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城两边是故乡④ | 阴山上的“历史笔记”

2022-09-20 15:59 巴彦淖尔日报  

写在前面的话: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长城遗址中,内蒙古是我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其中,巴彦淖尔又是内蒙古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地市。巴彦淖尔境内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1007公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

2000多年来,长城沿线的烽火狼烟与交流交融交替进行,流传下来“孟姜女哭长城”等许多传说、“茶马互市”等很多贸易和生活习俗,特别是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要求,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了“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通过探秘、走访、挖掘、整理,打造出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系列融媒作品。今天,我们推出第四篇——

阴山上的“历史笔记”

巍巍挺拔的阴山山脉,蜿蜒盘绕的长城,散落在群山峻岭中先民们遗留下的文化瑰宝点缀其间,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近绵延千里的岩石“画廊”,探秘石头上的史诗,爱上这丰富多彩的传奇岩画。

“你从远古走来,追寻你神秘的风采”

你知道吗?数千年来,巍峨的阴山山脉如同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巴彦淖尔腹地,成为北方草原与河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许多民族、部落和文化交替出现。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修筑的四条长城及障塞、边堡和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了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凿磨在阴山悬崖峭壁山石上的这些时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印记,则是祖先留下来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文献中所记述的“临河县”是汉代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下的一个辖县,如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县)名就是沿用了汉代旧制而保留至今的,郦道元在考察黄河时曾来过阴山脚下,在黄河北岸一个名叫“石迹阜”的地方看到了“鹿马之迹”,这是世界上对岩画最早的记录。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  齐鸿雁/摄

“巴彦淖尔的长城怎么分布?长城所在的阴山上面又有哪些岩画?”“‘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 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采访组从临河出发,满怀期待,3个多小时后,来到巴彦淖尔最东端的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境内乌拉山南麓的战国赵长城(阿贵高勒段),一下车,好奇的记者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赵长城脚下风景  齐鸿雁/摄

“我们眼前这条长长的土脊就是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修建的赵长城,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人工夯筑而成,是中国长城史上建造年代最早的长城之一,也是我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长城。”乌拉特前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菅强指着一段用网围栏保护起来的土脊说。

文物专家胡延春向记者介绍阴山岩画分布情况  齐鸿雁/摄

马鬃山岩画  齐鸿雁/摄

炙热的阳光洒向阴山山脉,沿着弯曲的山路北上,来到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秦汉长城广申隆段脚下,远眺北侧的马鬃山北坡,褐色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大角鹿、盘羊等数十幅动物岩画躺在光洁的石坡上。途中,记者了解到,在阴山支脉乌拉山南麓也发现有少量的岩画,在乌拉山北麓的海流斯太一带则分布着更多的岩画,数量可达3000余幅,主要有狩猎、放牧、舞蹈以及各种姿态的北山羊、牛、鹿、马、虎等动物画面图案,多为青铜时代创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以狩猎和畜牧经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岩画呈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宗教意识形态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忽热古城  齐鸿雁/摄

穿越阴山,进入水草丰美的乌拉特中旗草原深处,高大雄伟的新忽热古城进入眼帘。据说这处古代建筑是北方草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军事防御功能最强的一座古城。站在古城边,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朱明哲告诉记者,古城始建于秦汉时期,一直延用至西夏。在古城北面的山丘上发现有零星的岩画和西夏文字,初步判断属于西夏党项人创作。

乌不浪口西段秦汉长城  齐鸿雁/摄

从古城出发,采访组由东向西来到乌不浪口西段的秦汉长城,高达2米的墙体由人工垒砌而成,青色的石头一层层紧密地“拥抱”在一起,站在长城边,记者们顺着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研究员胡延春所指,看到长城南侧屹立在群山高地的一座座烽火台,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长城伸向远方。而在长城北侧的呼仁敖包沟的小山上,大角鹿、大角羊、虎、豹以及狩猎、放牧、生殖崇拜等数百幅精彩画面,已静静地躺在陡峭的山石上几千年。

呼仁敖包沟岩画  齐鸿雁/摄

一路颠簸,远远地就看到了蜿蜒盘旋在大山上的秦汉长城罕乌拉段。眼前宏伟壮观的长城,就是2000多年前为抵御外侵而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不得不让记者赞叹,而在长城南北两侧的山石上还有数千幅精美的岩画与之相伴。

