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内蒙古五原:璀璨明珠耀古今

2022-09-15 23:43 人民日报客户端内蒙古频道   陈沸宇

在内蒙古众多旗县中,巴彦淖尔市的五原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禀赋珍贵优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无论古今,都吸引着关注的目光。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背依阴山、南濒黄河的五原,走进其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探寻那曾经的烟云和传奇,追寻那美好的希冀与未来……

古郡五原 摄影:刘九维

历史:跌宕起伏 精彩纷呈

五原素为西北边陲战略要塞,是历代王朝和兵家必争之地。北出今日五原县城约30公里,便是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也就是说,历史上游牧民族只要占据五原,便很容易进入一马平川的鄂尔多斯高原,再走向更远。五原的历史是与边疆、戍边、垦殖、战乱、兵燹、匪患、中原王朝与草原各少数民族等紧密相连的。长达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仿佛就是这些词语不同的排列组合。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或与此地有关。

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但据相关资料记载,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商汤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游牧区。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天汉四年(前97年),正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十万人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韩说将步骑三万人出五原与单于战。传说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时曾途径此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的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以南,移居黄河流域,他们相互征伐。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据。唐贞观四年(630年)命将李靖、徐勋分道北伐,逐突厥于瀚海之北。清康熙三十一年,在巴彦布拉格(惠德成)设置军事性交通驿站(第三站台)。同治七年至九年,清军平息宁夏马化龙起事,五原全境“栅寨相望,烽析不绝,成为大军孔道”。

1926年6月24日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在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平等帮助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冯自任总司令。随后冯率部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于中原。1939年,傅作义在五原县建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指挥绥远抗战,先后取得五原大捷、反攻包头的胜利。

五原抗日烈士纪念碑 摄影:李志轩

现五原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五原。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战争成败,五原时置时废,时兴时衰,疆域忽张忽缩,迭经变更。翻开五原县志,有6副历史沿革图,战国云中郡、秦九原郡、西汉朔方郡、北魏沃野镇、隋五原郡、唐丰州三受降城。史载,秦因赵制,汉属朔方郡,后汉末为南匈奴领地。隋初,地属丰州,大业三年改隶属五原郡。唐属丰州,贞观中改隶九原郡。宋、辽、金时期皆为西夏领地。 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明末河套内外悉数为蒙古之游牧地。

雪后古郡 摄影:苑培业

五原县辖区域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五原厅后还曾几经变更,中华民国元年(1912)厅改县时,实行区、乡、村建制,五原县辖6个区8个乡、259村,东起包头、固阳,西至磴口,南至黄河,北至阴山,统领后套全境。东西长500余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250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6月,抗日战争期间,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将五原西部划出宴江县。1950年4月,五原县人民政府成立,区域几经变更,目前县域面积2544平方公里。

市民活动中心 摄影:刘九维

文化:流光溢彩 惊艳时光

五原县城不大,却到处都是主题各异、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广场,显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驻足不前、回味无穷。

雪后诗词园 摄影:苑培业

历史上,留下咏吟五原的诗词竟多达105首。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等。县文联主席王子春介绍,这些诗词从南北朝至清末前后跨越10余个朝代,除反映边疆风情、烽火战争的边塞诗外,还有闺情诗、送别诗等,创作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刘克庄、李攀龙、王世贞等。县城西部的诗词文化园里,不少诗词被雕刻在一块块高低错落的石碑上,形制有石阕、石台、石书、卷轴、竹简、铜雕、几何图形、自然石组合等,内容有诗词、楹联、篆刻、散文、歌曲、岩画、人物画等。衬之以花草树木及湖泊,蓝天白云下,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 摄影:董锦孟

位于五原县八里桥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的入口处的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的5月正式开馆,共有展品6000多件,分为南北两区。 博物馆内巧妙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雕塑、沙盘、多媒体等表现手段,将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交通运输、村镇民居、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勾画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河套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在该博物馆,记者了解到有两个奇人对当地农业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个奇人是被誉为“河套王”的王同春(1852~1925),河北邢台县人,一只眼,其坎坷辉煌的一生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出身贫穷,没有受过教育,认不了几个字,但他识得水脉,有开渠的天才,比受过严格训练的工程师还厉害,堪称清末民初水利专家。民国初的农商总长张謇兼任导淮督办时,曾聘其为水利顾问。据悉,在他开挖水渠灌域的全盛时期,垦有荒地27000余顷,耕种熟田地8600余顷。他是开发后套的历史功臣,创造了水利史上的神话,甚至被称为继大禹、李冰之后中国水利第三人。那时,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被编入民国期间的小学课本,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中央电视台曾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就是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

