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水铸魂 绿色发展 十年乌海换新颜

2022-10-13 10:35 乌海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发进取,推动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十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十年化蛹为蝶、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乌海市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内蒙古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空间空前延伸;竭力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成势显效;高效开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披荆斩棘、势如破竹,“两个转型”由量到质、由形到势,换道抢跑、华丽转身,“三高”目标蹄疾步稳,步步为营。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百年变局演进,乌海市委、市政府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领导能力不断增强。

一、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2012年至2017年、2017年至2022年以来这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十年间,特别是乌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明确提出了坚持一个遵循、贯彻一条主线、推进两大任务、实现“三高”目标的真正符合乌海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实地踏上乌海的转型发展之路,展现乌海之美、深化乌海之变、增强乌海之治,在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高质量发展风正帆满,产业转型升级路阔势强

摆脱路径依赖,与几代乌海人如影随形,只有走对路才能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年间,乌海市第七次党代会落实自治区发展思路,同时推动实施一个中心、两个转型的发展战略,与同时期国家和自治区节拍相合,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市第八次党代会把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发展作为两大历史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并付诸实施。应当肯定,乌海真正的大踏步转型发展从此开始破冰。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2017年至2022年,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艰巨繁重任务。与此同时,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乌海市委、市政府应战出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科学认识面临新形势,准确把握发展走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从事关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破题开局,坚持发展导向、明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两个转型,推进“三高”目标,实现了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产业转型蓄势进发。经历了十年的转型发展,我市的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快速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速提质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向特精优定格,自加压力、全国重量级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呼之欲出,自治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1.7:27.3调整为“十三五”末的0.6:66:33.4。一是农业提质。致力向“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都市型农牧业发展,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启动,一期6个项目已开工。葡萄产业不断壮大,“乌海葡萄”入选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我市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二是工业换代升级。全面推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整合重组、改造提升,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两大基地成功迭代升级为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设,工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化高效益大市场延伸扩展。实施化工产业全链聚合、多链融合,耦合发展,全力打造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基地。以国轩零碳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储能装备制造5大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部落地后可形成184亿元规模产值。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投资83.39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已开工建设,建设期将拉动地方产值350亿元。风光水氢储一体化综合应用,风光发电项目已形成123.1万千瓦规模,以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已见雏形。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发展模式,我市进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氢经济示范城创建扎实推进。由此,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业比例明显降低,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企业占比显著上升,基础能源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余种。产业集群框架落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增长极大幅增长,再造一个新乌海指日可待。三是服务业扩容提档。十年时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同步快速发展,以价值链高端化、服务专业化为要求,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同兴,智慧物流枢纽初步建成,仅海易通智慧物流电商平台营业额突破6.5亿元。一号物流智慧公路港项目一期接近尾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依托“山、水、沙、城”等独特景观,借力周边、要素组合、资源共享,文旅融合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国家项目储备库,“大漠湖城”成为城市靓丽名片。服务业业扩量增效,有力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我市探索产业转型发展之途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踏着新时代的节律坚实地迈出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雄壮步伐。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市焕新转型精彩蝶变

乌海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千里荒山,茫茫戈壁,黄沙漫漫,动物都极少光顾。新中国开发大西部和“小三线”建设的滚滚车轮惊醒了这片热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乌海人顺应自然,并向自然理性宣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在这片荒漠上建成了一座工业新城。40多年来,这座城市几经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十年,乌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以人民至上,持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焕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转型,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1.以水塑魂。水是乌海的灵魂。我市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十一五”末期,争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国家级重点工程立项建设。“十二五”时期,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从此乌海变成名副其实的海城,经过精心打造,一座富有水乡气息的现代化“水上新城”靓丽出彩。同时水利枢纽形成足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发电、储能、生态、旅游、灌溉等多重效能。2013年,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构成城区“一湖、一地、一网、多点”的大漠人水和谐城市。“十三五”时期,乌海市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继续做精水的文章,使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II类标准,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我市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接续完善滨河一期功能,实施滨河二期西片区建设,精心打造“城市客厅”。现在,“塞上明珠”“来沙漠看海”已成为乌海的金字招牌,也成了乌海人的骄傲。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在山地蓄起水库,亦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绿色发展。城市无绿则颓。新时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改善摆在重要位置,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促进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实施了40多项重点生态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荣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市第八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实现高品质生活目标,以“三个坚决”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落实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铁腕施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全面营造绿色低碳新境界。同时,紧跟城市数字化转型3.0进程,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导向,通过跟进创新、协调融合,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城市数字化新格局。因地制宜,落实“双碳”“双控”要求,加速矿山资源整合重组,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腾笼换鸟、落后产能出清。目前,乌海已实施大气环境整治项目1929个,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今天的乌海,山清水碧,海天一色,城在水岸,水在城中。乌海已天翻地覆、化蛹为蝶。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移,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1.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全面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截至2021年,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同时,将2000年之前建成的105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先行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新建换热站33座,新建市政燃气管网78.36公里,新增燃气用户5.2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7%;新增供水主管网167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基本养老金实现“六连涨”,社会救助标准、医疗保险政策范围报销比例均居自治区前列。

