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实践有力量 | 向现代化农牧业大步迈进

2022-10-12 21:26 内蒙古学习平台  

作者:翟琇

先进的喷药机。(摄影:李文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部署,勇担责任,履行使命,全区农牧业现代化阔步向前。

聚焦“国之大者”,抓紧抓实“两个要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盐碱化改良、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成效显著,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逐步加强,育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内蒙古新建高标准农田459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116万亩,开展耕地轮作900万亩,全区耕地地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达768.1亿斤,排名跃居全国第六位,实现“十八连丰”。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95%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第五位。自主培育的大豆、谷子、向日葵品种的推广面积皆居全国前三位,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申报获批的“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区内耕地保护领域部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牵头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与保存工程”,开展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有助于进一步理清资源家底;筹备建设的“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未来农作物育种创新提供资源和平台保障。“两个要害”的抓紧抓实,为内蒙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农牧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内蒙古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兴蒙”行动深入推进,全区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氛围浓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

作为农牧业科研单位,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围绕国家及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牵头编制的26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主推技术,为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主持育成的8个“农麦系列”小麦品种、14个“内字系列”玉米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4个大豆品种、7个向日葵品种、3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3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5亿多元,为全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良种和科技支撑。主持的“基于全程机械化的甜菜新品种引育及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项目,实施期区内推广成果约32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创造经济效益近14亿元,使全区甜菜产糖量跃升至全国第一位。主持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成果在锡林郭勒盟等6个盟市推广应用,实施期核心区新增产值6.71亿元,新增收益1.61亿元,提升了全区肉羊品种选育水平。提出的系列牛羊福利养殖技术模式,提升了全区牛羊福利养殖水平。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和“内蒙古牧区现代化”研究成果写入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助力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4个盟市11个旗县实施了“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在全区70多个旗县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了广泛的科技项目合作和成果示范推广。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20多项,实地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多人次。在7个盟市、19个旗县建立了3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与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察右中旗签署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旗建设五年行动”合作协议。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共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进入新时代,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有可为。我们要立足本职,拼搏奋进,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向着现代化大步迈进,谱写新时代农牧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邢俊清

作者:翟琇

先进的喷药机。(摄影:李文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部署,勇担责任,履行使命,全区农牧业现代化阔步向前。

聚焦“国之大者”,抓紧抓实“两个要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盐碱化改良、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成效显著,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逐步加强,育种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内蒙古新建高标准农田459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116万亩,开展耕地轮作900万亩,全区耕地地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达768.1亿斤,排名跃居全国第六位,实现“十八连丰”。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95%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第五位。自主培育的大豆、谷子、向日葵品种的推广面积皆居全国前三位,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申报获批的“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区内耕地保护领域部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牵头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与保存工程”,开展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有助于进一步理清资源家底;筹备建设的“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未来农作物育种创新提供资源和平台保障。“两个要害”的抓紧抓实,为内蒙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农牧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内蒙古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兴蒙”行动深入推进,全区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氛围浓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

作为农牧业科研单位,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围绕国家及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牵头编制的26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主推技术,为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主持育成的8个“农麦系列”小麦品种、14个“内字系列”玉米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4个大豆品种、7个向日葵品种、3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3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5亿多元,为全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良种和科技支撑。主持的“基于全程机械化的甜菜新品种引育及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项目,实施期区内推广成果约32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创造经济效益近14亿元,使全区甜菜产糖量跃升至全国第一位。主持的“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成果在锡林郭勒盟等6个盟市推广应用,实施期核心区新增产值6.71亿元,新增收益1.61亿元,提升了全区肉羊品种选育水平。提出的系列牛羊福利养殖技术模式,提升了全区牛羊福利养殖水平。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和“内蒙古牧区现代化”研究成果写入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助力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4个盟市11个旗县实施了“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在全区70多个旗县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了广泛的科技项目合作和成果示范推广。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20多项,实地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多人次。在7个盟市、19个旗县建立了3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与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察右中旗签署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旗建设五年行动”合作协议。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共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进入新时代,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有可为。我们要立足本职,拼搏奋进,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向着现代化大步迈进,谱写新时代农牧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