另一个奇人是叫张立范(1901-1973)的农业科学家,对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被国内农科界誉为“中国米秋林学说的先行者”,堪称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奠基人。他系内蒙古准格尔旗人,从江苏省南通高级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入法国蒙伯里农学院攻读农业,1928年学成归来,先后在河北大学农学院,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执教。1933年,张立范接受山西省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邀聘,于同年秋来五原,担任“绥西屯垦办事处”辖属的“五原农事试验场”技正、场长,率先进行农牧林良种推广、农具改良、土壤地力等综合性实验研究,取得丰硕成就,开启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征程。张还是“绥远九·一九起义”通电39个签字人之一。建国后,他仍长期在河套大地进行多项农业科研,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科学远见的建设性和可行性见解,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摄影:张和平

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董锦孟讲到,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耕文化博物馆、绿色长廊、二十四节气广场、农耕水街区、民俗互动体验区为亮点,呈现了五原乃至河套地区自西汉以来2400年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河套农耕历史沿革,将生动丰富的河套民风民俗融于各主题园区。这里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来这里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对其所蕴含的知识性与观赏性赞不绝口。

在县城的北端、前进路与义和渠交汇处是五原誓师广场,广场主体由古城墙、誓师台和誓师塑像等组成。1926年9月16日,爱国进步将领冯玉祥在苏联学习考察了三个多月之后,回到了绥远(现属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17日,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冯玉祥宣布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发表了共产党员刘伯坚起草的宣言,表示要“遵奉孙中山先生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接受国民党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宣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并宣布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国民军全体将士集体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革命。在广场正中央的高台上,3名军人雕塑巍然屹立,高举军旗的旗手居于中间,立于左侧的是冯玉祥将军,右侧宣读誓师通电的是刘伯坚同志。

五原誓师广场 摄影:张和平

五原是北疆抗日前线的最西端。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位于五原县城北,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抗战烈士纪念、红色旅游、人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纪念园区。纪念园由追忆大道、城门区、抗战纪念馆区、烈士陵园区、历史风貌区组成。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傅作义组织指挥了包括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在内的绥西抗战,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其中,五原战役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住了日军主力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抗日战区的其它战役,史称“五原大捷”。这次战役中,参战679名将士为国捐躯。傅作义将军为缅怀英烈,当年在此修建抗日烈士墓一座。1942年,由绥远省政府拨专款对烈士公墓进行了修缮,并增建了灵堂、纪念碑各一座,傅作义亲笔提写了碑文。2005年五原县在原址上进行恢复修葺。纪念墙的背面是在五原战役中为国捐躯的679位烈士名录,与名录对应的是长眠于此的英雄们的墓冢。陵园内草木青青,庄严肃穆,仿佛是在述说着后人们的无限缅怀与崇高敬意……

发展:桑田阡陌 泽被后世

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土地膏腴,水草丰盛,在古代已是垦殖之区。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明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个地方是晋、陕、冀、鲁、豫、甘、宁等地贫苦人民“走西口”的主要目的地或终极地。农垦农耕一直是当地经济的主旋律。

林荫小径 摄影:李志轩

如今,走在五原的大地上,到处都是绿色,那绿很浓很密,犹如绿色的海洋。田野里是茂密的庄稼,道路两旁是婆娑的杨柳,防护林纵横交错,水中的芦苇随风摇曳。县城乡镇处处透绿。走进农户,家家庭院绿,绿色染万家。绿色是五原的特色与底色,更是不尽的宝藏。五原县县长王勇如是说:五原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最大的资源就是黄河水润泽的230万亩水浇地。这是无比珍贵的“绿色宝藏”。