2.民生改善成效空前。持续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职业教育加速发展。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形成了“1+5+4+16”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显著改善,乌海市委党校教学楼二期、市一中新校区、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建设。滨河二期高标准推进,百姓渴盼的品质城市理想快速变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

3.民生兜底扎实牢靠。决胜脱贫攻坚,从2012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9亿元,形成扶贫资产3174.96万元。同时,投入14.34万元为全市贫困群众购买“防贫保”,确保已脱贫人口不因灾、因病返贫,脱贫成色十足。继而,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十年中, 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25447元和12429元,提升为2021年的48637元和23797元,主要民生指标均在自治区前列。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高效能治理行稳致远

新时代背景下,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逆全球化思潮,遭遇人类空前大瘟疫,我们党指挥若定,应对有方,稳如磐石,国家更加强大,人民充满自信,社会和谐安定。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实现高效能治理。

1.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制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三张清单”,“一岗双责”分级抽查述职深化贯通,层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同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网络体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鲜明树立,“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位居自治区前列。基层党建“三年计划”“五大行动”成效明显,党支部标准化率由30%提高到98.6%。煤炭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共追责113人(次),移送司法机关5人,挽损追缴19.03亿元。常态化以案促改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区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革故鼎新,高效能治理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立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致力补齐治理体系短板弱项,民主法治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进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国家统编教材正常推广使用,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家,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持续聚合;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乌海”“法治乌海”为目标,全要素推进五级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平台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一屏观全城、一网管治理”。全面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诉源治理”专项行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运转顺畅。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高效运行。与此同时,市委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筑牢疫情阻击防线,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自治区西部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全国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自治区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国家信用城市示范市,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二、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

十年巨变,十年辉煌。十年来,乌海市再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新时代精神,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城市同步转型升级,坚持项目拉动、人才强市,赢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巨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未来乌海发展蓄积了弥足珍贵的巨大财富,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十年来,我市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地区、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承前启后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始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明确提出符合新时代乌海发展实际的新思路新战略,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主法治巩固加强、政治生态明显净化。紧跟新时代、创立新思路、开拓新局面是我市各级党政这十年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宗旨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各级政府必需关注的焦点。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市积极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失时机通过加快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有效扩大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完善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继续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归属感,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增强。十年间,我市始终坚持思路从人民中来、发展以人民至上、成就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本固邦宁,事业蒸蒸日上,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的经验。

(三)坚持解放思想,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不断解放思想,抢抓重要战略机遇,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历史表明,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让人的思想自觉超前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解放思想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体制顺畅和完善政策为保障、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转型升级主攻、以项目带动和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大踏步跨出资源依赖陷阱,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加速度转换。

现在我们面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纵深落实和长江、黄河、大湾区、大都市群带动,还有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拼命抢抓机遇,四面出击、改革突围、创新开路,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生产力布局支持乌海转型升级,力争更多更具支撑力的大项目落地乌海,带动两个转型加速度挺进,实现乌海经济社会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途径

乌海十年的绿色发展,就是严格落实“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坚持绿色发展是乌海未来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市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退出机制,落实好污染治理长远规划,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决胜战。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也要全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换、绿色迭代、绿色升级。同时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黄河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整治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土壤污染和扬尘的防护,落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严格实施土地资源消耗和能耗强度“双控”行动。

(五)坚持人才强市,加大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力量培植,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专门知识或特长、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对人类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实践证明,国家或地区实力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新时代的十年,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强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技术跨越,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定地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加紧实施人才培植战略计划,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吸纳科学、技术及各领域各方面应用、适用和高端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定向培养发现引进复合型、技能型、能力型人才。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选拔人才,以德才相符、唯才是举、以才重用的观念选人用人,让人才充分回流;要重用和重奖人才,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人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满腔热情保护人才,以高度的责任感、担当力和事业心看待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用其所长、保其所需,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赵鑫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发进取,推动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十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十年化蛹为蝶、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乌海市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内蒙古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空间空前延伸;竭力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成势显效;高效开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披荆斩棘、势如破竹,“两个转型”由量到质、由形到势,换道抢跑、华丽转身,“三高”目标蹄疾步稳,步步为营。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百年变局演进,乌海市委、市政府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领导能力不断增强。