罕乌拉秦汉长城  齐鸿雁/摄

在文博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老文物工作者胡延春,每每介绍起这些古遗迹时都充满了感情和自信,无论是长城、岩画、古城、古墓,还是历史地理、故事传说,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在我们河套大地,阴山南北的两原地带埋藏着众多的各类文化遗产。目光所及的阴山山脉蕴藏着两大宝藏,一是雄浑壮观的战国秦汉长城,二是古代先民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阴山岩画。它们是河套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岩画究竟有哪些特点、古人又是怎样创作的、他们的作画初衷又是什么?胡延春给大家进行细细解读。在阴山岩画中,乌拉特中旗境内的几公海勒斯太岩画保护区,是我市岩画数量最多的区域,与磴口县境内的格尔敖包沟岩画保护区并誉为“千里画廊”之首。

几公海勒斯太岩画保护区,高高岩壁上一头昂首挺立的野牛安详温和地站着,前后左右有岩羊、山羊相伴。另一处山石上,一群长腿的野山羊向前飞奔逃窜,像是有猎兽在后面追赶。在这条沟里,还有《集体野合图》《围猎图》《放牧图》等丰富多彩的画面。置身其间,记者们仿若穿越了时空步入了遥远的古代,与相继而来的猎牧人共同描绘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有人无不被祖先创造的古老文明和智慧象征所震撼和折服,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鬼谷岩画  齐鸿雁/摄

一路向北在大山间穿行,不知不觉,胡延春把故事讲到了草原戈壁深处的靠近中蒙边境线的汉外长城北线。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西约15公里边境线南侧不远处的山地——毛都忽热。山地中部有一条曲径通幽的谷道,沟谷两侧的崖壁上布满各类神奇岩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岩画,当地人称其为“鬼谷”,因此这里被叫做“鬼谷”岩画保护区。它是目前已发现的阴山岩画中地理位置最偏北的一处岩画点。

鬼谷岩画  齐鸿雁/摄

据胡延春讲,这处岩画是他的一个朋友首先发现的,看了朋友拍的照片后,胡延春与朋友一同赶赴现场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岩画以动物图案为主,另外还有人面像、狩猎图、拜日图以及符号类图案。这里的高角鹿、野牛也极具特色,它们构图精妙,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极具研究价值。

阴山处在草原与中原的南北分界线上,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经生活在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更迭、迁徙往来,经济文化碰撞、交融、交流频繁的地区,这些刻在崖壁上的艺术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北方诸游牧民族的历史变迁、经济形态和社会风貌。

朝鲁库伦古城  齐鸿雁/摄

迤逦西行,从巴彦淖尔市境内戈壁草原上汉代长城最西端的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大漠深处,汉外长城南线朝鲁库伦古城转向东南,采访组沿获青公路穿越阴山南麓继续探访。沿途,一座座风塔像风帆一样迎风挺立,白色的风车叶片随风旋转,在阳光的照射下,那腰肢显得格外柔美。

巴日沟群虎图  段忆河/摄

离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不远的巴日沟顶端,在一块黄赫色的巨石上,一幅远近闻名的“群虎图”岩画映入眼帘。整幅画由五只老虎组成,周围还有一些小动物,左边小老虎粗腿圆腰憨态可掬,直立着向远处眺望,右边一只大虎嘴上还挂着一只小动物,中间一只老虎扭回头观察,上面站一个双腿分开的人,尾部连着一位骑者,肚子下面还有一只耸立的动物,头的下方还有一只小动物,前脚踏在了另一只虎臀部,最右边是一对头部相对的并交互在一起的老虎。画面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记者拍摄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专家向记者介绍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记者了解到,99%的阴山岩画是凿刻在石壁上的,而乌拉特后旗炭窑口岩画区内的一幅组合图案,则是目前巴彦淖尔境内已发现的岩画中唯独采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岩画。巍峨的青山前,一条东西横亘的红砂岩低山的石壁上,羊、牛、居舍和成排的羊头等大型祭祀的画面跃入眼前。遗憾的是,由于岩体比较疏松,千百年来风蚀严重,现在一些画面已经无法辨识。

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远处的高耸红色山峰间,十分高大,形似双阙,一座险要的军事要塞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达巴图古城就在这里,有考古学家认证此地为高阙塞遗址。这里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

