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两地联动为烈士寻亲 张玉平寻父65年终如愿

2022-08-30 17:05 正北方网  

7月以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帮助江苏高邮籍烈士赵大旺寻亲,翻开了一段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铁路大桥时牺牲的29位铁道兵烈士的历史。在曾安葬这些烈士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记者找到相关史料,继续为其余的烈士寻亲。近日,在山东志愿者以及铁道兵老战友们的帮助下,又找到了山东海阳籍烈士张文卿的女儿张玉平。张玉平在3岁时失去父亲,在之后的64年间,她一直在寻找父亲的下落。

寻找父亲65年

8月初,老家的村干部突然找到张玉平,告诉她,有好心人帮她找到了父亲的下落。这个消息对张玉平着实意外,虽然打听了多年,但她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得知父亲的消息。原本她以为,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找到安葬父亲的地方了。

张玉平3岁的时候,父亲张文卿在内蒙古牺牲。听母亲说,父亲1923年8月出生,1941年参军并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争时期父亲顽强战斗,多次立功。父亲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成为铁道兵,在全国很多省份参加过工程建设。内蒙古,是父亲最后一个参与铁路桥梁建设的地方。

张文卿一家三口合影

1957年,父亲随部队来到内蒙古磴口县,参加建桥工程建设,并于当年8月牺牲在内蒙古。父亲牺牲后,母亲就带着张玉平回到了山东海阳县老家。父亲在世时,母亲当过卫生员,回到村里就成了一名乡村医生,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接生大夫。

张玉平与家人合影

高中毕业后,张玉平在烟台市参加工作,成家并有了孩子,但父亲一直是张玉平放不下的牵挂。母亲离开内蒙古时,战友们给她画了一张临时安葬张文卿烈士的手绘地图。这张地图,从母亲手里传到张玉平手中,一直被张玉平视为珍宝般保留着。

战友们绘制的张文卿烈士临时安葬地

在地图里,有水渠、有乡镇、有当时的地方单位,父亲就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树下。那个遥远的小县城,常出现在张玉平的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玉平找父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17年,张玉平由女儿带着,从山东到内蒙古寻找张文卿烈士的消息。

按着60多年前画的这张手绘地图,张玉平一家人到了内蒙古赤峰市。在一片有山有水的地方,张玉平带回了一捧黑土,即使找不到父亲,能带回他安息之地的气息也行,张玉平这样想。回来后,张玉平发现自己找错了地方,失落之余,她觉得也许自己一辈子也找不到父亲了。

张玉平保留父亲的珍贵资料

两本地方志里找到烈士记载

通过村干部联系到张玉平的人叫张格龙,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的职工,山东人。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前身为铁道兵第四师,四师组建于1947年,先后参加了近60条、长达4000余公里的铁路主干线、复线、客运专线的建设。作为该集团的职工,多年来,张格龙很关注铁道兵烈士的故事,并以志愿者身份多次参与为铁道兵烈士寻找亲人和战友的公益活动。

在看到北方新报与头条寻人携手,帮助29位在内蒙古牺牲的铁道兵烈士寻亲的新闻之后,张格龙联系到记者,希望帮助2位山东籍烈士程志海和张文卿寻亲。经过海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多名山东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张格龙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女儿张玉平,并与之取得了联系。

发现张文卿烈士的简介实属偶然。因为接到江苏高邮籍读者赵琴寻找叔叔赵大旺烈士下落的求助,7月18、19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来到烈士们的牺牲地——磴口县采访。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民政志》《磴口县文史资料》中找到了赵大旺等29位铁道兵烈士的相关记录。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烈士多数只留下了姓名和牺牲时间,没有任何个人信息。

在《磴口县文史资料》中,记者意外找到山东籍烈士程志海、张文卿的个人简介。在这个记载中写到,张文卿入伍后,曾担任过班长、副排长、助理员、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务,牺牲前是铁道兵部队潜水队教导员。1957年,张文卿奉命来到内蒙古的磴口县,参加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修建工程,当年8月29日,营地住房区电路出现了故障,张文卿在检修电路时不幸触电身亡,时年34岁。

根据这些记载,北方新报再次携手头条寻人,帮助程志海、张文卿等烈士寻亲,在发出了寻亲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目前,除了赵大旺、张文卿烈士之外,还找到了程志海、郑进卓等烈士的亲人。

29位铁道兵的故事

据《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他们是:程志海、张文卿、张三小、杨在明、徐章木、金殿英、张茂发、唐明礼、许老鼠、赵大旺、蒋士均、何国清、周继长、魏仁现、姜初金、庞文庆、龚应康、林启祥、郭振林、郑进卓、闵璋焕、李天佐、胥德元、秦德友、罗富、王华元、罗七小、陆凤义、樊堂旦。

1958年12月,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修建了三盛公烈士陵园,安葬了29位烈士。1981年,磴口县民政局根据自治区相关要求,将烈士陵园中除樊堂旦以外的28位烈士骨灰,送往大青山烈士公墓(今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存放。

前些年,龚应康、陆凤义两位烈士的骨灰移送至家乡的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交接烈士骨灰时,陵园没有收到他们的年龄、籍贯、牺牲原因、牺牲地点等信息。40多年来,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烈士们的骨灰,就静静地躺在纪念堂里,等待着家人。

目前,北方新报正北方网为这些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仍在继续,知晓相关线索的可拨打《北方新报》新闻热线:0471-6651113、6651115。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章颖慧