一、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2012年至2017年、2017年至2022年以来这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十年间,特别是乌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明确提出了坚持一个遵循、贯彻一条主线、推进两大任务、实现“三高”目标的真正符合乌海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实地踏上乌海的转型发展之路,展现乌海之美、深化乌海之变、增强乌海之治,在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高质量发展风正帆满,产业转型升级路阔势强

摆脱路径依赖,与几代乌海人如影随形,只有走对路才能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年间,乌海市第七次党代会落实自治区发展思路,同时推动实施一个中心、两个转型的发展战略,与同时期国家和自治区节拍相合,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市第八次党代会把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发展作为两大历史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并付诸实施。应当肯定,乌海真正的大踏步转型发展从此开始破冰。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2017年至2022年,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艰巨繁重任务。与此同时,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乌海市委、市政府应战出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科学认识面临新形势,准确把握发展走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从事关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破题开局,坚持发展导向、明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两个转型,推进“三高”目标,实现了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产业转型蓄势进发。经历了十年的转型发展,我市的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快速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速提质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向特精优定格,自加压力、全国重量级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呼之欲出,自治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1.7:27.3调整为“十三五”末的0.6:66:33.4。一是农业提质。致力向“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都市型农牧业发展,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启动,一期6个项目已开工。葡萄产业不断壮大,“乌海葡萄”入选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我市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二是工业换代升级。全面推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整合重组、改造提升,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两大基地成功迭代升级为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建设,工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化高效益大市场延伸扩展。实施化工产业全链聚合、多链融合,耦合发展,全力打造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基地。以国轩零碳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储能装备制造5大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部落地后可形成184亿元规模产值。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投资83.39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已开工建设,建设期将拉动地方产值350亿元。风光水氢储一体化综合应用,风光发电项目已形成123.1万千瓦规模,以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已见雏形。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发展模式,我市进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氢经济示范城创建扎实推进。由此,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业比例明显降低,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企业占比显著上升,基础能源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余种。产业集群框架落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增长极大幅增长,再造一个新乌海指日可待。三是服务业扩容提档。十年时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同步快速发展,以价值链高端化、服务专业化为要求,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同兴,智慧物流枢纽初步建成,仅海易通智慧物流电商平台营业额突破6.5亿元。一号物流智慧公路港项目一期接近尾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依托“山、水、沙、城”等独特景观,借力周边、要素组合、资源共享,文旅融合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国家项目储备库,“大漠湖城”成为城市靓丽名片。服务业业扩量增效,有力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我市探索产业转型发展之途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踏着新时代的节律坚实地迈出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雄壮步伐。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市焕新转型精彩蝶变

乌海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千里荒山,茫茫戈壁,黄沙漫漫,动物都极少光顾。新中国开发大西部和“小三线”建设的滚滚车轮惊醒了这片热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乌海人顺应自然,并向自然理性宣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在这片荒漠上建成了一座工业新城。40多年来,这座城市几经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十年,乌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以人民至上,持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焕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转型,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1.以水塑魂。水是乌海的灵魂。我市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十一五”末期,争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国家级重点工程立项建设。“十二五”时期,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从此乌海变成名副其实的海城,经过精心打造,一座富有水乡气息的现代化“水上新城”靓丽出彩。同时水利枢纽形成足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发电、储能、生态、旅游、灌溉等多重效能。2013年,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构成城区“一湖、一地、一网、多点”的大漠人水和谐城市。“十三五”时期,乌海市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继续做精水的文章,使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II类标准,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我市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接续完善滨河一期功能,实施滨河二期西片区建设,精心打造“城市客厅”。现在,“塞上明珠”“来沙漠看海”已成为乌海的金字招牌,也成了乌海人的骄傲。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在山地蓄起水库,亦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绿色发展。城市无绿则颓。新时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改善摆在重要位置,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促进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实施了40多项重点生态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荣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市第八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实现高品质生活目标,以“三个坚决”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落实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铁腕施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全面营造绿色低碳新境界。同时,紧跟城市数字化转型3.0进程,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导向,通过跟进创新、协调融合,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城市数字化新格局。因地制宜,落实“双碳”“双控”要求,加速矿山资源整合重组,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腾笼换鸟、落后产能出清。目前,乌海已实施大气环境整治项目1929个,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今天的乌海,山清水碧,海天一色,城在水岸,水在城中。乌海已天翻地覆、化蛹为蝶。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移,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1.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全面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截至2021年,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同时,将2000年之前建成的105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先行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新建换热站33座,新建市政燃气管网78.36公里,新增燃气用户5.2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7%;新增供水主管网167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基本养老金实现“六连涨”,社会救助标准、医疗保险政策范围报销比例均居自治区前列。

