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二十大·二十问】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

2022-09-09 15:09 人民论坛网  

 作者: 杨翠红

“二十大·二十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作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杨翠红

面对复杂诡谲的外部经贸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期稳定经济循环流转,助力产业关联畅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双重背景下,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我国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都势必迎来全新的发展趋势,呈现新的演变特征。

产业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我们要锚定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针对不同的趋势采取各类政策工具精准应对,综合调控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在迎合国内产业升级需求的同时,防范化解“产业空心化”风险。

第一,为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区域化”趋势,建议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链在亚洲价值链构建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抓手,促进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开放与合作。适当引导部分低附加值产业或生产环节的对外转移,并借此加强中国与亚洲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关联。

第二,为助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提速化”趋势,建议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重视价值链、创新链的“双循环”体系构建,围绕重点行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网络。对于技术水平落后且存在“卡脖子”风险的行业,该配套网络可以提升科研攻关速度与产业应用效果;对于存在竞争优势或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行业,该配套网络可以以点带面地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第三,为加速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智能化”转型趋势,建议统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厘清各行业存在的技术短板,建立专门攻克短板的创新团队,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东部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份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方面的合作,从基建、产业、金融等方面综合考虑创新“新基建”投融资模式。

第四,为实现产业转移中的“绿色化”目标,建议同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带动“绿色金融”投资。在“减排”和“固碳”领域同时推动科技攻关,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相机引导相关技术的落地和市场化,推动相应技术“护城河”和比较优势的形成。

第五,为呼应产业转移中的“服务化”趋势,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机制,深化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构建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服务业市场,以服务贸易开放倒逼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逐步释放制度红利,为数字贸易条件下我国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鼓励东部发达省份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向专业化、高端化,在保障国家安全、市场公平的前提下,加快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和开放进程。

责任编辑:邢俊清

 作者: 杨翠红

“二十大·二十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作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杨翠红

面对复杂诡谲的外部经贸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期稳定经济循环流转,助力产业关联畅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双重背景下,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我国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都势必迎来全新的发展趋势,呈现新的演变特征。

产业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我们要锚定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针对不同的趋势采取各类政策工具精准应对,综合调控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在迎合国内产业升级需求的同时,防范化解“产业空心化”风险。

第一,为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区域化”趋势,建议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链在亚洲价值链构建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抓手,促进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开放与合作。适当引导部分低附加值产业或生产环节的对外转移,并借此加强中国与亚洲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关联。

第二,为助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提速化”趋势,建议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重视价值链、创新链的“双循环”体系构建,围绕重点行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网络。对于技术水平落后且存在“卡脖子”风险的行业,该配套网络可以提升科研攻关速度与产业应用效果;对于存在竞争优势或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行业,该配套网络可以以点带面地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第三,为加速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智能化”转型趋势,建议统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厘清各行业存在的技术短板,建立专门攻克短板的创新团队,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东部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份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方面的合作,从基建、产业、金融等方面综合考虑创新“新基建”投融资模式。

第四,为实现产业转移中的“绿色化”目标,建议同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带动“绿色金融”投资。在“减排”和“固碳”领域同时推动科技攻关,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相机引导相关技术的落地和市场化,推动相应技术“护城河”和比较优势的形成。

第五,为呼应产业转移中的“服务化”趋势,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机制,深化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构建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服务业市场,以服务贸易开放倒逼改革,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逐步释放制度红利,为数字贸易条件下我国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鼓励东部发达省份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向专业化、高端化,在保障国家安全、市场公平的前提下,加快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和开放进程。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