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十年磨一剑 北疆焕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2022-09-20 09:14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十年磨一剑,北疆焕新颜。

1.22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营造林的面积,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名副其实。

2.86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种草的面积,天堂草原壮丽辽阔,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日益牢固。

1200万亩,是十年间内蒙古年均防沙治沙面积,绿进沙退,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以顶层设计固绿水青山之本

秋日的通辽市阿日昆都楞草原壮美辽阔,一捆捆打好的牧草散落其上,不知名的溪流潺潺湲湲。

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原生态退化,多条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2013年,扎鲁特旗下决心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对阿日昆都楞地区11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嘎查全部搬迁转移,并实行全年禁牧禁垦。如今,这片封禁保护区已是一碧万顷,干涸的河流又重新流淌起来,一度不见了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大青山,是阴山山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然而,由于战争和无序开发等原因,曾经“草木茂盛”的大青山,部分山地成为秃山,成群的矿坑和危岩体触目惊心,一度成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扬尘器”。

2012年起,内蒙古对大青山南坡实施抢救性保护,将遗留的195家采石采矿企业、276家工矿企业全部清理退出,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0年过去,大青山南坡已重回“画屏森列”的风采。

成长的阵痛让人深刻警醒,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命在肩。从超载放牧到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从无序掠夺到矿山关停整改,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内蒙古清醒而又坚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挺在前头。”

毫不犹豫的决心,毫不含糊的取舍。内蒙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实施能耗双控,严格产业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出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以顶层设计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好考核指挥棒;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明确责任人。

理念指引、制度保障、重拳整治,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以奋斗之姿赴绿水青山之约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樟子松林海。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如今,一代代奋进者为黄沙披上绿装、让沙海“生”金,内蒙古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逐绿前行的脚步不止。十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厚植绿色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一手抓护绿、扩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实施公路、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一手抓防污、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清洁取暖改造,严禁秸秆焚烧;全面改善河湖水质,“一湖两海”保护与治理深入推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

以点绿成“金”之笔绘绿富同兴画卷

被困在一条不到18公里长的山沟里,一出门就上山,全村600多口人,只有1000来亩山坡地。直到2010年,雷营子村还是赤峰市喀喇沁旗的深度贫困村,出村只能通过驴车和拖拉机。

山沟挡住了出路,却也升腾起无限的希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好山好水,成了发展旅游业最好的资源。

2012年,出村的路修成,村集体带头开了2家农家乐,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了钱。如今,全村民宿、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9家,168人在家门口就业。随着村里旅游设施不断健全,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村全年接待游客超17万人,2022年预计能达到24.5万人次。

雷营子村,这个曾经困在山沟里的深度贫困村,依托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内蒙古,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中找到了“共生”之法、“多赢”之路。

登上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高高的云影台,利用矿坑内部的高度差打造的天池和跌水瀑布景观尽收眼底。矿坑裸露的岩石与满目青翠融合,提醒人们它在成为旅游景区前的形态。

2017年,乌兰浩特对这个曾经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让昔日“城市伤疤”变成旅游景区。如今,它已成为乌兰浩特市旅游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全域振兴的示范。

青山绿水增“颜值”,更增“价值”。绿富同兴的鲜活画卷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

兴安盟文化旅游形象推广语“与山盟 与水盟 与兴安盟”火出圈,山水成为独具竞争力的资源;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把“空气”变成钱,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逐梦绿富美的路上,内蒙古永不止步;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内蒙古勇毅前行。(记者  霍晓庆)

责任编辑:张彬

十年磨一剑,北疆焕新颜。

1.22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营造林的面积,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名副其实。

2.86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种草的面积,天堂草原壮丽辽阔,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日益牢固。

1200万亩,是十年间内蒙古年均防沙治沙面积,绿进沙退,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以顶层设计固绿水青山之本

秋日的通辽市阿日昆都楞草原壮美辽阔,一捆捆打好的牧草散落其上,不知名的溪流潺潺湲湲。

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原生态退化,多条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2013年,扎鲁特旗下决心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对阿日昆都楞地区11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嘎查全部搬迁转移,并实行全年禁牧禁垦。如今,这片封禁保护区已是一碧万顷,干涸的河流又重新流淌起来,一度不见了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大青山,是阴山山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然而,由于战争和无序开发等原因,曾经“草木茂盛”的大青山,部分山地成为秃山,成群的矿坑和危岩体触目惊心,一度成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扬尘器”。

2012年起,内蒙古对大青山南坡实施抢救性保护,将遗留的195家采石采矿企业、276家工矿企业全部清理退出,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0年过去,大青山南坡已重回“画屏森列”的风采。

成长的阵痛让人深刻警醒,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命在肩。从超载放牧到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从无序掠夺到矿山关停整改,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内蒙古清醒而又坚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挺在前头。”

毫不犹豫的决心,毫不含糊的取舍。内蒙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实施能耗双控,严格产业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出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以顶层设计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好考核指挥棒;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明确责任人。

理念指引、制度保障、重拳整治,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以奋斗之姿赴绿水青山之约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樟子松林海。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如今,一代代奋进者为黄沙披上绿装、让沙海“生”金,内蒙古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逐绿前行的脚步不止。十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厚植绿色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一手抓护绿、扩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实施公路、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一手抓防污、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清洁取暖改造,严禁秸秆焚烧;全面改善河湖水质,“一湖两海”保护与治理深入推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

以点绿成“金”之笔绘绿富同兴画卷

被困在一条不到18公里长的山沟里,一出门就上山,全村600多口人,只有1000来亩山坡地。直到2010年,雷营子村还是赤峰市喀喇沁旗的深度贫困村,出村只能通过驴车和拖拉机。

山沟挡住了出路,却也升腾起无限的希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好山好水,成了发展旅游业最好的资源。

2012年,出村的路修成,村集体带头开了2家农家乐,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了钱。如今,全村民宿、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9家,168人在家门口就业。随着村里旅游设施不断健全,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村全年接待游客超17万人,2022年预计能达到24.5万人次。

雷营子村,这个曾经困在山沟里的深度贫困村,依托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内蒙古,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中找到了“共生”之法、“多赢”之路。

登上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高高的云影台,利用矿坑内部的高度差打造的天池和跌水瀑布景观尽收眼底。矿坑裸露的岩石与满目青翠融合,提醒人们它在成为旅游景区前的形态。

2017年,乌兰浩特对这个曾经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让昔日“城市伤疤”变成旅游景区。如今,它已成为乌兰浩特市旅游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全域振兴的示范。

青山绿水增“颜值”,更增“价值”。绿富同兴的鲜活画卷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

兴安盟文化旅游形象推广语“与山盟 与水盟 与兴安盟”火出圈,山水成为独具竞争力的资源;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把“空气”变成钱,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逐梦绿富美的路上,内蒙古永不止步;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内蒙古勇毅前行。(记者  霍晓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