2.民生改善成效空前。持续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职业教育加速发展。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形成了“1+5+4+16”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显著改善,乌海市委党校教学楼二期、市一中新校区、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建设。滨河二期高标准推进,百姓渴盼的品质城市理想快速变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

3.民生兜底扎实牢靠。决胜脱贫攻坚,从2012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9亿元,形成扶贫资产3174.96万元。同时,投入14.34万元为全市贫困群众购买“防贫保”,确保已脱贫人口不因灾、因病返贫,脱贫成色十足。继而,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十年中, 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25447元和12429元,提升为2021年的48637元和23797元,主要民生指标均在自治区前列。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高效能治理行稳致远

新时代背景下,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逆全球化思潮,遭遇人类空前大瘟疫,我们党指挥若定,应对有方,稳如磐石,国家更加强大,人民充满自信,社会和谐安定。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实现高效能治理。

1.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制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三张清单”,“一岗双责”分级抽查述职深化贯通,层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同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网络体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鲜明树立,“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位居自治区前列。基层党建“三年计划”“五大行动”成效明显,党支部标准化率由30%提高到98.6%。煤炭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共追责113人(次),移送司法机关5人,挽损追缴19.03亿元。常态化以案促改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区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革故鼎新,高效能治理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立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致力补齐治理体系短板弱项,民主法治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进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国家统编教材正常推广使用,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家,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持续聚合;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乌海”“法治乌海”为目标,全要素推进五级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平台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一屏观全城、一网管治理”。全面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诉源治理”专项行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运转顺畅。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高效运行。与此同时,市委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筑牢疫情阻击防线,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自治区西部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城市、全国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自治区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国家信用城市示范市,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二、新时代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

十年巨变,十年辉煌。十年来,乌海市再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新时代精神,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城市同步转型升级,坚持项目拉动、人才强市,赢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巨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未来乌海发展蓄积了弥足珍贵的巨大财富,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十年来,我市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地区、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承前启后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始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明确提出符合新时代乌海发展实际的新思路新战略,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主法治巩固加强、政治生态明显净化。紧跟新时代、创立新思路、开拓新局面是我市各级党政这十年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宗旨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各级政府必需关注的焦点。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市积极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失时机通过加快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有效扩大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完善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继续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归属感,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增强。十年间,我市始终坚持思路从人民中来、发展以人民至上、成就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本固邦宁,事业蒸蒸日上,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的经验。

(三)坚持解放思想,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不断解放思想,抢抓重要战略机遇,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历史表明,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让人的思想自觉超前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解放思想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体制顺畅和完善政策为保障、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转型升级主攻、以项目带动和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大踏步跨出资源依赖陷阱,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加速度转换。

现在我们面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纵深落实和长江、黄河、大湾区、大都市群带动,还有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拼命抢抓机遇,四面出击、改革突围、创新开路,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生产力布局支持乌海转型升级,力争更多更具支撑力的大项目落地乌海,带动两个转型加速度挺进,实现乌海经济社会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途径

乌海十年的绿色发展,就是严格落实“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坚持绿色发展是乌海未来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市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退出机制,落实好污染治理长远规划,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决胜战。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也要全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换、绿色迭代、绿色升级。同时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黄河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整治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土壤污染和扬尘的防护,落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严格实施土地资源消耗和能耗强度“双控”行动。

(五)坚持人才强市,加大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力量培植,是实现乌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专门知识或特长、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对人类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实践证明,国家或地区实力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新时代的十年,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强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技术跨越,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智力支持。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定地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加紧实施人才培植战略计划,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吸纳科学、技术及各领域各方面应用、适用和高端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定向培养发现引进复合型、技能型、能力型人才。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选拔人才,以德才相符、唯才是举、以才重用的观念选人用人,让人才充分回流;要重用和重奖人才,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人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满腔热情保护人才,以高度的责任感、担当力和事业心看待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用其所长、保其所需,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