依托这一“绿色宝藏”,目前五原县的传统农业正在向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快速转变。昔日主要种植玉米、葵花,现在形成了葵花、肉羊、果蔬三大主导产业引领,肉鸡、肉牛、奶羊、肉驴、蛋鹅、玉米、牧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色农产品达16个,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累计结成农业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五原县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的基础。近年来,五原县耕地完成新一轮配套改造,灌排体系实现全级畅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45.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在此基础上,五原县一边全力稳定粮食产量,一边积极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发展订单产业,鼓励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五原县逐步建立起订单化、合同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胜丰镇周边,布满了种植“灯笼红”香瓜的大棚、温室,种植户张美珍说:“现在大棚种植平均每亩收入8千到1.2万元,最高可达2万元,温室种植平均每亩收入3到4万元,最高可达7万元。”在记者走访的其它辣椒、蘑菇、黄西红柿等专业种植村,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种植户比比皆是。

葵花朵朵向阳开 摄影:李志轩

穿行于五原的田野,到处都是金色的葵花,灿烂的阳光下闪露出耀眼的光芒。五原葵花种植条件优越,年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总量的16%左右。“目前,全县农民来自葵花籽的收入人均近5000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2015年,有关企业投资2.5亿元建成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全国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成功申报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五原县还建设了三大农资交易市场,打通了葵花籽直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大平台。借助途径巴彦淖尔的中欧班列,五原葵花籽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已累计外销1150余吨。五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

出五原县城向南2公里,便是五原县的工业园区。园区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入驻企业达162户,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初级农产品在这里加工后,平均增值50%以上。去年,整个园区的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年增长率约5%。”五原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玉忠说。

五原县一处荷塘 摄影:张和平

五原水多,五原绿浓。五原是“十里荷塘、三秋桂子”的北国江南,有无尽的诗意,是天边的远方。春日,斜风细雨,杨柳依依,翩翩起舞的春燕啄起新泥。夏日,蛙鸣阵阵,蝉声悠扬,风过田野沙沙响。凉风起,牧草黄,秋虫浅吟低唱,哀鸣的鸿雁即将告别北方的故乡。深深的夜里,点点星光下,历史的长河中还会隐约传来胡骑声啾啾的回响,而阴山下的敕勒川依旧是那么空灵悠长……

古风悠悠,绿波滚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五原县委宣传部长韦嘉说,五原热烈欢迎来自海内外的朋友。因为这里有诗意、远方和梦想!

五原夜色 摄影:徐志宏

责任编辑:姚亚兵

在内蒙古众多旗县中,巴彦淖尔市的五原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禀赋珍贵优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无论古今,都吸引着关注的目光。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背依阴山、南濒黄河的五原,走进其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探寻那曾经的烟云和传奇,追寻那美好的希冀与未来……

古郡五原 摄影:刘九维

历史:跌宕起伏 精彩纷呈

五原素为西北边陲战略要塞,是历代王朝和兵家必争之地。北出今日五原县城约30公里,便是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也就是说,历史上游牧民族只要占据五原,便很容易进入一马平川的鄂尔多斯高原,再走向更远。五原的历史是与边疆、戍边、垦殖、战乱、兵燹、匪患、中原王朝与草原各少数民族等紧密相连的。长达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仿佛就是这些词语不同的排列组合。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或与此地有关。

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但据相关资料记载,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商汤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游牧区。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天汉四年(前97年),正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十万人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韩说将步骑三万人出五原与单于战。传说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时曾途径此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的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以南,移居黄河流域,他们相互征伐。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据。唐贞观四年(630年)命将李靖、徐勋分道北伐,逐突厥于瀚海之北。清康熙三十一年,在巴彦布拉格(惠德成)设置军事性交通驿站(第三站台)。同治七年至九年,清军平息宁夏马化龙起事,五原全境“栅寨相望,烽析不绝,成为大军孔道”。

1926年6月24日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在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平等帮助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冯自任总司令。随后冯率部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于中原。1939年,傅作义在五原县建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指挥绥远抗战,先后取得五原大捷、反攻包头的胜利。

五原抗日烈士纪念碑 摄影:李志轩

现五原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五原。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战争成败,五原时置时废,时兴时衰,疆域忽张忽缩,迭经变更。翻开五原县志,有6副历史沿革图,战国云中郡、秦九原郡、西汉朔方郡、北魏沃野镇、隋五原郡、唐丰州三受降城。史载,秦因赵制,汉属朔方郡,后汉末为南匈奴领地。隋初,地属丰州,大业三年改隶属五原郡。唐属丰州,贞观中改隶九原郡。宋、辽、金时期皆为西夏领地。 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明末河套内外悉数为蒙古之游牧地。

