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帆起北疆 奋斗者的故事】回乡养牛的政协委员

2022-09-13 16:45 正北方网  

杨晓军在牧场

9月,呼和陶勒盖嘎查已是初秋景象,绵延的草原泛了黄。夕阳中,几十头蒙贝利亚牛在牧场上吃草,这些个大毛短的红花牛,在当地可是稀罕品种,是杨晓军最先养殖的。

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军”的杨晓军,如今是当地最大的良种牛养殖户,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9月6日,记者来到杨晓军家,尖顶大平层的新房在牧区特别显眼。

杨晓军家新盖的大房子

入户的门口,杨晓军特意挂了旧房子和现在的对比照片。从4年前返乡搞养殖至今,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生产方式,这个汉族牧民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一部进化史。

杨晓军出生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的牧民家庭,年轻时的他一心想着走出家乡,打拼一方天地。2004年,杨晓军离开家乡去创业跑运输,把生意越做越大,10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成了正镶白旗小有名气的成功商人。

2018年,杨晓军的人生面临一次重要抉择。原来,他的母亲要到盟里陪孙子读书,这样一来,牧区老家的30多头牛就没人照看了。故土情怀,让杨晓军索性将公司外租了出去,自己返乡搞养殖,建设了盛泰家庭牧场。

头脑敏锐的杨晓军很快发现,饲养进口的良种牛,收益比当地“土牛”要高很多,于是他将母亲的30多头本地土牛卖掉,从国外引进30头蒙贝利亚、30头海福特优良母牛,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他还加大投入,持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养殖技术。经过4年的发展壮大,杨晓军的牧场占地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有标准化棚圈2500平方米,储草棚400平方米,并设了母牛产房、犊牛圈、青贮窖、饲草料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养殖进口良种肉牛100头,成为正镶白旗示范性生态家庭牧场。

走进杨晓军的家庭牧场,宽敞的棚圈内,现代化机械一应俱全。代替传统牧草的青贮,散发着淡淡的发酵香气。杨晓军说,用公司的收益投资养殖业,虽然投入大收益慢,但养殖业是个持久发展的行业,是个值得做的事业。

2022年,杨晓军的家庭牧场接犊率达到100%,日产牛奶500公斤,实现年收入100万元。此外,杨晓军通过种牛生产、奶制品和牛肉干加工等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小循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

专业化生产道路,让杨晓军的收益翻倍,也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当地牧民,让他们看到了科学化、机械化养殖带来的收入和便利,从而改变传统养殖理念。最先被杨晓军影响的,是蒙古族牧民青格勒图。

杨晓军和青格勒图在一起

青格勒图家和杨晓军家相距不远,是多年的老邻居,两家人一直如亲人般相处。青格勒图是个勤劳的小伙子,却一直没能靠养殖和打工致富。在杨晓军之后,他也购买了20多头进口良种牛,第二年收入就增加了5万多元。今年,他还打算改造棚圈、建青贮窖,将养殖规模和设施进一步扩大完善。

在青格勒图家养殖业转型升级中,杨晓军给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青格勒图说,以前让他投入大量资金改良畜种、改造棚圈,他心里没底,也不敢冒险。看着杨大哥的经营方式,他才下定了决心。跟着大军哥搞养殖,心里踏实。像青格勒图这样的当地牧民还有不少。今年以来,到杨晓军的牧场参观咨询的当地牧民络绎不绝。

今年,杨晓军当选为旗里的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事,针对当地畜牧业的短板,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他的《关于加强对农牧民用电线路扩容提升的建议》的提案,提出部分农牧区存在电压不够、三相电没有到户,使牧民的饲草料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农牧区电网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他的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实实在在地让农牧民受惠。

杨晓军养牛成气候,也得益于这片草原。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草原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6.3%,是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的农牧业旗县,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口超过万人,占全旗从业总人数的54%。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正镶白旗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到实现脱贫摘帽,再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相对恶劣、发展方式粗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正镶白旗的畜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推进现代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鼓励牧民学习现代化畜牧业经营理念和牲畜饲养管理模式,加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成了振兴当地畜牧业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正镶白旗实施了减羊增牛“优经扩饲”战略,牧业年度牛饲养量达13.4万头;肉牛核心群达19群;肉牛存栏达到15万头;良改比重达98.1%,现代化畜牧业稳步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稳就业,在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中,正镶白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采访结束时,杨晓军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牧场和奶食品加工厂,他告诉记者,当初返乡养牛,就是难以割舍自己成长的这方热土,他愿意当个“领路人”,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在杨晓军家的院子里,有明亮气派的砖瓦房,也有一个装修精美的蒙古包,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就他的家庭一样,汉族的他爱上了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达古拉,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各民族群众一直以来都是互学互鉴、团结融洽,共同书写着美好生活。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章颖慧

