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魅力乡村行】玉米年产量超过160亿斤,肉牛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338万头和112万头以上——通辽市:舞动“牛链条” 下好产业棋

2022-10-15 08:05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北纬42°到45°之间,有一条世界黄金畜牧带,这里草的味道,水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成就了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著称通辽牛肉的味道。

玉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60亿斤,肉牛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338万头和112万头以上,“黄金玉米带”和“黄金肉牛带”如同车之两毂、鸟之两翼,为通辽市牛产业发展厚植了优势。

“牛”日子,靠的是牛。

从2008年开始,养牛多年的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召根嘎查牧民白永海将牛群“赶进”牛圈,牛群一点点扩大开来的同时,养殖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到2015年,白永海的家庭牧场存栏已经达到100多头。

那时,头脑灵活的白永海没有“埋头养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活牛超市”,变身“经纪人”一边养牛一边卖牛,生意越做越火。

“我家的牛都是改良4代以上的西门塔尔牛,客商多的时候,一天出售100来头不成问题,年交易量能有1000多头。”现在,白永海每年有200多万元进账,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小规模、大群体,通辽市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51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470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741个。

年年增收靠啥?良法良种,缺一不可!

70年前,黄牛改良“火种”在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南巴嘎查的生产小队燃起。

“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了规模性的人工配种。后来,冷配、冷冻精液这些词儿都被大伙儿熟悉起来。”当了36年村党支部书记、已是古稀之年的额日很白乙拉回忆起黄牛改良历史,仍激动不已。经多年选育,通辽市育成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

在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一头头“牛爸爸”雄赳赳气昂昂。

据介绍,这里是国内13家西门塔尔牛育种核心场中规模最大、品系最全、制种供种能力最强的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018年,该公司利用体外胚胎成功培育出7头试管牛。现存栏优质种牛856头,年可繁育推广优质种牛300头,胚胎3000枚。

越来越多的“科尔沁芯”从通辽市走出来。目前,该市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冻精350万支以上。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前100名最好的种公牛通辽分别占40头和17头,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名。

好种出好牛,好草养好牛。培育优良牛种的同时,优质饲料登上“C位”。

今年夏天,在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莫麦嘎查的田野里,一畦一畦的苜蓿随风摇曳,荡漾出一片绿意盎然。历经秋霜冬寒,“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春天返青,又经历几个月的生长,莫麦嘎查近50亩集体经营种植的紫花苜蓿示范田迎来了丰收。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优质牧草,单产高、蛋白质含量高,对于牛羊等牲畜适口性好、上膘快,除了自种自收、喂养方便的优势外,其营养价值也比一般牧草更高,能够节省购买精饲料的成本。

巴彦毛都苏木,这个牛存栏达到3.4万头的苏木,同时种植优质牧草面积达47100亩,预计年优质牧草产量5亿斤左右,是通辽市“农牧互促、种养一体”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一棵草、一根玉米、一头牛,清晰地演绎了引草入田、以草换肉的发展思路。目前,通辽市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90万亩以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7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过腹转化,全市饲草储备总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经多年实践,“种植1亩青贮玉米,转化2亩玉米秸秆,饲养1头基础母牛,年收入5000-10000元”的养殖模式让许多农牧民从牛产业链中分得“红利”。

一切围绕牛产业发展,一切服务牛产业发展。目前,通辽市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均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2017年被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全国排名由2019年的50位之后,上升到2021年的第20位,品牌价值达到261.8亿元。同时,“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肥牛”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

传统奶食品的新“升级”里,蕴藏着新生机。

在内蒙古玛拉沁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安牧态”的奶制品工厂体验店里,飘着乳香的各式奶制品摆满了车间展厅,绿色、纯正的传统纯手工奶食品在创新的“加持”下,“颜值”和口感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咱们这里的牛是奶肉兼用的品种,产的鲜奶更适合做奶食品,口感上奶味儿更足。”公司总经理乌云娜说,企业日加工鲜奶量达到3000多斤,在传统奶制品的基础上研制特色新产品,提升奶食品口感和“颜值”。同时,通过开设品牌体验店、线上线下销售等举措,让传统奶食品从地方土特产品变身网红食品,走向全国各地。

舞动“牛链条”,下好产业棋。从生产到消费,从牧场到车间,从线下到线上,从粗放型到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融通发展,推动肉牛产业强起来。(记者  许晓岚  郭洪申  韩雪茹  帅政  薛来)