雪后古郡 摄影:苑培业

五原县辖区域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五原厅后还曾几经变更,中华民国元年(1912)厅改县时,实行区、乡、村建制,五原县辖6个区8个乡、259村,东起包头、固阳,西至磴口,南至黄河,北至阴山,统领后套全境。东西长500余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250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6月,抗日战争期间,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将五原西部划出宴江县。1950年4月,五原县人民政府成立,区域几经变更,目前县域面积2544平方公里。

市民活动中心 摄影:刘九维

文化:流光溢彩 惊艳时光

五原县城不大,却到处都是主题各异、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广场,显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驻足不前、回味无穷。

雪后诗词园 摄影:苑培业

历史上,留下咏吟五原的诗词竟多达105首。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等。县文联主席王子春介绍,这些诗词从南北朝至清末前后跨越10余个朝代,除反映边疆风情、烽火战争的边塞诗外,还有闺情诗、送别诗等,创作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刘克庄、李攀龙、王世贞等。县城西部的诗词文化园里,不少诗词被雕刻在一块块高低错落的石碑上,形制有石阕、石台、石书、卷轴、竹简、铜雕、几何图形、自然石组合等,内容有诗词、楹联、篆刻、散文、歌曲、岩画、人物画等。衬之以花草树木及湖泊,蓝天白云下,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 摄影:董锦孟

位于五原县八里桥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的入口处的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的5月正式开馆,共有展品6000多件,分为南北两区。 博物馆内巧妙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雕塑、沙盘、多媒体等表现手段,将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交通运输、村镇民居、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勾画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河套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在该博物馆,记者了解到有两个奇人对当地农业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个奇人是被誉为“河套王”的王同春(1852~1925),河北邢台县人,一只眼,其坎坷辉煌的一生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出身贫穷,没有受过教育,认不了几个字,但他识得水脉,有开渠的天才,比受过严格训练的工程师还厉害,堪称清末民初水利专家。民国初的农商总长张謇兼任导淮督办时,曾聘其为水利顾问。据悉,在他开挖水渠灌域的全盛时期,垦有荒地27000余顷,耕种熟田地8600余顷。他是开发后套的历史功臣,创造了水利史上的神话,甚至被称为继大禹、李冰之后中国水利第三人。那时,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被编入民国期间的小学课本,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中央电视台曾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就是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

另一个奇人是叫张立范(1901-1973)的农业科学家,对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被国内农科界誉为“中国米秋林学说的先行者”,堪称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奠基人。他系内蒙古准格尔旗人,从江苏省南通高级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入法国蒙伯里农学院攻读农业,1928年学成归来,先后在河北大学农学院,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执教。1933年,张立范接受山西省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邀聘,于同年秋来五原,担任“绥西屯垦办事处”辖属的“五原农事试验场”技正、场长,率先进行农牧林良种推广、农具改良、土壤地力等综合性实验研究,取得丰硕成就,开启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征程。张还是“绥远九·一九起义”通电39个签字人之一。建国后,他仍长期在河套大地进行多项农业科研,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科学远见的建设性和可行性见解,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摄影:张和平

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董锦孟讲到,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耕文化博物馆、绿色长廊、二十四节气广场、农耕水街区、民俗互动体验区为亮点,呈现了五原乃至河套地区自西汉以来2400年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河套农耕历史沿革,将生动丰富的河套民风民俗融于各主题园区。这里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来这里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对其所蕴含的知识性与观赏性赞不绝口。

在县城的北端、前进路与义和渠交汇处是五原誓师广场,广场主体由古城墙、誓师台和誓师塑像等组成。1926年9月16日,爱国进步将领冯玉祥在苏联学习考察了三个多月之后,回到了绥远(现属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17日,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冯玉祥宣布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发表了共产党员刘伯坚起草的宣言,表示要“遵奉孙中山先生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接受国民党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宣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并宣布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国民军全体将士集体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革命。在广场正中央的高台上,3名军人雕塑巍然屹立,高举军旗的旗手居于中间,立于左侧的是冯玉祥将军,右侧宣读誓师通电的是刘伯坚同志。

