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豫鲁协同治黄河

2022-09-25 10:24 记者 夏先清 王金虎 杨子佩

“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去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协议签署以来,两地水污染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

水质保护一刻不能放松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岸边的古都洛阳,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作为黄河的支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穿洛阳城而过。

在千年古刹白马寺南面的枣园村旁,清澈的洛河水蜿蜒流过,枣东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丽。大桥的两侧,是新建的游园。漫步游园,目之所及,近处碧波荡漾,远处飞鸟翔集,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景象。

这里就是洛河白马寺断面。“目前,这里的水质已达到了Ⅲ类标准,这是我们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的结果。”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智涛说。

近年来,洛阳市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水环境风险为底线,因河施策、克难攻坚,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21年,洛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达到100%,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2.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达到100%。

蒋智涛表示,洛阳市还将与郑州等地加强沟通,调整完善水污染动态排查,完善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刘庄国控断面”是黄河水质治理成果的检验地。

“对岸就是(山东省)东平县了,黄河自这里流出省境。”郭锐利说,位于台前县境内的“刘庄国控断面”是豫鲁两省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这里提取的水质均值,代表了黄河河南段的水质”。记者看到,断面处的浮桥横接豫鲁,黄河自下奔腾而去,两岸庄稼青翠油亮。

“从协议上看,这场‘对赌’河南‘赢’了。但是,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两地居民都是获利者、受益者。”郭锐利望着黄河对岸的东平县感慨道:“在后续深化推进水质改善的工作中,我们还计划与濮阳市辖区内五县一区沟通,各县区之间也可以借鉴这场别开生面的豫鲁‘对赌’,签订一个水质‘对赌’协议。对水质的保护,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门峡护航生态廊道

作为黄河入豫的第一站,河南三门峡大坝控制着黄河上中游来水量89%、来沙量98%,做好三门峡境内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对河南全省意义重大。

从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6号观景平台向北俯瞰,5000余亩生态梯田,油葵已种下陆续成苗;铺好沥青的景区道路,顺着山势蜿蜒向下,时隐时现……

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紧邻黄河,站在村边,三门峡大坝尽收眼底。

为全力打造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0年,三门峡市开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选址位于黄河岸边的大安村和穴子仓村。

大安村处于沿黄丘陵地区,可耕种范围相当有限,地里基本是旱作,农民靠天吃饭,收入较低。“因为项目建设,我们村流转了大量土地,每亩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经超过了种植收入。梯田的规模化种植、项目建设及后期的运营,都将为农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张红新说。

张红新介绍,村内新种植了7000余棵经济树和风景树,绿化约1万余平方米,建设了农耕文化园、乡遇大安、苏联专家旧居等特色游园5处,打造了13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随处可见的微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黄河三门峡段有多长,生态廊道就有多长。”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190公里,共分3期建设。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建成沿黄108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

除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三门峡还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三门峡水库水质稳中向好。2020年,水质为Ⅲ类,累计达标率为83.3%;2021年,水质为Ⅱ类,累计达标率为90.9%;今年1月至6月,三门峡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

“黄河的水质在变好,空气也在变好,周末来廊道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从小生活在黄河边的75岁纪正群如今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北营湿地的巡护员。谈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纪正群有着切身感受。

纪正群说,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10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飞来,在三门峡黄河段栖息越冬。“从之前的三四千只,逐步增长到1万多只。”

一河清水出中原

事实上,不止濮阳和三门峡。近年来,通过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去年,河南省黄河流域3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达30个,黄河干流出省境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河南省内黄河右岸71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一条绿色、安全、人文、幸福的生态屏障成为新的“绿色名片”。

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脆弱。河南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充分考虑不同河段生态基底的差异,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在黄河中游,河南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在黄河下游,河南下大气力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畴,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在受水区,河南加快构建平原生态绿网,近3年来共完成造林503.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

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齐鲁。对于处于黄河最下游的山东来说,尽管兑付了上游大额的生态补偿金,但上游治理为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山东坚持算政治账、生态账、长远账,主动与河南省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热线联系,经过数轮磋商,换位思考、相向而行,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提起2021年4月的那场鲁豫“对赌”,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说。

“鲁豫两省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今年7月5日,我们公布了协议落实情况: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袁培全说。

“2021年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兑付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走实走深,全流域协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说,2021年,山东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了13.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一位,历史性全面消除了V类水体,153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V类标准;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回升至71.2%;所有断面均值类别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在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实现了V类水体动态清零。

葛为砚说,在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的同时,为促进省内流域环境的联动保护和协同治理,调动流域上下游协同治污积极性,山东拓展运用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在省内县际间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9月,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各县(市、区)共兑现2021年第四季度补偿资金3.24亿元。

据了解,河南、山东两省将继续深化完善补偿体系,确保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正向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梁波

