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乡村振兴书记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区委书记 付金在)

2022-09-01 09:15 内蒙古农牧厅  

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处在城市拓展主方向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首府核心区。辖区总面积1025.2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3个涉农街道,农村人口12.8万,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牧业。近年来,赛罕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是在加强党的建设上下功夫,争当党建引领排头兵。抓队伍强组织。持续推进五级书记统筹抓乡村振兴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区、镇党委和政府“一把手”责任和分管领导具体责任,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行动,依托“产业链”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全部稳定在10万元以上,20%达到20万元以上。持续实施“赛罕菁英”工程。多举措为乡土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提供资金保障,并将优秀乡土人才吸纳到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企地合作、科技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搭建引才留才平台。依托金桥“双创”示范园,深入推进“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营造“拴心留才”环境。持续开展“千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二是在培育壮大产业上下功夫,争当产业发展排头兵。农业产业方面,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102省道、呼凉路、河西路、大添路沿线“四线”为主线,持续推进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带纵向延伸。以榆林镇、黄合少镇、金河镇、巴彦街道、敕勒川路街道“五地”为板块,围绕“赛罕南瓜”“二道河石磨豆腐”“石人湾李子”“黑沙图红心火龙果”“七圪台紫苏叶”“格此老南瓜”“赛音卜浪网纹瓜”等特色农产品,规划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升级打造一批“火龙果”“草莓”“葡萄”“番茄”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农场。按照重点村和规模种植合作社为点状辐射的“多点”发展思路,在万鑫、健芯、硕丰和优然、神达农牧业龙头企业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不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文旅产业方面,围绕“文旅+农业”,依托赛罕区休闲观光农业,结合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生态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同时借助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围绕“文旅+体育”,依托马鬃山滑雪场、榆林镇冰壶馆等体育场馆,积极引进承办全国、自治区冰雪运动赛事,促进冬季冰雪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繁荣。围绕“文旅+电商”,依托金桥“双创”示范园和乌兰牧骑等文化资源,打造“电商+直播”等文旅新业态。围绕“文旅+工业”,依托航天科工六院、中环产业城等,发展工业旅游。围绕“文旅+教育”,依托辖区高校集聚的优势,发展动漫、创意、网络文化、民族服饰、非遗展示与传承等文化产业和研学体验旅游。围绕“文旅+历史”,依托丰州故城遗址、万部华严经塔等国保级文物景点和白塔火车站、腾家营名言史馆、苏木沁烈士陵园、三道沟聂荣臻指挥所遗址等,挖掘民族文化和革命历史,发展历史文化游。总之,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基地,用产业化思维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农、旅、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打造能领略郊野风光、感悟历史文化、体验经济社会发展等精品旅游线路,以此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争当生态保护排头兵。立足现有村庄推进乡村建设。把重点放到改善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庄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注重村庄风貌提升,防止千村一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历史记忆,体现乡村风情。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巩固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农村安全饮水专项行动和农房抗震改造等。稳步推进提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坚持典型引路,选择一批村庄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切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乡村发展路子。   

   四是在提升乡风文明上下功夫,争当文化振兴排头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加强团结、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节俭持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等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更多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新乡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五是在提升治理水平上下功夫,争当高效治理排头兵。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强化村(社区)资源整合。分类施策推动老旧小区“整合并院”和城边村、城中村、平房区应急围合封闭,实现有效管控。实施示范观摩。举办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观摩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观摩会,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六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争当为民服务排头兵。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继续落实好国家惠农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实现“藏粮于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政策措施,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区镇村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构建自下而上入户排查和自上而下监测相结合的常态化预警体系。坚决盯住“三类群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生活严重困难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人管、管到位。抓实产业就业帮扶。制定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构建共帮共赢格局。加强协调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市场衔接、人才交流、教育医疗等合作。保持定点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做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帮扶乡村振兴专项工作,积极引进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到镇村发展特色产业。

