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领航中国·内蒙古篇】​沃野绘新景 牧场起欢歌——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风劲潮涌

2022-09-13 10:43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记者孟和朝鲁摄

核心提示

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提质增效,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

沃野绘新景,牧场起欢歌。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必将底气更足、实力更强、质量更高,在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天高气爽,丰收的味道正在沃野间酝酿。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玉米舒展着翠绿的枝叶,长势正旺。玉米叶下,株株豆苗整齐排列,两种作物间隔种植,一高一低“相得益彰”。

巴仁哲里木镇禾日木嘎查种粮大户佟瑞金穿行在绿色的田垄中,查看农作物的长势。他家今年承包了1000亩地,一半自己种,另一半托管给了当地企业。

“今年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目前看长势非常好,玉米几乎都是双棒,大豆长得也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佟瑞金说。

惠农补贴不断加大、良种良技高效应用、经营体制不断革新……各种利好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许多像佟瑞金一样的农户靠种地富裕起来,也使内蒙古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十年来,内蒙古粮食生产“连丰”。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768亿斤,跃居全国第六。

十年来,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连稳”。2012年肉类总产量245.74万吨;2021年猪牛羊禽四肉产量达270.3万吨。

十年来,农牧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7956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37元,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内蒙古在观大势、定方向、利长远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再谱新篇。

却顾所来径,不难找到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

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2021年全区粮播面积10327万亩,较2012年增加1141万亩,增幅12%。千方百计稳定粮播面积,挖掘潜力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成为粮食丰收的基础。

内蒙古坚持藏粮于地,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589万亩,较2012年增加4154万亩,增加粮食产能约83亿斤,增产贡献率约38%。不断提升的产能解开了内蒙古粮食丰收的又一个“密码”。

良种加良技的组合使内蒙古粮食产量又向前迈了一大步。2021年较2012年通过种子更新换代粮食产量增加约35亿斤,贡献率为16%。十年来,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机械精量播种、绿色防控等增产技术和主要粮食作物上玉米浅埋滴灌密植、大豆大垄高台、马铃薯高垄滴灌等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全区粮食增产约34亿斤,贡献率达到15%。

“蒙字号”品牌越来越响亮。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14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42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发展的脚步,在实践中变得愈发坚实。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3500余亩的葡萄种植园与马鞍山景区相叠加,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2%。全村山葡萄种植户达到240多户,种植山葡萄亩均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去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0元。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镇以种养业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每个嘎查村都有了新活力。如今,蒙西镇已建成种养专业合作社32家,带动310户农牧户入股,全镇各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平均超过5万元。

内蒙古第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构建大基地、大科技、大融合、大带动、大加工“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格局,聚力打造绿色发展引领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驭风踏浪,行稳致远。内蒙古瞄准稳与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风劲潮涌。(记者  韩雪茹)

责任编辑:张彬

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记者孟和朝鲁摄

核心提示

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提质增效,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

沃野绘新景,牧场起欢歌。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必将底气更足、实力更强、质量更高,在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天高气爽,丰收的味道正在沃野间酝酿。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玉米舒展着翠绿的枝叶,长势正旺。玉米叶下,株株豆苗整齐排列,两种作物间隔种植,一高一低“相得益彰”。

巴仁哲里木镇禾日木嘎查种粮大户佟瑞金穿行在绿色的田垄中,查看农作物的长势。他家今年承包了1000亩地,一半自己种,另一半托管给了当地企业。

“今年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目前看长势非常好,玉米几乎都是双棒,大豆长得也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佟瑞金说。

惠农补贴不断加大、良种良技高效应用、经营体制不断革新……各种利好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许多像佟瑞金一样的农户靠种地富裕起来,也使内蒙古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十年来,内蒙古粮食生产“连丰”。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768亿斤,跃居全国第六。

十年来,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连稳”。2012年肉类总产量245.74万吨;2021年猪牛羊禽四肉产量达270.3万吨。

十年来,农牧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7956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37元,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内蒙古在观大势、定方向、利长远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再谱新篇。

却顾所来径,不难找到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

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2021年全区粮播面积10327万亩,较2012年增加1141万亩,增幅12%。千方百计稳定粮播面积,挖掘潜力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成为粮食丰收的基础。

内蒙古坚持藏粮于地,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589万亩,较2012年增加4154万亩,增加粮食产能约83亿斤,增产贡献率约38%。不断提升的产能解开了内蒙古粮食丰收的又一个“密码”。

良种加良技的组合使内蒙古粮食产量又向前迈了一大步。2021年较2012年通过种子更新换代粮食产量增加约35亿斤,贡献率为16%。十年来,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机械精量播种、绿色防控等增产技术和主要粮食作物上玉米浅埋滴灌密植、大豆大垄高台、马铃薯高垄滴灌等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全区粮食增产约34亿斤,贡献率达到15%。

“蒙字号”品牌越来越响亮。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14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42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发展的脚步,在实践中变得愈发坚实。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3500余亩的葡萄种植园与马鞍山景区相叠加,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2%。全村山葡萄种植户达到240多户,种植山葡萄亩均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去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0元。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镇以种养业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每个嘎查村都有了新活力。如今,蒙西镇已建成种养专业合作社32家,带动310户农牧户入股,全镇各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平均超过5万元。

内蒙古第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构建大基地、大科技、大融合、大带动、大加工“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格局,聚力打造绿色发展引领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驭风踏浪,行稳致远。内蒙古瞄准稳与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风劲潮涌。(记者  韩雪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