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老北京的中秋味道

2022-09-08 16:20 北京晚报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农历八月在秋天收获季节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秋季和八月的正中,故称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果子节、团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老北京过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馈送水果、玩兔儿爷等风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双兔图》,明故宫博物院藏

《桂花月兔图》扇页,清李世倬绘 故宫博物院藏

泥制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花市庙会迎中秋

中秋节虽然在八月十五,但老北京过中秋,从八月初就开始了。最热闹的地方,则非花市莫属。

花市在崇文门外大街北段路东,全长约2000多米,宽约10米左右,后分东花市和西花市,老北京统称为“花儿市街”。花市在明代称神木厂。明永乐四年营建北京时,命工部尚书从川蜀取材,得大木数株,“天子以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把这几株大木也当神一样在北京供奉。永乐二十年(1422),在崇文门外建起神木厂,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崇北坊中已记有“神木厂大街”地名。清朝建立后,将明朝遗留下来的几株“神木”,从崇文门外迁至广渠门外二里许,另立新厂。在《清乾隆北京全图》上,神木厂大街已改名“花儿市大街”。后以羊市口为界,东边为东花市大街,西边称西花市大街。1965年后将周边胡同扩入。2002年由幸福大街北口向北直到崇文门东大街修建了南北大道,与东、西花市大街相接,增加了北花市大街和南花市大街。

“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绒花和绢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绢花者,都是门前设店销售,后院设作坊制造。东花市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直至虎背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国强)、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一行业。清朝著名手工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围绕“花市”的兴盛,绸布店、绒线铺、杂货铺、饽饽铺、干果店、钟表店、瓷器店、首饰楼、珠宝店、古玩店及中药店等,也在这一带应运而生。花市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作坊和店铺,如玉器作、珐琅作、象牙雕刻作、花丝镶嵌作、雕漆作、料器作、挑补刺绣作等。于是,每年临近中秋节时,就在花市这块老北京最大、最集中的手工业区,开启了节日的序曲。

民以食为天,炒菜做饭谁也离不开灶台,所以过去各家都要在灶间供奉灶王爷,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东花市大街路北原有一座北京最大的灶君庙,掌管全市各地的大小灶君,故又称都灶君庙。灶君在民间俗称灶王、灶王爷。花市灶君庙有三层大殿,每殿有房三间,中殿有前后门可穿堂而过。正殿供着灶君和灶君的妻子,老百姓尊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君头戴礼冠,身穿朝服,黑髯。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

灶君庙门外,有康熙己巳年(1689)间崇文门外上头巷童子圣会的同仁诚献的雄雌铁狮子一对,高约二尺,相顾而视。老北京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比喻朋友关系密切。厨行把灶王爷视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传说灶君八月初三日圣诞,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灶君庙有庙市。故八月初三这天也称“厨师节”,要在这里举行“灶君会”。“灶君会”盛行于明清之时,是老北京惟一盛行的行业节日。当天,各家也会按老人过生日的习俗,在灶王爷像前供三碗寿面并焚香礼拜。旧时灶君庙的“灶君会”非常热闹,开庙时八大堂、八大楼、八大春、八大居等有名的酒楼、饭庄的厨师以及大小饭馆的厨师和平民百姓都到庙里来焚香拜灶君。同时在此交流技艺经验,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收授门徒,举行拜师、谢师、出师的仪式,最后请戏班演大戏。

开庙期间,摊位都设在庙外。届时,庙门外有很多售卖花市特有的各种绢花、装饰品、锅碗瓢等炊事用具的摊位。因为就要过中秋节了,最应时的就是泥兔儿爷,所以庙里庙外摆满了兔儿爷,有人形容其景象“真好像是兔儿爷大会似的,逛庙的小孩子们每人都要抱着一个回去”。其余卖水果的、买祭祀“兔儿爷”供器的,都很风光热闹。这个庙会恰似中秋节的开幕式,吸引众多游人前往观展。

庭前八月梨枣熟

仲秋是瓜果丰收之际,老北京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酌中志》载:“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是知名的水果集散地。早年间北京果子市有南北两处,一处在今鼓楼西大街,元朝、明朝时称斜街,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清末,此街分为两段,东段称鼓楼西大街,因位于鼓楼以西,又称鼓楼西斜街;西段称果子市大街。民国时分鼓楼西大街为四段:鼓楼以西至西魏胡同称鼓楼西大街,西魏胡同至八道湾称甘水桥大街,八道湾至糖房胡同为果子市大街,糖房胡同至德胜门称丁字街。1965年,统称鼓楼西大街。此处果子市称“北市”,以批发中国北方产的水果为主。