责任编辑:王新国

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处在城市拓展主方向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首府核心区。辖区总面积1025.2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3个涉农街道,农村人口12.8万,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牧业。近年来,赛罕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是在加强党的建设上下功夫,争当党建引领排头兵。抓队伍强组织。持续推进五级书记统筹抓乡村振兴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区、镇党委和政府“一把手”责任和分管领导具体责任,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行动,依托“产业链”组建“共同富裕党建联盟”,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全部稳定在10万元以上,20%达到20万元以上。持续实施“赛罕菁英”工程。多举措为乡土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提供资金保障,并将优秀乡土人才吸纳到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企地合作、科技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搭建引才留才平台。依托金桥“双创”示范园,深入推进“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营造“拴心留才”环境。持续开展“千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二是在培育壮大产业上下功夫,争当产业发展排头兵。农业产业方面,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102省道、呼凉路、河西路、大添路沿线“四线”为主线,持续推进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带纵向延伸。以榆林镇、黄合少镇、金河镇、巴彦街道、敕勒川路街道“五地”为板块,围绕“赛罕南瓜”“二道河石磨豆腐”“石人湾李子”“黑沙图红心火龙果”“七圪台紫苏叶”“格此老南瓜”“赛音卜浪网纹瓜”等特色农产品,规划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升级打造一批“火龙果”“草莓”“葡萄”“番茄”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农场。按照重点村和规模种植合作社为点状辐射的“多点”发展思路,在万鑫、健芯、硕丰和优然、神达农牧业龙头企业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不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文旅产业方面,围绕“文旅+农业”,依托赛罕区休闲观光农业,结合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生态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同时借助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围绕“文旅+体育”,依托马鬃山滑雪场、榆林镇冰壶馆等体育场馆,积极引进承办全国、自治区冰雪运动赛事,促进冬季冰雪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繁荣。围绕“文旅+电商”,依托金桥“双创”示范园和乌兰牧骑等文化资源,打造“电商+直播”等文旅新业态。围绕“文旅+工业”,依托航天科工六院、中环产业城等,发展工业旅游。围绕“文旅+教育”,依托辖区高校集聚的优势,发展动漫、创意、网络文化、民族服饰、非遗展示与传承等文化产业和研学体验旅游。围绕“文旅+历史”,依托丰州故城遗址、万部华严经塔等国保级文物景点和白塔火车站、腾家营名言史馆、苏木沁烈士陵园、三道沟聂荣臻指挥所遗址等,挖掘民族文化和革命历史,发展历史文化游。总之,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基地,用产业化思维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农、旅、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打造能领略郊野风光、感悟历史文化、体验经济社会发展等精品旅游线路,以此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争当生态保护排头兵。立足现有村庄推进乡村建设。把重点放到改善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庄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注重村庄风貌提升,防止千村一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历史记忆,体现乡村风情。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巩固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农村安全饮水专项行动和农房抗震改造等。稳步推进提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坚持典型引路,选择一批村庄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切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乡村发展路子。   

   四是在提升乡风文明上下功夫,争当文化振兴排头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加强团结、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节俭持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等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更多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新乡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五是在提升治理水平上下功夫,争当高效治理排头兵。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强化村(社区)资源整合。分类施策推动老旧小区“整合并院”和城边村、城中村、平房区应急围合封闭,实现有效管控。实施示范观摩。举办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观摩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观摩会,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六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争当为民服务排头兵。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继续落实好国家惠农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实现“藏粮于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政策措施,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区镇村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构建自下而上入户排查和自上而下监测相结合的常态化预警体系。坚决盯住“三类群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生活严重困难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人管、管到位。抓实产业就业帮扶。制定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构建共帮共赢格局。加强协调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市场衔接、人才交流、教育医疗等合作。保持定点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做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帮扶乡村振兴专项工作,积极引进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到镇村发展特色产业。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