高阙塞遗址  齐鸿雁/摄

采访中,附近居住的农牧民说,过去偶见长城砌石上有精美的岩画,这就与专家所说的长城在修建时多是就地取材相吻合。站在长城脚下,不妨设想一下:也许这是在修建长城时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将刻有灵动图案的石头作为墙砖砌于长城墙体之上,将它们完美结合,让这伟大的建筑赋予了更多丰富内涵。

俯瞰鸡鹿塞  齐鸿雁/摄

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的巴音乌拉嘎查所在地北1公里的哈隆格乃山口西侧台地的鸡鹿塞古城,这里山沟平坦宽畅,是阴山南北通道之一,成为匈奴与汉和平交往的出入关塞。

格尔敖包沟岩画  高晓龙/摄

身处鸡鹿塞,西望远处的格尔敖包沟,仿佛沟里峭石上岩画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黝黑色的山石上,栩栩如生的人面像、活灵活现的动物图案以及计数符号、西夏文字、祭祀等图案,古老的刻痕记录下了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思索。

格尔敖包沟的支沟默勒赫图沟是阴山岩画的一个集中区,这里除了各类动物、人面像、狩猎、放牧图外,在这条沟里还有一些“大明星”,它们被世界所熟知。一块大石壁上,两张凿痕很深的人面像上,一对大眼睛注视着前方。其中一个人面像上仿佛戴着一顶皇冠,另一个“招风耳”的耳轮十分抢眼,专家们说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双神图”,它是磴口县乃至阴山岩刻中当之无愧的“大明星”,中国岩画学会、河套文化的Logo原型就是它。

默勒赫图沟岩画  齐鸿雁/摄

另一处峭壁上,一张人类面孔的脸周围放射着太阳光芒,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太阳神”岩画,远古先民作画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太阳人格化,充满了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这个区域的岩画从早期的旧石器晚期到清代,延续性极强,也是巴彦淖尔阴山地带岩画最集中的区域。

在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山脉最西端的磴口县境内的布都毛道沟城址,两侧的山沟峭石上零星分布着人面像、动物、狩猎等精美图案。

几千年过去了,曾经在阴山南北麓生活的部落消失了,但古代艺术家们雕刻的岩画却静静地保留了下来。他们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在广袤的河套平原和阴山地带,历史的画卷逐渐展露出多姿多彩的景象,见证了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你向未来奔去,在世界绽放精彩”

寻找记录岩画的过程充满艰辛、孤独和危险。

“我们普查岩画时,大部分时间在野外度过,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儿。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对发现的每一幅岩画都要按照文物普查路径和程序标准进行拍摄、拓描、测量、定位、记录、登记,工作艰辛、寂寞枯燥、还充满着危险。缺水断粮是常事,雨水解渴、野果充饥早已成为习惯,即使水中还飘着羊粪和小虫也视而不见;山中的野山杏、小山果、榆钱都成了美味。”回忆起寻找岩画的过往,胡延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和4名考察队友在大山深处直到深夜11点才找到一户牧民落脚点。牧民老两口得知他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让进屋,把存放很久一直舍不得吃的油炸糕还有炒米、奶酪、干羊肉拿出来,还给他们熬了一大锅羊肉粥和奶茶。

专家向记者解读古遗迹  张静/摄

走在崇山峻岭间,寻找岩画异常艰辛,而要守护好岩画则更需要持久的毅力。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份子村增隆昌组义务守护员韩根柱20年如一日,在守护好长城、古遗址的同时,岩画也成了他守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韩根柱(左一)  张向杰/摄

陡峭的马鬃山,年轻人攀爬都很费劲,58岁的韩根柱走起山路健步如飞。1998年的一天,他在山里放羊,看到山脊岩石上有只看起来像羊的神秘图案,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岩石表面,感觉像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下就被这幅图吸引。后来,文物专家勘测时确认是岩画,还在这里发现70余幅,这些石头上刻着牧羊人、狩猎人、北山羊、猎犬、马、驴等精美的图案。知道岩画的珍贵,隔几天他就会爬上山脊看看这些宝贝。在他的心中,义务保护岩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早就变成了实际行动。

在格尔敖包沟深处,空旷寂寥的山谷中,一户蒙古族牧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与大山、溪水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守护着先人遗存的岩画瑰宝,不少考古专家勘查时去他们家歇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设点设卡、远程监控、资金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在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和保护中,作出的巨大努力。

