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书味可人甘如饴

2022-09-07 16:17 西安日报  

读书,是件无可炫耀却实实在在的事情。

翻看中国历史,许多人用一生的韶华投入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甚至成癖、成瘾,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雪夜闭门读禁书”也在所不惜。无书可读的时光,人如坐针毡,如烤炉火,手脚无措。

科举时代,读书是“鲤鱼跳龙门”的敲门砖,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垫脚石。读书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十年寒窗,埋头书卷,望换得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千万“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至善之信仰,只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眼前的锦绣,无不借知识的力量,在平步青云的读书人看来,读书的魅力正赖于斯。可即便不少人曾因贫不能有书相伴,但成人后每逢心生寂寥,忆困顿无不以此为憾,因此省吃俭用,用一生的精力努力耕耘,想要惠及子孙,造就书香门第。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修身养性,求得“孔颜之乐”成了人生格调的一种风雅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惜乎山水逍遥的烟霞之意、自然之趣,是五柳先生、徐霞客们的闲适,是那么难得,甚至是“世俗之所避也”。

对于古人而言,山水清赏可望却困阻于行。好在,这难不倒读书人。君子取道中庸,既然不能逃禅于林泉,又不能庸碌于世俗,那就努力营造书房的小天地,远拒浮华声色在俗气之外,近存赏心乐事于娴雅之内。“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明代文学家、画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如是说。陈继儒29岁开始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朝廷屡次征用,他皆以疾辞。正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陈继儒们将一纸清欢寄流年,放下“功名册”,读得“快意书”,从而觅得“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的无上良方。诗书自娱里,求得悠然澄净的洒脱欢喜,顺势将“守正”和“尚真”悦情纸上。

无疑,读书是好的,是人生精神追求与共鸣的慰藉神物。但即使读书这么美好的事情,有时也会有不尽如人意、无可奈何之时。历史上,改朝换代动荡之时,读书人一旦遇上,何来读书之乐?即使有,也是苦中作乐,莫名之状不可言说。当然,喟叹之余,抚平内心因读书不便而带来的灵魂失落感,静默以待,刹那千年,潮起潮落。待又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后,收拾好落寞时压抑许久、新生后又激动万分的心绪,再拿起久束高阁、蒙尘几许的书卷,掸落风尘,更为认真地读下去,并且愈加投入其中。毕竟知识宝贵,不可不读。

对读书人而言,书就是知识的源泉、进步的阶梯,更是精神的载体、灵魂的归宿,古今概莫能外。一本好书,承载着时光的精致、人性的相知、心灵的慰藉。一人静坐书窗,手捧爱书,以清明之心随意地读、闲适地览,在书香墨韵的典雅芳菲间,求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确,那些意味悠长的书籍,着实是纸与文字融合的神奇之物,世间十分美好,它必分其一,可解忧、可排闷,亦可寄情托志,若人沉浸其中,简直妙不可言。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窃以为,此句对书是个例外。好书从来是独享,慢慢赏阅。记得一位爱书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搬动我的书,犹如割肉剜心般刺痛,再亲近的人我也会不顾情面地果断拒绝。”此句诚不欺人也,也足可见证一个读书人的爱书之深。笔者最怕突然开口的唐突子,将别人心爱之书看作是平常物,并且深信“书非借不能读”,岂不知还有一句古训曰:“名酒过于求赵壁,异书浑似借荆州。”当人与书一见倾心、再见钟情之时,书便不再独为书,更恰似美人,不可辜负,亦不可与人分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孟德斯鸠曾说道:“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追溯历史,放眼世界。对人类而言,无论何时何地,读些对人生有益的书,一直都是最容易也最美好的事情。(王立成)

责任编辑:孙丽荣

读书,是件无可炫耀却实实在在的事情。

翻看中国历史,许多人用一生的韶华投入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甚至成癖、成瘾,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雪夜闭门读禁书”也在所不惜。无书可读的时光,人如坐针毡,如烤炉火,手脚无措。

科举时代,读书是“鲤鱼跳龙门”的敲门砖,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垫脚石。读书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十年寒窗,埋头书卷,望换得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千万“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至善之信仰,只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眼前的锦绣,无不借知识的力量,在平步青云的读书人看来,读书的魅力正赖于斯。可即便不少人曾因贫不能有书相伴,但成人后每逢心生寂寥,忆困顿无不以此为憾,因此省吃俭用,用一生的精力努力耕耘,想要惠及子孙,造就书香门第。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修身养性,求得“孔颜之乐”成了人生格调的一种风雅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惜乎山水逍遥的烟霞之意、自然之趣,是五柳先生、徐霞客们的闲适,是那么难得,甚至是“世俗之所避也”。

对于古人而言,山水清赏可望却困阻于行。好在,这难不倒读书人。君子取道中庸,既然不能逃禅于林泉,又不能庸碌于世俗,那就努力营造书房的小天地,远拒浮华声色在俗气之外,近存赏心乐事于娴雅之内。“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明代文学家、画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如是说。陈继儒29岁开始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朝廷屡次征用,他皆以疾辞。正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陈继儒们将一纸清欢寄流年,放下“功名册”,读得“快意书”,从而觅得“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的无上良方。诗书自娱里,求得悠然澄净的洒脱欢喜,顺势将“守正”和“尚真”悦情纸上。

无疑,读书是好的,是人生精神追求与共鸣的慰藉神物。但即使读书这么美好的事情,有时也会有不尽如人意、无可奈何之时。历史上,改朝换代动荡之时,读书人一旦遇上,何来读书之乐?即使有,也是苦中作乐,莫名之状不可言说。当然,喟叹之余,抚平内心因读书不便而带来的灵魂失落感,静默以待,刹那千年,潮起潮落。待又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后,收拾好落寞时压抑许久、新生后又激动万分的心绪,再拿起久束高阁、蒙尘几许的书卷,掸落风尘,更为认真地读下去,并且愈加投入其中。毕竟知识宝贵,不可不读。

对读书人而言,书就是知识的源泉、进步的阶梯,更是精神的载体、灵魂的归宿,古今概莫能外。一本好书,承载着时光的精致、人性的相知、心灵的慰藉。一人静坐书窗,手捧爱书,以清明之心随意地读、闲适地览,在书香墨韵的典雅芳菲间,求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确,那些意味悠长的书籍,着实是纸与文字融合的神奇之物,世间十分美好,它必分其一,可解忧、可排闷,亦可寄情托志,若人沉浸其中,简直妙不可言。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窃以为,此句对书是个例外。好书从来是独享,慢慢赏阅。记得一位爱书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搬动我的书,犹如割肉剜心般刺痛,再亲近的人我也会不顾情面地果断拒绝。”此句诚不欺人也,也足可见证一个读书人的爱书之深。笔者最怕突然开口的唐突子,将别人心爱之书看作是平常物,并且深信“书非借不能读”,岂不知还有一句古训曰:“名酒过于求赵壁,异书浑似借荆州。”当人与书一见倾心、再见钟情之时,书便不再独为书,更恰似美人,不可辜负,亦不可与人分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孟德斯鸠曾说道:“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追溯历史,放眼世界。对人类而言,无论何时何地,读些对人生有益的书,一直都是最容易也最美好的事情。(王立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