与青花结合,让传统之美在更多日常里展开并焕发光彩。

“成长在景德镇这个城市里面,我认为这就是我自己的使命,这是这座城市赋予我的。我从骨子里喜欢陶瓷,我也希望自己用心、用情、用力把传承这件事做好,为这个城市贡献一份自己的小小力量。”

千年瓷都景德镇,如今正因怀揣瓷器梦想的“景漂”们的到来,展现着新的气象。谈到未来,这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姑娘依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我希望能继续传承好景德镇瓷器的手工制作技艺,向更多的人讲述景德镇的陶瓷故事。”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