五原誓师广场 摄影:张和平

五原是北疆抗日前线的最西端。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位于五原县城北,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抗战烈士纪念、红色旅游、人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纪念园区。纪念园由追忆大道、城门区、抗战纪念馆区、烈士陵园区、历史风貌区组成。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傅作义组织指挥了包括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在内的绥西抗战,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其中,五原战役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住了日军主力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抗日战区的其它战役,史称“五原大捷”。这次战役中,参战679名将士为国捐躯。傅作义将军为缅怀英烈,当年在此修建抗日烈士墓一座。1942年,由绥远省政府拨专款对烈士公墓进行了修缮,并增建了灵堂、纪念碑各一座,傅作义亲笔提写了碑文。2005年五原县在原址上进行恢复修葺。纪念墙的背面是在五原战役中为国捐躯的679位烈士名录,与名录对应的是长眠于此的英雄们的墓冢。陵园内草木青青,庄严肃穆,仿佛是在述说着后人们的无限缅怀与崇高敬意……

发展:桑田阡陌 泽被后世

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土地膏腴,水草丰盛,在古代已是垦殖之区。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明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个地方是晋、陕、冀、鲁、豫、甘、宁等地贫苦人民“走西口”的主要目的地或终极地。农垦农耕一直是当地经济的主旋律。

林荫小径 摄影:李志轩

如今,走在五原的大地上,到处都是绿色,那绿很浓很密,犹如绿色的海洋。田野里是茂密的庄稼,道路两旁是婆娑的杨柳,防护林纵横交错,水中的芦苇随风摇曳。县城乡镇处处透绿。走进农户,家家庭院绿,绿色染万家。绿色是五原的特色与底色,更是不尽的宝藏。五原县县长王勇如是说:五原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最大的资源就是黄河水润泽的230万亩水浇地。这是无比珍贵的“绿色宝藏”。

依托这一“绿色宝藏”,目前五原县的传统农业正在向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快速转变。昔日主要种植玉米、葵花,现在形成了葵花、肉羊、果蔬三大主导产业引领,肉鸡、肉牛、奶羊、肉驴、蛋鹅、玉米、牧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色农产品达16个,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累计结成农业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五原县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的基础。近年来,五原县耕地完成新一轮配套改造,灌排体系实现全级畅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45.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在此基础上,五原县一边全力稳定粮食产量,一边积极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发展订单产业,鼓励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五原县逐步建立起订单化、合同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胜丰镇周边,布满了种植“灯笼红”香瓜的大棚、温室,种植户张美珍说:“现在大棚种植平均每亩收入8千到1.2万元,最高可达2万元,温室种植平均每亩收入3到4万元,最高可达7万元。”在记者走访的其它辣椒、蘑菇、黄西红柿等专业种植村,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种植户比比皆是。

葵花朵朵向阳开 摄影:李志轩

穿行于五原的田野,到处都是金色的葵花,灿烂的阳光下闪露出耀眼的光芒。五原葵花种植条件优越,年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总量的16%左右。“目前,全县农民来自葵花籽的收入人均近5000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2015年,有关企业投资2.5亿元建成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全国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成功申报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五原县还建设了三大农资交易市场,打通了葵花籽直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大平台。借助途径巴彦淖尔的中欧班列,五原葵花籽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已累计外销1150余吨。五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

出五原县城向南2公里,便是五原县的工业园区。园区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入驻企业达162户,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初级农产品在这里加工后,平均增值50%以上。去年,整个园区的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年增长率约5%。”五原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玉忠说。

五原县一处荷塘 摄影:张和平

五原水多,五原绿浓。五原是“十里荷塘、三秋桂子”的北国江南,有无尽的诗意,是天边的远方。春日,斜风细雨,杨柳依依,翩翩起舞的春燕啄起新泥。夏日,蛙鸣阵阵,蝉声悠扬,风过田野沙沙响。凉风起,牧草黄,秋虫浅吟低唱,哀鸣的鸿雁即将告别北方的故乡。深深的夜里,点点星光下,历史的长河中还会隐约传来胡骑声啾啾的回响,而阴山下的敕勒川依旧是那么空灵悠长……

古风悠悠,绿波滚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五原县委宣传部长韦嘉说,五原热烈欢迎来自海内外的朋友。因为这里有诗意、远方和梦想!

五原夜色 摄影:徐志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