阴山岩画不再沉寂在岁月中,慢慢地被世界认识,离不开中国岩画研究泰斗盖山林老先生,而他注定也与巴彦淖尔阴山有缘。

2010年9月18日北方岩画联合申遗启动仪式在旧河大校园内举行,这是盖山林先生(中)在活动现场签名   齐鸿雁/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盖山林先生在巴彦淖尔境阴山山脉的广阔区域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并记录了约5万余幅画面。盖山林提议把岩画作为单独的一个学科来研究,创立了岩画学,弥补了中国在世界岩画学研究的空白。

进入新世纪,阴山岩画被誉为“河套文化的宝藏”,为巴彦淖尔人带来了极大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存续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数量多、保护完美,阴山岩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并在不断发现、深入研究、积极保护的基础上,走上申遗之路。

2015年9月15日,中蒙俄国际考古专家在巴彦淖尔考察岩画   齐鸿雁/摄

2008年7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阴山岩画年的命名日。巍巍阴山迎来了国际岩画科考团,来自世界各地的岩画学者面对眼前众多而精彩的远古艺术而惊叹不已。阴山岩画千里画廊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为国际岩画界研究学者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阴山岩画提供了方便,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5到2017年,阴山岩画探源与世界岩画研究接轨,中蒙俄22位国际考古专家分别走进中国巴彦淖尔,蒙古国及俄罗斯等地,从学术角度对欧亚草原岩画进行考察。

2018年,时任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的胡延春和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鹏代表中国携带阴山岩画的拓片、复制品、文字图板及数字影像,第一次跨出了国门,远赴意大利罗马、埃及开罗、希腊雅典进行了巡展和学术交流。现场咨询不断,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巡展活动异常火爆。有不少史学界、艺术界人士和学生期待来到中国一睹阴山岩画的风采。

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山脉中,东西横亘340公里,南北绵延60—120公里,阴山岩画分布群有156个,较密集区19处,单体岩画数量多达5万余幅作品。

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巴彦淖尔阴山岩画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阴山岩画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神秘多彩的阴山岩画,已经成为巴彦淖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散落在阴山山脉中的神秘岩画还将不断被发现,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推进,巴彦淖尔人对于阴山岩画的研究和探寻还将继续下去……( 张静)

责任编辑:周婷

写在前面的话: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长城遗址中,内蒙古是我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其中,巴彦淖尔又是内蒙古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地市。巴彦淖尔境内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1007公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

2000多年来,长城沿线的烽火狼烟与交流交融交替进行,流传下来“孟姜女哭长城”等许多传说、“茶马互市”等很多贸易和生活习俗,特别是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要求,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了“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通过探秘、走访、挖掘、整理,打造出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系列融媒作品。今天,我们推出第四篇——

阴山上的“历史笔记”

巍巍挺拔的阴山山脉,蜿蜒盘绕的长城,散落在群山峻岭中先民们遗留下的文化瑰宝点缀其间,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近绵延千里的岩石“画廊”,探秘石头上的史诗,爱上这丰富多彩的传奇岩画。

“你从远古走来,追寻你神秘的风采”

你知道吗?数千年来,巍峨的阴山山脉如同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巴彦淖尔腹地,成为北方草原与河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许多民族、部落和文化交替出现。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修筑的四条长城及障塞、边堡和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了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凿磨在阴山悬崖峭壁山石上的这些时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印记,则是祖先留下来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文献中所记述的“临河县”是汉代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下的一个辖县,如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县)名就是沿用了汉代旧制而保留至今的,郦道元在考察黄河时曾来过阴山脚下,在黄河北岸一个名叫“石迹阜”的地方看到了“鹿马之迹”,这是世界上对岩画最早的记录。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  齐鸿雁/摄

“巴彦淖尔的长城怎么分布?长城所在的阴山上面又有哪些岩画?”“‘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 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采访组从临河出发,满怀期待,3个多小时后,来到巴彦淖尔最东端的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境内乌拉山南麓的战国赵长城(阿贵高勒段),一下车,好奇的记者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赵长城脚下风景  齐鸿雁/摄

“我们眼前这条长长的土脊就是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修建的赵长城,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人工夯筑而成,是中国长城史上建造年代最早的长城之一,也是我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长城。”乌拉特前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菅强指着一段用网围栏保护起来的土脊说。

