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帆起北疆 喜迎二十大·奋斗故事】刘占林:让乡亲们过上舒心日子

2022-10-14 08:39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一幢幢花园式住宅整齐排列,一座座设施大棚连串成片,一处处养殖小区规范有序,一片片光伏电板熠熠生辉,村部的大喇叭不时传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幸福之歌……

这里是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

当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喜讯在村子里传开后,整个村庄沸腾了。“我们村现在建得跟城里一样,可多亏了刘书记!”村民于秀云非常自豪。

“我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让他们换一种方式过日子!”刘占林朴素的话语令人动容。

过去的西山根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穷,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看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仍旧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刘占林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就是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刘占林利用扶贫资金搞起设施农业和肉牛产业。2016年到2020年,村里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00栋。全村90%以上的村民享受到土地红利,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29万余元;新建1200亩肉牛养殖小区,肉牛年出栏1.5万头,带动贫困户451户981人脱贫致富,人均增收1.5万元。

“我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村里建了暖棚后,我就试种了2个棚,第一年纯收入7万元。现在种的18个棚,年收入不少呢。”村民耿立伟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养牛的第一年,我就挣了50多万元。去年村委会给村民扩建牛棚,我申请了1200平方米,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大户周国文笑得合不拢嘴,“好政策扶持、好书记领队,大家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看着乡亲们一天天富裕,刘占林虽然高兴,却没有冲昏头脑,“脱贫致富的都是有劳动能力的,那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怎么办呢?”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年老多病或先天性残疾,只能靠政策保障。于是,刘占林在西山根村采取“易地搬迁+养老”模式,把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搬迁到幸福互助院,采取“兜底保障+产业分红+分布式光伏”扶贫模式,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产业稳、可致富”。村委会还在幸福互助院内为贫困户开发了“护水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对全村饮水、公路、照明、卫生等设施进行网格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护。

2018年,林西县在自治区率先“摘帽”,刘占林把目光又投向精神文明建设上,通过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真正使讲文明、树新风、学科技成为广大农民的新风尚。2015年以来,西山根村完成改造危房224户,自来水入户294户,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村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党员教育基地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开展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数近3000人。组建了一支文化体育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开展秧歌大赛、广场舞表演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的日子好了,素质也越来越高了。你看,我家还挂着‘好儿媳’‘文明户’的牌子呢。”孟显珍老人逢人便展示她家获得的荣耀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刘书记,哪有现在的西山根村啊!”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从1980年至今,刘占林将青春、智慧和汗水,献给了他挚爱的土地和村民。在刘占林的带领下,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把一个贫困发生率为46%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西山根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区卫生村”“全区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刘占林先后获得“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最美脱贫攻坚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我还会像从前一样脚踏实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人和谐的目标。”64岁的刘占林动情地说。(记者  薛来)

责任编辑:张彬

一幢幢花园式住宅整齐排列,一座座设施大棚连串成片,一处处养殖小区规范有序,一片片光伏电板熠熠生辉,村部的大喇叭不时传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幸福之歌……

这里是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

当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喜讯在村子里传开后,整个村庄沸腾了。“我们村现在建得跟城里一样,可多亏了刘书记!”村民于秀云非常自豪。

“我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让他们换一种方式过日子!”刘占林朴素的话语令人动容。

过去的西山根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穷,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看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仍旧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刘占林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就是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刘占林利用扶贫资金搞起设施农业和肉牛产业。2016年到2020年,村里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00栋。全村90%以上的村民享受到土地红利,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29万余元;新建1200亩肉牛养殖小区,肉牛年出栏1.5万头,带动贫困户451户981人脱贫致富,人均增收1.5万元。

“我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村里建了暖棚后,我就试种了2个棚,第一年纯收入7万元。现在种的18个棚,年收入不少呢。”村民耿立伟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养牛的第一年,我就挣了50多万元。去年村委会给村民扩建牛棚,我申请了1200平方米,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大户周国文笑得合不拢嘴,“好政策扶持、好书记领队,大家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看着乡亲们一天天富裕,刘占林虽然高兴,却没有冲昏头脑,“脱贫致富的都是有劳动能力的,那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怎么办呢?”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年老多病或先天性残疾,只能靠政策保障。于是,刘占林在西山根村采取“易地搬迁+养老”模式,把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搬迁到幸福互助院,采取“兜底保障+产业分红+分布式光伏”扶贫模式,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产业稳、可致富”。村委会还在幸福互助院内为贫困户开发了“护水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对全村饮水、公路、照明、卫生等设施进行网格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护。

2018年,林西县在自治区率先“摘帽”,刘占林把目光又投向精神文明建设上,通过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真正使讲文明、树新风、学科技成为广大农民的新风尚。2015年以来,西山根村完成改造危房224户,自来水入户294户,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村文体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党员教育基地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开展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数近3000人。组建了一支文化体育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开展秧歌大赛、广场舞表演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的日子好了,素质也越来越高了。你看,我家还挂着‘好儿媳’‘文明户’的牌子呢。”孟显珍老人逢人便展示她家获得的荣耀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刘书记,哪有现在的西山根村啊!”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从1980年至今,刘占林将青春、智慧和汗水,献给了他挚爱的土地和村民。在刘占林的带领下,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把一个贫困发生率为46%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西山根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区卫生村”“全区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刘占林先后获得“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最美脱贫攻坚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我还会像从前一样脚踏实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人和谐的目标。”64岁的刘占林动情地说。(记者  薛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