另一处果子市在前门外东侧,其地在鲜鱼口街南,北起大蒋家胡同,南接东珠市口大街,清末有专供皇宫选用的果行。民国后与德胜门外果子市并称南、北市。1965年,瓜子市胡同并入,改称果子胡同。过去从天桥顺大街往北,路东一带有不少茶饭馆,规模都不大,进城贩卖果品的商贩是他们的常客,果贩事情未完,便住在相熟的茶饭馆,不必再住旅店。

《旧京风俗志》稿本载:“中秋日为团圆节,此日家人父子共相庆祝,照例必食苹果,谓之团圆果,故苹果之价此时最贵。”苹果是圆形的,取义团团圆圆,正如《帝京景物略》所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除苹果外,“鸭梨、白梨、酸枣、沙果、柿子、石榴、枣、虎拉槟,均自西北两山运来,一届八月,街市即列摊售卖。”内城如东四牌楼,东、西单牌楼,东、西安门外之各热闹衢市,外城如前门大街直达天桥,东自崇文门外花市,西自宣武门外菜市口,均列果摊,连接不断。最大者,临时搭棚支帐,灯烛辉煌,陈列果品,由十一日起,即渐繁闹,至十四五日而最盛,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购买者,都倾筐盈箧而去,亦有来观热闹者,俗称逛果摊。

卯君家世本蟾宫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之所以能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也始自春秋以来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精美帛画中,就画着飞升的嫦娥、口衔灵芝的蟾蜍和蹦跳的玉兔。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中,也出现有玉兔捣药的形象,可见其传播之广。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因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传说月宫中有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

北京过中秋节,最让孩子们喜欢的,莫过于买兔儿爷。兔儿爷是用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明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特产,也是唯一能让孩子们拿在手里玩的神仙。清人魏之秀曾作《兔儿爷诗》赞之曰:“卯君家世本蟾宫,幻列衣冠气象雄。却笑团圆好时节,素娥翻自怨秋风。”还有一种俗称“吧嗒嘴”、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于是有人以《西江月》作谜面:“本是土包模样,忽然揖画张狂。见人不动把脸扬,杂碎未尝装上。竟等从旁拉纤,结巴满口荒唐。儿童戏弄他假忙,梆子腔儿常唱。”这些诗词,为节日平添了不少乐趣。(王越)

责任编辑:章颖慧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农历八月在秋天收获季节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秋季和八月的正中,故称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果子节、团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老北京过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馈送水果、玩兔儿爷等风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双兔图》,明故宫博物院藏

《桂花月兔图》扇页,清李世倬绘 故宫博物院藏

泥制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花市庙会迎中秋

中秋节虽然在八月十五,但老北京过中秋,从八月初就开始了。最热闹的地方,则非花市莫属。

花市在崇文门外大街北段路东,全长约2000多米,宽约10米左右,后分东花市和西花市,老北京统称为“花儿市街”。花市在明代称神木厂。明永乐四年营建北京时,命工部尚书从川蜀取材,得大木数株,“天子以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把这几株大木也当神一样在北京供奉。永乐二十年(1422),在崇文门外建起神木厂,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崇北坊中已记有“神木厂大街”地名。清朝建立后,将明朝遗留下来的几株“神木”,从崇文门外迁至广渠门外二里许,另立新厂。在《清乾隆北京全图》上,神木厂大街已改名“花儿市大街”。后以羊市口为界,东边为东花市大街,西边称西花市大街。1965年后将周边胡同扩入。2002年由幸福大街北口向北直到崇文门东大街修建了南北大道,与东、西花市大街相接,增加了北花市大街和南花市大街。

“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绒花和绢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绢花者,都是门前设店销售,后院设作坊制造。东花市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直至虎背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国强)、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一行业。清朝著名手工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围绕“花市”的兴盛,绸布店、绒线铺、杂货铺、饽饽铺、干果店、钟表店、瓷器店、首饰楼、珠宝店、古玩店及中药店等,也在这一带应运而生。花市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作坊和店铺,如玉器作、珐琅作、象牙雕刻作、花丝镶嵌作、雕漆作、料器作、挑补刺绣作等。于是,每年临近中秋节时,就在花市这块老北京最大、最集中的手工业区,开启了节日的序曲。

民以食为天,炒菜做饭谁也离不开灶台,所以过去各家都要在灶间供奉灶王爷,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东花市大街路北原有一座北京最大的灶君庙,掌管全市各地的大小灶君,故又称都灶君庙。灶君在民间俗称灶王、灶王爷。花市灶君庙有三层大殿,每殿有房三间,中殿有前后门可穿堂而过。正殿供着灶君和灶君的妻子,老百姓尊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君头戴礼冠,身穿朝服,黑髯。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