文物专家胡延春向记者介绍阴山岩画分布情况  齐鸿雁/摄

马鬃山岩画  齐鸿雁/摄

炙热的阳光洒向阴山山脉,沿着弯曲的山路北上,来到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秦汉长城广申隆段脚下,远眺北侧的马鬃山北坡,褐色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大角鹿、盘羊等数十幅动物岩画躺在光洁的石坡上。途中,记者了解到,在阴山支脉乌拉山南麓也发现有少量的岩画,在乌拉山北麓的海流斯太一带则分布着更多的岩画,数量可达3000余幅,主要有狩猎、放牧、舞蹈以及各种姿态的北山羊、牛、鹿、马、虎等动物画面图案,多为青铜时代创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以狩猎和畜牧经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岩画呈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宗教意识形态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忽热古城  齐鸿雁/摄

穿越阴山,进入水草丰美的乌拉特中旗草原深处,高大雄伟的新忽热古城进入眼帘。据说这处古代建筑是北方草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军事防御功能最强的一座古城。站在古城边,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朱明哲告诉记者,古城始建于秦汉时期,一直延用至西夏。在古城北面的山丘上发现有零星的岩画和西夏文字,初步判断属于西夏党项人创作。

乌不浪口西段秦汉长城  齐鸿雁/摄

从古城出发,采访组由东向西来到乌不浪口西段的秦汉长城,高达2米的墙体由人工垒砌而成,青色的石头一层层紧密地“拥抱”在一起,站在长城边,记者们顺着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研究员胡延春所指,看到长城南侧屹立在群山高地的一座座烽火台,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长城伸向远方。而在长城北侧的呼仁敖包沟的小山上,大角鹿、大角羊、虎、豹以及狩猎、放牧、生殖崇拜等数百幅精彩画面,已静静地躺在陡峭的山石上几千年。

呼仁敖包沟岩画  齐鸿雁/摄

一路颠簸,远远地就看到了蜿蜒盘旋在大山上的秦汉长城罕乌拉段。眼前宏伟壮观的长城,就是2000多年前为抵御外侵而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不得不让记者赞叹,而在长城南北两侧的山石上还有数千幅精美的岩画与之相伴。

罕乌拉秦汉长城  齐鸿雁/摄

在文博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老文物工作者胡延春,每每介绍起这些古遗迹时都充满了感情和自信,无论是长城、岩画、古城、古墓,还是历史地理、故事传说,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在我们河套大地,阴山南北的两原地带埋藏着众多的各类文化遗产。目光所及的阴山山脉蕴藏着两大宝藏,一是雄浑壮观的战国秦汉长城,二是古代先民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阴山岩画。它们是河套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岩画究竟有哪些特点、古人又是怎样创作的、他们的作画初衷又是什么?胡延春给大家进行细细解读。在阴山岩画中,乌拉特中旗境内的几公海勒斯太岩画保护区,是我市岩画数量最多的区域,与磴口县境内的格尔敖包沟岩画保护区并誉为“千里画廊”之首。

几公海勒斯太岩画保护区,高高岩壁上一头昂首挺立的野牛安详温和地站着,前后左右有岩羊、山羊相伴。另一处山石上,一群长腿的野山羊向前飞奔逃窜,像是有猎兽在后面追赶。在这条沟里,还有《集体野合图》《围猎图》《放牧图》等丰富多彩的画面。置身其间,记者们仿若穿越了时空步入了遥远的古代,与相继而来的猎牧人共同描绘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有人无不被祖先创造的古老文明和智慧象征所震撼和折服,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鬼谷岩画  齐鸿雁/摄

一路向北在大山间穿行,不知不觉,胡延春把故事讲到了草原戈壁深处的靠近中蒙边境线的汉外长城北线。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西约15公里边境线南侧不远处的山地——毛都忽热。山地中部有一条曲径通幽的谷道,沟谷两侧的崖壁上布满各类神奇岩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岩画,当地人称其为“鬼谷”,因此这里被叫做“鬼谷”岩画保护区。它是目前已发现的阴山岩画中地理位置最偏北的一处岩画点。

鬼谷岩画  齐鸿雁/摄

据胡延春讲,这处岩画是他的一个朋友首先发现的,看了朋友拍的照片后,胡延春与朋友一同赶赴现场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岩画以动物图案为主,另外还有人面像、狩猎图、拜日图以及符号类图案。这里的高角鹿、野牛也极具特色,它们构图精妙,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极具研究价值。

