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古画中的渔隐寄托

2022-10-21 10:37 西字日报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里的《花溪渔隐图》,描绘出一渔者驾孤舟独钓寒江,对页为董其昌题诗。

清代王鉴绘图的《花溪渔隐图》扇页。

○蓝山竹

明代顾绣名家韩希孟擅长“绣画”,其代表作《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为八开册页。其中第八幅系《花溪渔隐图》,描绘的是一渔翁孤舟垂钓的情景,远山近水,岸坡垂柳,扁舟横泊,寒江独钓;画面疏淡清雅,意境深远,一缕古人的渔隐野趣袅绕于画面之上。

绣幅对页,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四言题诗:“何必熒熒,山高水空。心轻似叶,松老成龙。经纶无尽,草碧花红。一竿在手,万叠清风。”将古代文人、高士向往渔隐生活的美好旨趣诠释得淋漓尽致。

渔隐,渔为捕鱼也,隐为蔽也;即以一叶扁舟泛于河湖之上,垂钓为乐,隐而不仕,避世隐遁。这既是古代文人、高士的一种复杂而又无奈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时期较为多见。古代文人、高士讲究气节,崇尚无拘无束、闲适恬淡的渔隐生活,大多与自身的修身养性、情怀德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不求仕进,结庐于山林泽畔,高卧于茅屋陋舍,出没于山寺道观,寄情于山水之间,与志同道合者来往,烹茗煮水,观瀑赏泉,诗酒唱和,颇具隐者之风。

古代有一些知名画家,在长期的山水写生中,对无欲无求、宁静致远的渔隐生活极其推崇,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渔隐这一题材,而且还意兴阑珊地在画上添上一首首诗来托物言志,倾吐心扉。亦有后来的收藏者对渔隐题材的古画爱不释手而即兴创作的题画诗,在解读画意的同时,亦表达自己对渔隐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元代有一幅佚名《扁舟傲睨图》。只见江天浩渺,山势平缓,古树浓荫,山寺依稀,波平浪静,白发老翁轻摇羽扇于扁舟之上,看童子烹茶,舟子操棹,气度悠闲自若。画上有题诗:“傲兀扁舟云水滨,笔床茶灶日随身。底须别觅君家号,又是江湖一散人。”诗句紧扣画题,描摹出一位隐者泛舟水上而不忘饮茶、挥毫的日常生活场景。

元朝建立后,一些失意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借书画诗词来寄托情感,或隐居山林过上不问世事、自由洒脱的渔隐生活,画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渔父形象。“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一生清贫,隐居乡里,他的山水画中就有多幅渔隐题材的作品。1336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吴镇,在他的一幅《渔父图》中,描绘了渔人正在享受垂钓之乐的画面。远山空蒙,近水潺缓,秋风习习,一带篷渔舟静泊于浓荫之下,船桨斜挂于船舷边。渔人头戴斗笠,盘腿坐于船尾,手执钓具,神情专注,随身携带的酒葫芦挂于船舱篷间。作者在画幅上方题诗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既写垂钓的氛围场景,又引申出秋日四鳃鲈鱼正肥,钓上来正好可饮酒赋诗,大快朵颐。作者以渔翁自比,乐在其中,已完全陶醉于自己所向往的那种“江湖散人”怡然自得的渔隐境界。

明代画家姚绶绘有一幅《秋江渔隐图》,描绘江上渔人秋天专心垂钓的场景。画幅上有作者的长篇跋文和题画诗,诗长百余字,句长意深。其中,画家引用了唐代张志和的典故:“江上有渔者,翩翩谢朝簪。或言钓徒张志和,弄舟日日寻烟波。”他将钓者比拟为年少成名、弃官隐居、扁舟垂纶的张志和,畅享“我归浴鹄湾头住,我时持竿钓鱼去”“得鱼换酒醉只休”“漫作渔歌还起舞”的渔樵之乐,可谓用心良苦。姚绶少有才名,擅画山水,宦海沉浮,后以母老辞官,归隐林下,寄情于吴越山水。画家的画意及题诗,含蓄表达了自己追求渔隐生活的心声。

明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在他的《溪山渔隐图》上题诗曰:“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画面展示了深秋时节山水之间宁静、萧索、隐逸、遁世的渔隐场景,一众隐士或垂钓于渔舟之上,或烹茗对酌于茅屋之中,或临栏观景于水榭亭阁,或扶杖访友于山野小径,或驾舟缓行于归家路上……林林总总,各得其乐。作者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来折射隐士的心态,亦是对古人渔隐生活的一种另类诠释。

“钓舟随处泊,风飏一丝轻。久已潜踪迹,哪能识姓名。”历代题画诗中的渔隐寄托丰富多彩,有体现画家以画言志心境的“安知钓翁意,亦不厌蓑衣”,也有反映渔夫、渔妇快乐生活的“爨下蛮娘闲哺乳,相依战胜酒尽卮”……这些题画诗和画作,一起寄托着画家托物言志、超然画外、清野放逸的思想追求,渗透着自然、率真的渔隐生活情趣,诗意盎然,诠释画意,令人咀嚼回味之际,油然而生出几许向往。

