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帆起北疆 喜迎二十大】刘玉宝:研发路上的“激情岁月”

2022-09-13 16:49 正北方网  

刘玉宝展示研发成果

人生是一个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如烟花,但至少能照亮前行的路。对于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宝来说,2009年至今,算得上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9月3日,星期六,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里,机器声轰鸣,在试验现场,身穿藏蓝色工作服的刘玉宝认真地查看试验数据。“试验过程中,如果发现试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期有偏差,就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刘玉宝说,只有盯紧每一个试验结果、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研发取得好的效果,才能够最终破茧成蝶。

刘玉宝今年39岁,赤峰人,2009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农村人,不怕吃苦,能为稀土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格外自豪。” 刘玉宝说。

记得那是2010年春节刚过,刘玉宝和同事来到巴彦淖尔市黑柳子村的企业开展铌精矿选择性还原半工业化试验,本来这个试验需要4个人倒班,但是当时研究院人员少,只能由他和另一位同事两个人硬扛。“那段时间想起来非常难忘,磨练了意志,收获了坚韧、执着、果敢。”刘玉宝回忆道,困的时候,他们就穿着大棉袄和工人一起在操作室的地上睡。这段经历让他时至今日印象深刻。

做试验的时候,正常下班时间在晚上9点以后,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做熔盐电解制备稀土合金工业规模试验的时候,条件有限,实验过程都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试验后,身上的工作服像水洗了一样……

面对科研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刘玉宝选择了迎难而上。因为他坚信稀土产业大有可为,在这片沃土上可以干一番事业!

作为稀土钢先驱,早在20世纪60年代,包头稀土研究院就开展了稀土在钢中应用相关研究工作。随着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国家对先进材料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以包钢(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科研单位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钢研究热潮。

在此背景下,刘玉宝找到了将心中理想变为现实的途径。他开始研究稀土在钢中高效加入技术,同时在高品质稀土金属、稀土中间合金制备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蓄力前行。他的团队根据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点,综合考虑加入过程的各个因素,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开发了适合稀土钢工业生产用的新产品及其制备技术。2017年12月,在那个破晓的黎明,看着红红的钢板跃出地平线,同伴们胜利的欢呼声依然回响在刘玉宝的耳畔。

作为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负责人,刘玉宝积极投身到中试生产现场,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

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勇往直前,近5年,先后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涉及稀土熔盐电解、稀土合金制备、高纯稀土金属制备、有价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所结合对标工作,积极面向前沿、面向市场、面向现场、面向产业化开展科研工作。”刘玉宝解读说,现在团队联合国内高校联合研发的稀土低温电解技术,一是减少了碳的排放,二是减少了能耗,这就是面向前沿的典型例子;面向市场,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靶向研究,为市场研制品质高、成本低的稀土金属、稀土合金产品;面向现场,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例如熔盐电解现场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面向产业化,就是把产品和技术进行规模化应用,做成“活技术、活产品”。近3年来,与研究所合作的企业有近30家,它们分布在沈阳、北京、上海、河北、宁夏等地,通过合作为这些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对标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对标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标行业的实际需求。刘玉宝坚信,从民用产品到军事装备,从船舶到航空航天,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一代代稀土人将引领着中国稀土产业不断前行,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与努力,助推中国稀土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刘晓君

责任编辑:章颖慧

刘玉宝展示研发成果

人生是一个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如烟花,但至少能照亮前行的路。对于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宝来说,2009年至今,算得上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9月3日,星期六,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里,机器声轰鸣,在试验现场,身穿藏蓝色工作服的刘玉宝认真地查看试验数据。“试验过程中,如果发现试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期有偏差,就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刘玉宝说,只有盯紧每一个试验结果、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研发取得好的效果,才能够最终破茧成蝶。

刘玉宝今年39岁,赤峰人,2009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农村人,不怕吃苦,能为稀土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格外自豪。” 刘玉宝说。

记得那是2010年春节刚过,刘玉宝和同事来到巴彦淖尔市黑柳子村的企业开展铌精矿选择性还原半工业化试验,本来这个试验需要4个人倒班,但是当时研究院人员少,只能由他和另一位同事两个人硬扛。“那段时间想起来非常难忘,磨练了意志,收获了坚韧、执着、果敢。”刘玉宝回忆道,困的时候,他们就穿着大棉袄和工人一起在操作室的地上睡。这段经历让他时至今日印象深刻。

做试验的时候,正常下班时间在晚上9点以后,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做熔盐电解制备稀土合金工业规模试验的时候,条件有限,实验过程都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试验后,身上的工作服像水洗了一样……

面对科研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刘玉宝选择了迎难而上。因为他坚信稀土产业大有可为,在这片沃土上可以干一番事业!

作为稀土钢先驱,早在20世纪60年代,包头稀土研究院就开展了稀土在钢中应用相关研究工作。随着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国家对先进材料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以包钢(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科研单位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钢研究热潮。

在此背景下,刘玉宝找到了将心中理想变为现实的途径。他开始研究稀土在钢中高效加入技术,同时在高品质稀土金属、稀土中间合金制备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蓄力前行。他的团队根据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点,综合考虑加入过程的各个因素,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开发了适合稀土钢工业生产用的新产品及其制备技术。2017年12月,在那个破晓的黎明,看着红红的钢板跃出地平线,同伴们胜利的欢呼声依然回响在刘玉宝的耳畔。

作为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负责人,刘玉宝积极投身到中试生产现场,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

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勇往直前,近5年,先后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涉及稀土熔盐电解、稀土合金制备、高纯稀土金属制备、有价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所结合对标工作,积极面向前沿、面向市场、面向现场、面向产业化开展科研工作。”刘玉宝解读说,现在团队联合国内高校联合研发的稀土低温电解技术,一是减少了碳的排放,二是减少了能耗,这就是面向前沿的典型例子;面向市场,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靶向研究,为市场研制品质高、成本低的稀土金属、稀土合金产品;面向现场,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例如熔盐电解现场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面向产业化,就是把产品和技术进行规模化应用,做成“活技术、活产品”。近3年来,与研究所合作的企业有近30家,它们分布在沈阳、北京、上海、河北、宁夏等地,通过合作为这些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对标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对标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标行业的实际需求。刘玉宝坚信,从民用产品到军事装备,从船舶到航空航天,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一代代稀土人将引领着中国稀土产业不断前行,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与努力,助推中国稀土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刘晓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