阴山处在草原与中原的南北分界线上,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经生活在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更迭、迁徙往来,经济文化碰撞、交融、交流频繁的地区,这些刻在崖壁上的艺术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北方诸游牧民族的历史变迁、经济形态和社会风貌。

朝鲁库伦古城  齐鸿雁/摄

迤逦西行,从巴彦淖尔市境内戈壁草原上汉代长城最西端的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大漠深处,汉外长城南线朝鲁库伦古城转向东南,采访组沿获青公路穿越阴山南麓继续探访。沿途,一座座风塔像风帆一样迎风挺立,白色的风车叶片随风旋转,在阳光的照射下,那腰肢显得格外柔美。

巴日沟群虎图  段忆河/摄

离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不远的巴日沟顶端,在一块黄赫色的巨石上,一幅远近闻名的“群虎图”岩画映入眼帘。整幅画由五只老虎组成,周围还有一些小动物,左边小老虎粗腿圆腰憨态可掬,直立着向远处眺望,右边一只大虎嘴上还挂着一只小动物,中间一只老虎扭回头观察,上面站一个双腿分开的人,尾部连着一位骑者,肚子下面还有一只耸立的动物,头的下方还有一只小动物,前脚踏在了另一只虎臀部,最右边是一对头部相对的并交互在一起的老虎。画面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记者拍摄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专家向记者介绍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记者了解到,99%的阴山岩画是凿刻在石壁上的,而乌拉特后旗炭窑口岩画区内的一幅组合图案,则是目前巴彦淖尔境内已发现的岩画中唯独采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岩画。巍峨的青山前,一条东西横亘的红砂岩低山的石壁上,羊、牛、居舍和成排的羊头等大型祭祀的画面跃入眼前。遗憾的是,由于岩体比较疏松,千百年来风蚀严重,现在一些画面已经无法辨识。

炭窑口岩画  高晓龙/摄

远处的高耸红色山峰间,十分高大,形似双阙,一座险要的军事要塞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达巴图古城就在这里,有考古学家认证此地为高阙塞遗址。这里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

高阙塞遗址  齐鸿雁/摄

采访中,附近居住的农牧民说,过去偶见长城砌石上有精美的岩画,这就与专家所说的长城在修建时多是就地取材相吻合。站在长城脚下,不妨设想一下:也许这是在修建长城时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将刻有灵动图案的石头作为墙砖砌于长城墙体之上,将它们完美结合,让这伟大的建筑赋予了更多丰富内涵。

俯瞰鸡鹿塞  齐鸿雁/摄

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的巴音乌拉嘎查所在地北1公里的哈隆格乃山口西侧台地的鸡鹿塞古城,这里山沟平坦宽畅,是阴山南北通道之一,成为匈奴与汉和平交往的出入关塞。

格尔敖包沟岩画  高晓龙/摄

身处鸡鹿塞,西望远处的格尔敖包沟,仿佛沟里峭石上岩画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黝黑色的山石上,栩栩如生的人面像、活灵活现的动物图案以及计数符号、西夏文字、祭祀等图案,古老的刻痕记录下了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思索。

格尔敖包沟的支沟默勒赫图沟是阴山岩画的一个集中区,这里除了各类动物、人面像、狩猎、放牧图外,在这条沟里还有一些“大明星”,它们被世界所熟知。一块大石壁上,两张凿痕很深的人面像上,一对大眼睛注视着前方。其中一个人面像上仿佛戴着一顶皇冠,另一个“招风耳”的耳轮十分抢眼,专家们说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双神图”,它是磴口县乃至阴山岩刻中当之无愧的“大明星”,中国岩画学会、河套文化的Logo原型就是它。

默勒赫图沟岩画  齐鸿雁/摄

另一处峭壁上,一张人类面孔的脸周围放射着太阳光芒,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太阳神”岩画,远古先民作画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太阳人格化,充满了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这个区域的岩画从早期的旧石器晚期到清代,延续性极强,也是巴彦淖尔阴山地带岩画最集中的区域。

在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山脉最西端的磴口县境内的布都毛道沟城址,两侧的山沟峭石上零星分布着人面像、动物、狩猎等精美图案。

几千年过去了,曾经在阴山南北麓生活的部落消失了,但古代艺术家们雕刻的岩画却静静地保留了下来。他们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在广袤的河套平原和阴山地带,历史的画卷逐渐展露出多姿多彩的景象,见证了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你向未来奔去,在世界绽放精彩”