杨晓军在牧场

9月,呼和陶勒盖嘎查已是初秋景象,绵延的草原泛了黄。夕阳中,几十头蒙贝利亚牛在牧场上吃草,这些个大毛短的红花牛,在当地可是稀罕品种,是杨晓军最先养殖的。

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军”的杨晓军,如今是当地最大的良种牛养殖户,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9月6日,记者来到杨晓军家,尖顶大平层的新房在牧区特别显眼。

杨晓军家新盖的大房子

入户的门口,杨晓军特意挂了旧房子和现在的对比照片。从4年前返乡搞养殖至今,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生产方式,这个汉族牧民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一部进化史。

杨晓军出生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的牧民家庭,年轻时的他一心想着走出家乡,打拼一方天地。2004年,杨晓军离开家乡去创业跑运输,把生意越做越大,10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成了正镶白旗小有名气的成功商人。

2018年,杨晓军的人生面临一次重要抉择。原来,他的母亲要到盟里陪孙子读书,这样一来,牧区老家的30多头牛就没人照看了。故土情怀,让杨晓军索性将公司外租了出去,自己返乡搞养殖,建设了盛泰家庭牧场。

头脑敏锐的杨晓军很快发现,饲养进口的良种牛,收益比当地“土牛”要高很多,于是他将母亲的30多头本地土牛卖掉,从国外引进30头蒙贝利亚、30头海福特优良母牛,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他还加大投入,持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养殖技术。经过4年的发展壮大,杨晓军的牧场占地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有标准化棚圈2500平方米,储草棚400平方米,并设了母牛产房、犊牛圈、青贮窖、饲草料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养殖进口良种肉牛100头,成为正镶白旗示范性生态家庭牧场。

走进杨晓军的家庭牧场,宽敞的棚圈内,现代化机械一应俱全。代替传统牧草的青贮,散发着淡淡的发酵香气。杨晓军说,用公司的收益投资养殖业,虽然投入大收益慢,但养殖业是个持久发展的行业,是个值得做的事业。

2022年,杨晓军的家庭牧场接犊率达到100%,日产牛奶500公斤,实现年收入100万元。此外,杨晓军通过种牛生产、奶制品和牛肉干加工等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小循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

专业化生产道路,让杨晓军的收益翻倍,也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当地牧民,让他们看到了科学化、机械化养殖带来的收入和便利,从而改变传统养殖理念。最先被杨晓军影响的,是蒙古族牧民青格勒图。

杨晓军和青格勒图在一起

青格勒图家和杨晓军家相距不远,是多年的老邻居,两家人一直如亲人般相处。青格勒图是个勤劳的小伙子,却一直没能靠养殖和打工致富。在杨晓军之后,他也购买了20多头进口良种牛,第二年收入就增加了5万多元。今年,他还打算改造棚圈、建青贮窖,将养殖规模和设施进一步扩大完善。

在青格勒图家养殖业转型升级中,杨晓军给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青格勒图说,以前让他投入大量资金改良畜种、改造棚圈,他心里没底,也不敢冒险。看着杨大哥的经营方式,他才下定了决心。跟着大军哥搞养殖,心里踏实。像青格勒图这样的当地牧民还有不少。今年以来,到杨晓军的牧场参观咨询的当地牧民络绎不绝。

今年,杨晓军当选为旗里的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事,针对当地畜牧业的短板,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他的《关于加强对农牧民用电线路扩容提升的建议》的提案,提出部分农牧区存在电压不够、三相电没有到户,使牧民的饲草料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农牧区电网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他的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实实在在地让农牧民受惠。

杨晓军养牛成气候,也得益于这片草原。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草原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6.3%,是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的农牧业旗县,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口超过万人,占全旗从业总人数的54%。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正镶白旗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到实现脱贫摘帽,再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相对恶劣、发展方式粗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正镶白旗的畜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推进现代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鼓励牧民学习现代化畜牧业经营理念和牲畜饲养管理模式,加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成了振兴当地畜牧业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正镶白旗实施了减羊增牛“优经扩饲”战略,牧业年度牛饲养量达13.4万头;肉牛核心群达19群;肉牛存栏达到15万头;良改比重达98.1%,现代化畜牧业稳步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稳就业,在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中,正镶白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采访结束时,杨晓军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牧场和奶食品加工厂,他告诉记者,当初返乡养牛,就是难以割舍自己成长的这方热土,他愿意当个“领路人”,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在杨晓军家的院子里,有明亮气派的砖瓦房,也有一个装修精美的蒙古包,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就他的家庭一样,汉族的他爱上了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达古拉,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各民族群众一直以来都是互学互鉴、团结融洽,共同书写着美好生活。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