灶君庙门外,有康熙己巳年(1689)间崇文门外上头巷童子圣会的同仁诚献的雄雌铁狮子一对,高约二尺,相顾而视。老北京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比喻朋友关系密切。厨行把灶王爷视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传说灶君八月初三日圣诞,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灶君庙有庙市。故八月初三这天也称“厨师节”,要在这里举行“灶君会”。“灶君会”盛行于明清之时,是老北京惟一盛行的行业节日。当天,各家也会按老人过生日的习俗,在灶王爷像前供三碗寿面并焚香礼拜。旧时灶君庙的“灶君会”非常热闹,开庙时八大堂、八大楼、八大春、八大居等有名的酒楼、饭庄的厨师以及大小饭馆的厨师和平民百姓都到庙里来焚香拜灶君。同时在此交流技艺经验,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收授门徒,举行拜师、谢师、出师的仪式,最后请戏班演大戏。

开庙期间,摊位都设在庙外。届时,庙门外有很多售卖花市特有的各种绢花、装饰品、锅碗瓢等炊事用具的摊位。因为就要过中秋节了,最应时的就是泥兔儿爷,所以庙里庙外摆满了兔儿爷,有人形容其景象“真好像是兔儿爷大会似的,逛庙的小孩子们每人都要抱着一个回去”。其余卖水果的、买祭祀“兔儿爷”供器的,都很风光热闹。这个庙会恰似中秋节的开幕式,吸引众多游人前往观展。

庭前八月梨枣熟

仲秋是瓜果丰收之际,老北京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酌中志》载:“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是知名的水果集散地。早年间北京果子市有南北两处,一处在今鼓楼西大街,元朝、明朝时称斜街,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清末,此街分为两段,东段称鼓楼西大街,因位于鼓楼以西,又称鼓楼西斜街;西段称果子市大街。民国时分鼓楼西大街为四段:鼓楼以西至西魏胡同称鼓楼西大街,西魏胡同至八道湾称甘水桥大街,八道湾至糖房胡同为果子市大街,糖房胡同至德胜门称丁字街。1965年,统称鼓楼西大街。此处果子市称“北市”,以批发中国北方产的水果为主。

另一处果子市在前门外东侧,其地在鲜鱼口街南,北起大蒋家胡同,南接东珠市口大街,清末有专供皇宫选用的果行。民国后与德胜门外果子市并称南、北市。1965年,瓜子市胡同并入,改称果子胡同。过去从天桥顺大街往北,路东一带有不少茶饭馆,规模都不大,进城贩卖果品的商贩是他们的常客,果贩事情未完,便住在相熟的茶饭馆,不必再住旅店。

《旧京风俗志》稿本载:“中秋日为团圆节,此日家人父子共相庆祝,照例必食苹果,谓之团圆果,故苹果之价此时最贵。”苹果是圆形的,取义团团圆圆,正如《帝京景物略》所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除苹果外,“鸭梨、白梨、酸枣、沙果、柿子、石榴、枣、虎拉槟,均自西北两山运来,一届八月,街市即列摊售卖。”内城如东四牌楼,东、西单牌楼,东、西安门外之各热闹衢市,外城如前门大街直达天桥,东自崇文门外花市,西自宣武门外菜市口,均列果摊,连接不断。最大者,临时搭棚支帐,灯烛辉煌,陈列果品,由十一日起,即渐繁闹,至十四五日而最盛,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购买者,都倾筐盈箧而去,亦有来观热闹者,俗称逛果摊。

卯君家世本蟾宫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之所以能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月中有玉兔的传说,也始自春秋以来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精美帛画中,就画着飞升的嫦娥、口衔灵芝的蟾蜍和蹦跳的玉兔。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中,也出现有玉兔捣药的形象,可见其传播之广。

“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因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传说月宫中有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

北京过中秋节,最让孩子们喜欢的,莫过于买兔儿爷。兔儿爷是用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明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写道:“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特产,也是唯一能让孩子们拿在手里玩的神仙。清人魏之秀曾作《兔儿爷诗》赞之曰:“卯君家世本蟾宫,幻列衣冠气象雄。却笑团圆好时节,素娥翻自怨秋风。”还有一种俗称“吧嗒嘴”、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于是有人以《西江月》作谜面:“本是土包模样,忽然揖画张狂。见人不动把脸扬,杂碎未尝装上。竟等从旁拉纤,结巴满口荒唐。儿童戏弄他假忙,梆子腔儿常唱。”这些诗词,为节日平添了不少乐趣。(王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