寻找记录岩画的过程充满艰辛、孤独和危险。

“我们普查岩画时,大部分时间在野外度过,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儿。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对发现的每一幅岩画都要按照文物普查路径和程序标准进行拍摄、拓描、测量、定位、记录、登记,工作艰辛、寂寞枯燥、还充满着危险。缺水断粮是常事,雨水解渴、野果充饥早已成为习惯,即使水中还飘着羊粪和小虫也视而不见;山中的野山杏、小山果、榆钱都成了美味。”回忆起寻找岩画的过往,胡延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和4名考察队友在大山深处直到深夜11点才找到一户牧民落脚点。牧民老两口得知他们的来意后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让进屋,把存放很久一直舍不得吃的油炸糕还有炒米、奶酪、干羊肉拿出来,还给他们熬了一大锅羊肉粥和奶茶。

专家向记者解读古遗迹  张静/摄

走在崇山峻岭间,寻找岩画异常艰辛,而要守护好岩画则更需要持久的毅力。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份子村增隆昌组义务守护员韩根柱20年如一日,在守护好长城、古遗址的同时,岩画也成了他守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韩根柱(左一)  张向杰/摄

陡峭的马鬃山,年轻人攀爬都很费劲,58岁的韩根柱走起山路健步如飞。1998年的一天,他在山里放羊,看到山脊岩石上有只看起来像羊的神秘图案,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岩石表面,感觉像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下就被这幅图吸引。后来,文物专家勘测时确认是岩画,还在这里发现70余幅,这些石头上刻着牧羊人、狩猎人、北山羊、猎犬、马、驴等精美的图案。知道岩画的珍贵,隔几天他就会爬上山脊看看这些宝贝。在他的心中,义务保护岩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早就变成了实际行动。

在格尔敖包沟深处,空旷寂寥的山谷中,一户蒙古族牧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与大山、溪水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守护着先人遗存的岩画瑰宝,不少考古专家勘查时去他们家歇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设点设卡、远程监控、资金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在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和保护中,作出的巨大努力。

阴山岩画不再沉寂在岁月中,慢慢地被世界认识,离不开中国岩画研究泰斗盖山林老先生,而他注定也与巴彦淖尔阴山有缘。

2010年9月18日北方岩画联合申遗启动仪式在旧河大校园内举行,这是盖山林先生(中)在活动现场签名   齐鸿雁/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盖山林先生在巴彦淖尔境阴山山脉的广阔区域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并记录了约5万余幅画面。盖山林提议把岩画作为单独的一个学科来研究,创立了岩画学,弥补了中国在世界岩画学研究的空白。

进入新世纪,阴山岩画被誉为“河套文化的宝藏”,为巴彦淖尔人带来了极大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存续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数量多、保护完美,阴山岩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并在不断发现、深入研究、积极保护的基础上,走上申遗之路。

2015年9月15日,中蒙俄国际考古专家在巴彦淖尔考察岩画   齐鸿雁/摄

2008年7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阴山岩画年的命名日。巍巍阴山迎来了国际岩画科考团,来自世界各地的岩画学者面对眼前众多而精彩的远古艺术而惊叹不已。阴山岩画千里画廊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为国际岩画界研究学者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阴山岩画提供了方便,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5到2017年,阴山岩画探源与世界岩画研究接轨,中蒙俄22位国际考古专家分别走进中国巴彦淖尔,蒙古国及俄罗斯等地,从学术角度对欧亚草原岩画进行考察。

2018年,时任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的胡延春和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鹏代表中国携带阴山岩画的拓片、复制品、文字图板及数字影像,第一次跨出了国门,远赴意大利罗马、埃及开罗、希腊雅典进行了巡展和学术交流。现场咨询不断,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巡展活动异常火爆。有不少史学界、艺术界人士和学生期待来到中国一睹阴山岩画的风采。

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山脉中,东西横亘340公里,南北绵延60—120公里,阴山岩画分布群有156个,较密集区19处,单体岩画数量多达5万余幅作品。

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巴彦淖尔阴山岩画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阴山岩画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神秘多彩的阴山岩画,已经成为巴彦淖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散落在阴山山脉中的神秘岩画还将不断被发现,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推进,巴彦淖尔人对于阴山岩画的研究和探寻还将继续下去……( 张静)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