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偶”动暑期,乐享非遗!

2022-08-26 14:03 正北方网  

“第一次接触木偶戏,很灵动,很传神!”“看着老师们操纵起来很简单,当自己上手的时候急得手忙脚乱,满头大汗”……8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馆,小记者们体验了非遗项目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后深有感触地说。当天,北方新报小记者们走进玉泉区文化馆,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偶动暑期·乐享非遗”文化实践课,在老艺人何宁、籍涛、张晓红的带领下,不仅体验了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还亲临小剧场观看了一场杖头木偶戏演出,感受非遗的魅力。

团结协作

木偶做得栩栩如生

当天上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玉泉区文化馆二楼,一进入展厅就被舞台上大大小小的木偶惊呆了。只见一个个木偶有序排列,身着华丽的服装,或“吹拉弹唱”,或“策马扬鞭”,或“摔跤”,或“牧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我们80年代演出木偶戏《巴拉根仓》的‘演员’们,拉马头琴的是善良的老爷爷,骑马的是小乌兰,这个是王爷的夫人,这个是管家、打手……”年过六旬的老艺人何宁说起木偶演员如数家珍。何宁、籍涛、张晓红3位老艺人早年在玉泉区木偶剧团工作,当他们把巴拉根仓的故事以木偶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演出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工厂,深受孩子们欢迎。

我和老爷爷一起拉琴

老艺人们给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杖头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求演员必须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三大基本功,演出时还要稳、正、直、平,动作行云流水,表演生动传神。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将台上近30分钟的木偶戏演活演好,何宁、籍涛、张晓红等几位老艺人每天都要举着十几斤重的木偶反复练习两三个小时,平时不练功时还要跟着老师们一起做木偶,从木偶制作、打磨到服装剪裁,一点不能掉以轻心。

活动现场,老艺人们一边讲述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文化,一边向小记者们展示杖头木偶的操纵手法,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木偶下观看,个个带着新奇的目光,紧盯老艺人们手中栩栩如生的木偶,娴熟的手法尽展木偶魅力,小狗木偶俏皮的吐舌头更是逗的孩子们欢笑声不断,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老师,我想试试这个博克手”“老师,我想操纵小狗木偶”……在木偶体验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都想亲身体验木偶的神奇与乐趣。

合影留念

来自大学路小学的赵云之兴奋地说:“第一次近距离体验杖头木偶戏,台下看着老师们操纵木偶举重若轻,等亲身体验的时候才明白老师们的不易,不单单需要娴熟的技巧,还需要和木偶神形合一才行,而且举着这重达十几斤的木偶在台上走来走去,没有点臂力还真不行!”

“今天看到玉泉区文化馆有这么宝贵的非遗,我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留念,带着孩子参加这样的非遗活动,看着他那么开心,觉得他也拥有了一个有意义、精彩的暑期生活,能感受课堂外的非遗乐趣。”现场一位家长也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玉泉区文化馆以关爱未成年人为谱,奏和谐传承之乐。通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非遗活动,不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还提升未成年人群体的文化感知力与传承使命感,营造“非遗保护人人参与、非遗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种植在少年儿童心中,培育出“小小传承人”,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见习记者  费 捷  实习生  高宇凡  韩艳妮

责任编辑:段丽萍

“第一次接触木偶戏,很灵动,很传神!”“看着老师们操纵起来很简单,当自己上手的时候急得手忙脚乱,满头大汗”……8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馆,小记者们体验了非遗项目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后深有感触地说。当天,北方新报小记者们走进玉泉区文化馆,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偶动暑期·乐享非遗”文化实践课,在老艺人何宁、籍涛、张晓红的带领下,不仅体验了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还亲临小剧场观看了一场杖头木偶戏演出,感受非遗的魅力。

团结协作

木偶做得栩栩如生

当天上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玉泉区文化馆二楼,一进入展厅就被舞台上大大小小的木偶惊呆了。只见一个个木偶有序排列,身着华丽的服装,或“吹拉弹唱”,或“策马扬鞭”,或“摔跤”,或“牧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我们80年代演出木偶戏《巴拉根仓》的‘演员’们,拉马头琴的是善良的老爷爷,骑马的是小乌兰,这个是王爷的夫人,这个是管家、打手……”年过六旬的老艺人何宁说起木偶演员如数家珍。何宁、籍涛、张晓红3位老艺人早年在玉泉区木偶剧团工作,当他们把巴拉根仓的故事以木偶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演出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工厂,深受孩子们欢迎。

我和老爷爷一起拉琴

老艺人们给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杖头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求演员必须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三大基本功,演出时还要稳、正、直、平,动作行云流水,表演生动传神。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将台上近30分钟的木偶戏演活演好,何宁、籍涛、张晓红等几位老艺人每天都要举着十几斤重的木偶反复练习两三个小时,平时不练功时还要跟着老师们一起做木偶,从木偶制作、打磨到服装剪裁,一点不能掉以轻心。

活动现场,老艺人们一边讲述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文化,一边向小记者们展示杖头木偶的操纵手法,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木偶下观看,个个带着新奇的目光,紧盯老艺人们手中栩栩如生的木偶,娴熟的手法尽展木偶魅力,小狗木偶俏皮的吐舌头更是逗的孩子们欢笑声不断,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老师,我想试试这个博克手”“老师,我想操纵小狗木偶”……在木偶体验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都想亲身体验木偶的神奇与乐趣。

合影留念

来自大学路小学的赵云之兴奋地说:“第一次近距离体验杖头木偶戏,台下看着老师们操纵木偶举重若轻,等亲身体验的时候才明白老师们的不易,不单单需要娴熟的技巧,还需要和木偶神形合一才行,而且举着这重达十几斤的木偶在台上走来走去,没有点臂力还真不行!”

“今天看到玉泉区文化馆有这么宝贵的非遗,我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留念,带着孩子参加这样的非遗活动,看着他那么开心,觉得他也拥有了一个有意义、精彩的暑期生活,能感受课堂外的非遗乐趣。”现场一位家长也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玉泉区文化馆以关爱未成年人为谱,奏和谐传承之乐。通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非遗活动,不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还提升未成年人群体的文化感知力与传承使命感,营造“非遗保护人人参与、非遗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种植在少年儿童心中,培育出“小小传承人”,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见习记者  费 捷  实习生  高宇凡  韩艳妮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