“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去年4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协议签署以来,两地水污染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同舟共济”,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

水质保护一刻不能放松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岸边的古都洛阳,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作为黄河的支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穿洛阳城而过。

在千年古刹白马寺南面的枣园村旁,清澈的洛河水蜿蜒流过,枣东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丽。大桥的两侧,是新建的游园。漫步游园,目之所及,近处碧波荡漾,远处飞鸟翔集,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景象。

这里就是洛河白马寺断面。“目前,这里的水质已达到了Ⅲ类标准,这是我们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的结果。”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智涛说。

近年来,洛阳市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水环境风险为底线,因河施策、克难攻坚,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21年,洛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达到100%,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2.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达到100%。

蒋智涛表示,洛阳市还将与郑州等地加强沟通,调整完善水污染动态排查,完善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刘庄国控断面”是黄河水质治理成果的检验地。

“对岸就是(山东省)东平县了,黄河自这里流出省境。”郭锐利说,位于台前县境内的“刘庄国控断面”是豫鲁两省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这里提取的水质均值,代表了黄河河南段的水质”。记者看到,断面处的浮桥横接豫鲁,黄河自下奔腾而去,两岸庄稼青翠油亮。

“从协议上看,这场‘对赌’河南‘赢’了。但是,在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两地居民都是获利者、受益者。”郭锐利望着黄河对岸的东平县感慨道:“在后续深化推进水质改善的工作中,我们还计划与濮阳市辖区内五县一区沟通,各县区之间也可以借鉴这场别开生面的豫鲁‘对赌’,签订一个水质‘对赌’协议。对水质的保护,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门峡护航生态廊道

作为黄河入豫的第一站,河南三门峡大坝控制着黄河上中游来水量89%、来沙量98%,做好三门峡境内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对河南全省意义重大。

从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6号观景平台向北俯瞰,5000余亩生态梯田,油葵已种下陆续成苗;铺好沥青的景区道路,顺着山势蜿蜒向下,时隐时现……

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紧邻黄河,站在村边,三门峡大坝尽收眼底。

为全力打造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0年,三门峡市开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选址位于黄河岸边的大安村和穴子仓村。

大安村处于沿黄丘陵地区,可耕种范围相当有限,地里基本是旱作,农民靠天吃饭,收入较低。“因为项目建设,我们村流转了大量土地,每亩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经超过了种植收入。梯田的规模化种植、项目建设及后期的运营,都将为农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张红新说。

张红新介绍,村内新种植了7000余棵经济树和风景树,绿化约1万余平方米,建设了农耕文化园、乡遇大安、苏联专家旧居等特色游园5处,打造了13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随处可见的微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黄河三门峡段有多长,生态廊道就有多长。”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190公里,共分3期建设。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建成沿黄108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

除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三门峡还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三门峡水库水质稳中向好。2020年,水质为Ⅲ类,累计达标率为83.3%;2021年,水质为Ⅱ类,累计达标率为90.9%;今年1月至6月,三门峡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

“黄河的水质在变好,空气也在变好,周末来廊道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从小生活在黄河边的75岁纪正群如今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北营湿地的巡护员。谈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纪正群有着切身感受。

纪正群说,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10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飞来,在三门峡黄河段栖息越冬。“从之前的三四千只,逐步增长到1万多只。”

一河清水出中原

事实上,不止濮阳和三门峡。近年来,通过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去年,河南省黄河流域3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达30个,黄河干流出省境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河南省内黄河右岸71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一条绿色、安全、人文、幸福的生态屏障成为新的“绿色名片”。

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脆弱。河南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充分考虑不同河段生态基底的差异,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在黄河中游,河南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在黄河下游,河南下大气力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畴,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在受水区,河南加快构建平原生态绿网,近3年来共完成造林503.6万亩,森林抚育577.5万亩。

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齐鲁。对于处于黄河最下游的山东来说,尽管兑付了上游大额的生态补偿金,但上游治理为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山东坚持算政治账、生态账、长远账,主动与河南省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热线联系,经过数轮磋商,换位思考、相向而行,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提起2021年4月的那场鲁豫“对赌”,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说。

“鲁豫两省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今年7月5日,我们公布了协议落实情况: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袁培全说。

“2021年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兑付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走实走深,全流域协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说,2021年,山东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了13.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一位,历史性全面消除了V类水体,153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V类标准;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回升至71.2%;所有断面均值类别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在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实现了V类水体动态清零。

葛为砚说,在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的同时,为促进省内流域环境的联动保护和协同治理,调动流域上下游协同治污积极性,山东拓展运用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在省内县际间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9月,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各县(市、区)共兑现2021年第四季度补偿资金3.24亿元。

据了解,河南、山东两省将继续深化完善补偿体系,确保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正向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