责任编辑:张彬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北纬42°到45°之间,有一条世界黄金畜牧带,这里草的味道,水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成就了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著称通辽牛肉的味道。

玉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60亿斤,肉牛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338万头和112万头以上,“黄金玉米带”和“黄金肉牛带”如同车之两毂、鸟之两翼,为通辽市牛产业发展厚植了优势。

“牛”日子,靠的是牛。

从2008年开始,养牛多年的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召根嘎查牧民白永海将牛群“赶进”牛圈,牛群一点点扩大开来的同时,养殖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到2015年,白永海的家庭牧场存栏已经达到100多头。

那时,头脑灵活的白永海没有“埋头养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活牛超市”,变身“经纪人”一边养牛一边卖牛,生意越做越火。

“我家的牛都是改良4代以上的西门塔尔牛,客商多的时候,一天出售100来头不成问题,年交易量能有1000多头。”现在,白永海每年有200多万元进账,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小规模、大群体,通辽市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51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470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741个。

年年增收靠啥?良法良种,缺一不可!

70年前,黄牛改良“火种”在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南巴嘎查的生产小队燃起。

“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了规模性的人工配种。后来,冷配、冷冻精液这些词儿都被大伙儿熟悉起来。”当了36年村党支部书记、已是古稀之年的额日很白乙拉回忆起黄牛改良历史,仍激动不已。经多年选育,通辽市育成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

在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一头头“牛爸爸”雄赳赳气昂昂。

据介绍,这里是国内13家西门塔尔牛育种核心场中规模最大、品系最全、制种供种能力最强的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018年,该公司利用体外胚胎成功培育出7头试管牛。现存栏优质种牛856头,年可繁育推广优质种牛300头,胚胎3000枚。

越来越多的“科尔沁芯”从通辽市走出来。目前,该市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冻精350万支以上。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前100名最好的种公牛通辽分别占40头和17头,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名。

好种出好牛,好草养好牛。培育优良牛种的同时,优质饲料登上“C位”。

今年夏天,在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莫麦嘎查的田野里,一畦一畦的苜蓿随风摇曳,荡漾出一片绿意盎然。历经秋霜冬寒,“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春天返青,又经历几个月的生长,莫麦嘎查近50亩集体经营种植的紫花苜蓿示范田迎来了丰收。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优质牧草,单产高、蛋白质含量高,对于牛羊等牲畜适口性好、上膘快,除了自种自收、喂养方便的优势外,其营养价值也比一般牧草更高,能够节省购买精饲料的成本。

巴彦毛都苏木,这个牛存栏达到3.4万头的苏木,同时种植优质牧草面积达47100亩,预计年优质牧草产量5亿斤左右,是通辽市“农牧互促、种养一体”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一棵草、一根玉米、一头牛,清晰地演绎了引草入田、以草换肉的发展思路。目前,通辽市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90万亩以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7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过腹转化,全市饲草储备总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经多年实践,“种植1亩青贮玉米,转化2亩玉米秸秆,饲养1头基础母牛,年收入5000-10000元”的养殖模式让许多农牧民从牛产业链中分得“红利”。

一切围绕牛产业发展,一切服务牛产业发展。目前,通辽市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均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2017年被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全国排名由2019年的50位之后,上升到2021年的第20位,品牌价值达到261.8亿元。同时,“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肥牛”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

传统奶食品的新“升级”里,蕴藏着新生机。

在内蒙古玛拉沁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安牧态”的奶制品工厂体验店里,飘着乳香的各式奶制品摆满了车间展厅,绿色、纯正的传统纯手工奶食品在创新的“加持”下,“颜值”和口感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咱们这里的牛是奶肉兼用的品种,产的鲜奶更适合做奶食品,口感上奶味儿更足。”公司总经理乌云娜说,企业日加工鲜奶量达到3000多斤,在传统奶制品的基础上研制特色新产品,提升奶食品口感和“颜值”。同时,通过开设品牌体验店、线上线下销售等举措,让传统奶食品从地方土特产品变身网红食品,走向全国各地。

舞动“牛链条”,下好产业棋。从生产到消费,从牧场到车间,从线下到线上,从粗放型到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融通发展,推动肉牛产业强起来。(记者  许晓岚  郭洪申  韩雪茹  帅政  薛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