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鄂尔多斯推进生态惠民实现绿富同兴

2022-08-29 15:24 鄂尔多斯日报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出一条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统筹推进惠农政策。健全完善农牧业支持政策。围绕实施“一产重塑”计划,系统构筑全市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若干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支持产业振兴办法以及瓜果蔬菜和小杂粮、羊绒羊毛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利好集中释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区率先开展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工作,选定69个嘎查村作为试点,通过探索建立“三来一保”“三集一供”发展模式、开展“三变改革”,实现“以工促农、以农助工、工农互助”,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市农牧局发布《汇聚驻地企业力量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倡议书》,倡议全市驻地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市旗两级与299家驻地企业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总金额超28亿元。以项目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2022年,全市计划实施乡村振兴衔接项目194个,产业项目占比超过78%。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年内将全部建成达效,脱贫户、监测户与企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将达80%以上。实施就业惠民工程。以就业培训、就业服务为重点,科学有序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农牧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立足黄河、无定河流域水土资源优势、西部牧区草原畜牧业基础优势,按照“两带三区”格局,建设农畜产品主产区。在沿黄河产业带集中发展规模化玉米、葵花、瓜果蔬菜、饲草料产业和肉羊、生猪、乳业产业;在沿无定河产业带集中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瓜果蔬菜产业;在西部梁地草原区集中发展绒山羊、饲草料产业;在中部沙区发展细毛羊产业;在东部丘陵沟壑区集中发展绒山羊、肉羊、杂粮杂豆和林果产业。同时,在十大孔兑流域建设沙棘、红枣、苹果等林沙特色商品林基地,发展沙柳刨花板和柠条、紫花苜蓿饲草料加工等林产品加工产业。全市肉羊肉牛、羊绒羊毛、奶业、小杂粮、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展黄河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302.6万亩,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注重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沙漠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广“光伏+生态治理”库布其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实现沙漠土地三重利用,带动绿富同兴。加快构筑“市、旗、乡、村”四级联动产业体系。在市域层面培育产业集群、旗区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苏木乡镇打造产业强镇、嘎查村构建“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区、优势区逐步崛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鄂托克旗成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2个,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内蒙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58个村镇获评中央、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完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339家,龙头企业产业门类齐全,覆盖了全市农牧业各大主导产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带动农牧户21.2万户,产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断呈现,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63%。开展农村牧区“三变”改革。探索推开农村牧区“三变”改革,筛选23个嘎查村作为改革试点,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培育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牧区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助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全市共有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319个,带动农牧户1.2万余户,年营业收入达3.62亿元,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持突出重点、整县推进、多方参与、系统治理,以沿黄流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在全区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全域推行“防疫·诊疗+”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化肥农药使用量连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6%,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达83.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各项指标均排在全区前列,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节本增效的双赢。全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4%,高于全国97.6%的平均水平。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区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优先推进黄河干流沿线镇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卫生户厕11.1万个,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8%,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创造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落实禁牧面积393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5338.2万亩,草原生态显著改善,农村牧区户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00多元。“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计划每年发放补奖资金4.24亿元,继续在十大孔兑流域草原实行全年禁牧。有序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通过兑付补偿资金,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从“无价”到“有价”的历史性转变,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作出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将积极协调纳入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892万亩,涉及补偿农牧户13万户,每年补偿资金将达2.9亿元,预计户均增收2200多元。积极开展“碳汇”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固碳作用,开展碳汇本底调查评估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全市碳汇资源开发,争取实现碳汇市场化交易,增加经济效益。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在生态惠民行动的引领下,鄂尔多斯大地上“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美丽经济”步步起飞,“美好生活”照进现实。立足新起点,鄂尔多斯市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黄河岸边奋力谱写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幸福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鑫华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出一条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统筹推进惠农政策。健全完善农牧业支持政策。围绕实施“一产重塑”计划,系统构筑全市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若干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支持产业振兴办法以及瓜果蔬菜和小杂粮、羊绒羊毛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利好集中释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区率先开展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工作,选定69个嘎查村作为试点,通过探索建立“三来一保”“三集一供”发展模式、开展“三变改革”,实现“以工促农、以农助工、工农互助”,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市农牧局发布《汇聚驻地企业力量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倡议书》,倡议全市驻地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市旗两级与299家驻地企业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总金额超28亿元。以项目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2022年,全市计划实施乡村振兴衔接项目194个,产业项目占比超过78%。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年内将全部建成达效,脱贫户、监测户与企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将达80%以上。实施就业惠民工程。以就业培训、就业服务为重点,科学有序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农牧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立足黄河、无定河流域水土资源优势、西部牧区草原畜牧业基础优势,按照“两带三区”格局,建设农畜产品主产区。在沿黄河产业带集中发展规模化玉米、葵花、瓜果蔬菜、饲草料产业和肉羊、生猪、乳业产业;在沿无定河产业带集中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瓜果蔬菜产业;在西部梁地草原区集中发展绒山羊、饲草料产业;在中部沙区发展细毛羊产业;在东部丘陵沟壑区集中发展绒山羊、肉羊、杂粮杂豆和林果产业。同时,在十大孔兑流域建设沙棘、红枣、苹果等林沙特色商品林基地,发展沙柳刨花板和柠条、紫花苜蓿饲草料加工等林产品加工产业。全市肉羊肉牛、羊绒羊毛、奶业、小杂粮、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展黄河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302.6万亩,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注重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沙漠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广“光伏+生态治理”库布其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实现沙漠土地三重利用,带动绿富同兴。加快构筑“市、旗、乡、村”四级联动产业体系。在市域层面培育产业集群、旗区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苏木乡镇打造产业强镇、嘎查村构建“一村一品”示范嘎查村。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区、优势区逐步崛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鄂托克旗成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2个,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内蒙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58个村镇获评中央、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完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339家,龙头企业产业门类齐全,覆盖了全市农牧业各大主导产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带动农牧户21.2万户,产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断呈现,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63%。开展农村牧区“三变”改革。探索推开农村牧区“三变”改革,筛选23个嘎查村作为改革试点,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培育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牧区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助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全市共有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319个,带动农牧户1.2万余户,年营业收入达3.62亿元,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持突出重点、整县推进、多方参与、系统治理,以沿黄流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在全区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全域推行“防疫·诊疗+”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化肥农药使用量连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6%,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达83.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各项指标均排在全区前列,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节本增效的双赢。全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4%,高于全国97.6%的平均水平。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区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优先推进黄河干流沿线镇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卫生户厕11.1万个,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8%,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创造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落实禁牧面积393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5338.2万亩,草原生态显著改善,农村牧区户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00多元。“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计划每年发放补奖资金4.24亿元,继续在十大孔兑流域草原实行全年禁牧。有序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通过兑付补偿资金,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从“无价”到“有价”的历史性转变,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作出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将积极协调纳入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892万亩,涉及补偿农牧户13万户,每年补偿资金将达2.9亿元,预计户均增收2200多元。积极开展“碳汇”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固碳作用,开展碳汇本底调查评估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全市碳汇资源开发,争取实现碳汇市场化交易,增加经济效益。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在生态惠民行动的引领下,鄂尔多斯大地上“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美丽经济”步步起飞,“美好生活”照进现实。立足新起点,鄂尔多斯市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黄河岸边奋力谱写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幸福新篇章。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