7月以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帮助江苏高邮籍烈士赵大旺寻亲,翻开了一段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铁路大桥时牺牲的29位铁道兵烈士的历史。在曾安葬这些烈士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记者找到相关史料,继续为其余的烈士寻亲。近日,在山东志愿者以及铁道兵老战友们的帮助下,又找到了山东海阳籍烈士张文卿的女儿张玉平。张玉平在3岁时失去父亲,在之后的64年间,她一直在寻找父亲的下落。

寻找父亲65年

8月初,老家的村干部突然找到张玉平,告诉她,有好心人帮她找到了父亲的下落。这个消息对张玉平着实意外,虽然打听了多年,但她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得知父亲的消息。原本她以为,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找到安葬父亲的地方了。

张玉平3岁的时候,父亲张文卿在内蒙古牺牲。听母亲说,父亲1923年8月出生,1941年参军并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争时期父亲顽强战斗,多次立功。父亲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成为铁道兵,在全国很多省份参加过工程建设。内蒙古,是父亲最后一个参与铁路桥梁建设的地方。

张文卿一家三口合影

1957年,父亲随部队来到内蒙古磴口县,参加建桥工程建设,并于当年8月牺牲在内蒙古。父亲牺牲后,母亲就带着张玉平回到了山东海阳县老家。父亲在世时,母亲当过卫生员,回到村里就成了一名乡村医生,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接生大夫。

张玉平与家人合影

高中毕业后,张玉平在烟台市参加工作,成家并有了孩子,但父亲一直是张玉平放不下的牵挂。母亲离开内蒙古时,战友们给她画了一张临时安葬张文卿烈士的手绘地图。这张地图,从母亲手里传到张玉平手中,一直被张玉平视为珍宝般保留着。

战友们绘制的张文卿烈士临时安葬地

在地图里,有水渠、有乡镇、有当时的地方单位,父亲就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树下。那个遥远的小县城,常出现在张玉平的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玉平找父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17年,张玉平由女儿带着,从山东到内蒙古寻找张文卿烈士的消息。

按着60多年前画的这张手绘地图,张玉平一家人到了内蒙古赤峰市。在一片有山有水的地方,张玉平带回了一捧黑土,即使找不到父亲,能带回他安息之地的气息也行,张玉平这样想。回来后,张玉平发现自己找错了地方,失落之余,她觉得也许自己一辈子也找不到父亲了。

张玉平保留父亲的珍贵资料

两本地方志里找到烈士记载

通过村干部联系到张玉平的人叫张格龙,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的职工,山东人。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前身为铁道兵第四师,四师组建于1947年,先后参加了近60条、长达4000余公里的铁路主干线、复线、客运专线的建设。作为该集团的职工,多年来,张格龙很关注铁道兵烈士的故事,并以志愿者身份多次参与为铁道兵烈士寻找亲人和战友的公益活动。

在看到北方新报与头条寻人携手,帮助29位在内蒙古牺牲的铁道兵烈士寻亲的新闻之后,张格龙联系到记者,希望帮助2位山东籍烈士程志海和张文卿寻亲。经过海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多名山东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张格龙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女儿张玉平,并与之取得了联系。

发现张文卿烈士的简介实属偶然。因为接到江苏高邮籍读者赵琴寻找叔叔赵大旺烈士下落的求助,7月18、19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来到烈士们的牺牲地——磴口县采访。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民政志》《磴口县文史资料》中找到了赵大旺等29位铁道兵烈士的相关记录。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烈士多数只留下了姓名和牺牲时间,没有任何个人信息。

在《磴口县文史资料》中,记者意外找到山东籍烈士程志海、张文卿的个人简介。在这个记载中写到,张文卿入伍后,曾担任过班长、副排长、助理员、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务,牺牲前是铁道兵部队潜水队教导员。1957年,张文卿奉命来到内蒙古的磴口县,参加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修建工程,当年8月29日,营地住房区电路出现了故障,张文卿在检修电路时不幸触电身亡,时年34岁。

根据这些记载,北方新报再次携手头条寻人,帮助程志海、张文卿等烈士寻亲,在发出了寻亲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目前,除了赵大旺、张文卿烈士之外,还找到了程志海、郑进卓等烈士的亲人。

29位铁道兵的故事

据《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桥牺牲。他们是:程志海、张文卿、张三小、杨在明、徐章木、金殿英、张茂发、唐明礼、许老鼠、赵大旺、蒋士均、何国清、周继长、魏仁现、姜初金、庞文庆、龚应康、林启祥、郭振林、郑进卓、闵璋焕、李天佐、胥德元、秦德友、罗富、王华元、罗七小、陆凤义、樊堂旦。

1958年12月,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修建了三盛公烈士陵园,安葬了29位烈士。1981年,磴口县民政局根据自治区相关要求,将烈士陵园中除樊堂旦以外的28位烈士骨灰,送往大青山烈士公墓(今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存放。

前些年,龚应康、陆凤义两位烈士的骨灰移送至家乡的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交接烈士骨灰时,陵园没有收到他们的年龄、籍贯、牺牲原因、牺牲地点等信息。40多年来,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烈士们的骨灰,就静静地躺在纪念堂里,等待着家人。

目前,北方新报正北方网为这些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仍在继续,知晓相关线索的可拨打《北方新报》新闻热线:0471-6651113、6651115。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