责任编辑:孙丽荣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里的《花溪渔隐图》,描绘出一渔者驾孤舟独钓寒江,对页为董其昌题诗。

清代王鉴绘图的《花溪渔隐图》扇页。

○蓝山竹

明代顾绣名家韩希孟擅长“绣画”,其代表作《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为八开册页。其中第八幅系《花溪渔隐图》,描绘的是一渔翁孤舟垂钓的情景,远山近水,岸坡垂柳,扁舟横泊,寒江独钓;画面疏淡清雅,意境深远,一缕古人的渔隐野趣袅绕于画面之上。

绣幅对页,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四言题诗:“何必熒熒,山高水空。心轻似叶,松老成龙。经纶无尽,草碧花红。一竿在手,万叠清风。”将古代文人、高士向往渔隐生活的美好旨趣诠释得淋漓尽致。

渔隐,渔为捕鱼也,隐为蔽也;即以一叶扁舟泛于河湖之上,垂钓为乐,隐而不仕,避世隐遁。这既是古代文人、高士的一种复杂而又无奈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时期较为多见。古代文人、高士讲究气节,崇尚无拘无束、闲适恬淡的渔隐生活,大多与自身的修身养性、情怀德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不求仕进,结庐于山林泽畔,高卧于茅屋陋舍,出没于山寺道观,寄情于山水之间,与志同道合者来往,烹茗煮水,观瀑赏泉,诗酒唱和,颇具隐者之风。

古代有一些知名画家,在长期的山水写生中,对无欲无求、宁静致远的渔隐生活极其推崇,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渔隐这一题材,而且还意兴阑珊地在画上添上一首首诗来托物言志,倾吐心扉。亦有后来的收藏者对渔隐题材的古画爱不释手而即兴创作的题画诗,在解读画意的同时,亦表达自己对渔隐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元代有一幅佚名《扁舟傲睨图》。只见江天浩渺,山势平缓,古树浓荫,山寺依稀,波平浪静,白发老翁轻摇羽扇于扁舟之上,看童子烹茶,舟子操棹,气度悠闲自若。画上有题诗:“傲兀扁舟云水滨,笔床茶灶日随身。底须别觅君家号,又是江湖一散人。”诗句紧扣画题,描摹出一位隐者泛舟水上而不忘饮茶、挥毫的日常生活场景。

元朝建立后,一些失意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借书画诗词来寄托情感,或隐居山林过上不问世事、自由洒脱的渔隐生活,画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渔父形象。“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一生清贫,隐居乡里,他的山水画中就有多幅渔隐题材的作品。1336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吴镇,在他的一幅《渔父图》中,描绘了渔人正在享受垂钓之乐的画面。远山空蒙,近水潺缓,秋风习习,一带篷渔舟静泊于浓荫之下,船桨斜挂于船舷边。渔人头戴斗笠,盘腿坐于船尾,手执钓具,神情专注,随身携带的酒葫芦挂于船舱篷间。作者在画幅上方题诗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既写垂钓的氛围场景,又引申出秋日四鳃鲈鱼正肥,钓上来正好可饮酒赋诗,大快朵颐。作者以渔翁自比,乐在其中,已完全陶醉于自己所向往的那种“江湖散人”怡然自得的渔隐境界。

明代画家姚绶绘有一幅《秋江渔隐图》,描绘江上渔人秋天专心垂钓的场景。画幅上有作者的长篇跋文和题画诗,诗长百余字,句长意深。其中,画家引用了唐代张志和的典故:“江上有渔者,翩翩谢朝簪。或言钓徒张志和,弄舟日日寻烟波。”他将钓者比拟为年少成名、弃官隐居、扁舟垂纶的张志和,畅享“我归浴鹄湾头住,我时持竿钓鱼去”“得鱼换酒醉只休”“漫作渔歌还起舞”的渔樵之乐,可谓用心良苦。姚绶少有才名,擅画山水,宦海沉浮,后以母老辞官,归隐林下,寄情于吴越山水。画家的画意及题诗,含蓄表达了自己追求渔隐生活的心声。

明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在他的《溪山渔隐图》上题诗曰:“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画面展示了深秋时节山水之间宁静、萧索、隐逸、遁世的渔隐场景,一众隐士或垂钓于渔舟之上,或烹茗对酌于茅屋之中,或临栏观景于水榭亭阁,或扶杖访友于山野小径,或驾舟缓行于归家路上……林林总总,各得其乐。作者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来折射隐士的心态,亦是对古人渔隐生活的一种另类诠释。

“钓舟随处泊,风飏一丝轻。久已潜踪迹,哪能识姓名。”历代题画诗中的渔隐寄托丰富多彩,有体现画家以画言志心境的“安知钓翁意,亦不厌蓑衣”,也有反映渔夫、渔妇快乐生活的“爨下蛮娘闲哺乳,相依战胜酒尽卮”……这些题画诗和画作,一起寄托着画家托物言志、超然画外、清野放逸的思想追求,渗透着自然、率真的渔隐生活情趣,诗意盎然,诠释画意,令人咀嚼回味之际,油然而生出几许向往。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