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红山口战“疫”路上的青年力量

2022-10-23 20:32 正北方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呼和浩特各行各业的青年纷纷行动起来,坚守在防疫一线,用自己的奉献与担当,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王宇飞和王玉龙就是青年志愿者中的“黄金搭档”。

“帐篷要被大风掀翻了,快来拉一把!”10月21日傍晚,刚刚巡查回到红山口村口,王宇飞就看到疫情防控点的帐篷在风中移动,差一点就要被掀翻,在同事王玉龙的帮助下,才把帐篷固定下来。

红山口村位于新城区大青山脚下,距离市区20多公里,是本轮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整个村子恰好坐落在“风口子”上,驻扎在这里的帐篷,也因此有着别样的“风花雪月”。

42岁的王宇飞是80后,是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装备处的四级主任科员。王玉龙28岁,去年刚刚入党,是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的五级法官助理。10月16日,响应呼和浩特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发出组建“青年突击队”的紧急通知,两人踊跃报名,成为“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并于当晚直奔红山口村执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任务。一顶帐篷、两床棉被、一箱方便面、一个小太阳取暖器,这几乎是两个人值守期间的“全部家当”。

王宇飞至今对初来红山口村报到的情形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负责村疫情防控的同志给我们送来了搭帐篷的材料,突击队员们互相帮助,大家一起动手把所有卡点的帐篷都搭建了起来。晚上接上电源,有了灯,打开电暖器,起初还有些小兴奋,晚上睡下的时候才体会到环境的糟糕,风太大,门帘随风起舞,支帐篷的架子嘎吱嘎吱作响,一张棉被根本不扛冷,要不是我俩身体压着,早就被风刮村东头了。”王宇飞说完自顾自地笑了起来。好在两人都能苦中作乐,在“安营扎寨”的当晚就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借着夜间轮班的空当,拿着手电,循着幽深的巷道逐个巡查,摸清管片的住户情况、街道分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回到帐篷,才发现双脚早已冻得冰凉,只能靠近“小太阳”来回跺脚取暖。

夜间巡逻

红山口村的居民住得比较分散,加上村里的老年人居多,习惯了平时走街串巷、扎堆聊天,相对小区而言,管控难度更大。王宇飞和王玉龙负责管辖红山口村的10条街道200多户居民。每天早上洗漱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彼此的协助下穿上防护服,再穿两层鞋套,戴上两层手套。为了不浪费防护服,他们一整天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在他们看来,疫情防控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病毒赛跑,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你们家几口人?家中有没有出现阳性病例被带走的?”“有没有居家隔离的?”……10月21日,王宇飞和王玉龙又像往常一样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挨家挨户敲门核实信息,确定人员分类。对于没有出现阳性病例,连续多日核酸检测阴性的院落,会在门口张贴“无疫院落”的告示牌;整个巷道的居民都未出现过阳性病例,会在巷口挂一张“无疫巷道”的告示牌。最近两天,随着在方舱医院或者隔离酒店解除医学观察的首批村民返回红山口村,两人的工作量又增加了1倍以上,不仅要加大日常巡查,还要给这些返回的住户贴上“康复居家”告示牌,规定具体的隔离时间,以达到全面清扫的目的。

为康复出院的居民贴上告示牌

从G1排到G9排,200户人家,王宇飞和王玉龙每天往返巡查无数次,行程3万步以上。两人配合默契,巡街时一人拿着本做信息登记,另一人就拿着装满消毒液的喷壶边走边喷,“这样就能巡街消杀两不误了。”王玉龙告诉记者,他们会把登记的信息统一汇总,摸清哪户人家是“无疫院落”,哪户是密接人员从酒店隔离回来的,哪户是从方舱医院康复回来的,做到心中有数。一天下来,两人身上满是灰尘,累得浑身酸疼。即便如此,也从不喊苦喊累,随叫随到。

王宇飞和王玉龙在巡查街道

迎着呼啸的冷风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时,他们是无坚不摧的硬汉,但他们其实也有软肋,心中记挂着家人。“孩子7岁,刚上小学,爱人每天在家陪伴上网课。等晚上忙完了想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已是深夜11点了,只能翻看过往的视频一解思念之情。”王宇飞和王玉龙是疫情防控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的缩影,医务人员、社区、村委班子成员、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

新的一天开始了,风依旧在吹,帐篷依旧在风中摇曳,但王宇飞和王玉龙的身影却更加坚定……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孙丽荣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呼和浩特各行各业的青年纷纷行动起来,坚守在防疫一线,用自己的奉献与担当,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王宇飞和王玉龙就是青年志愿者中的“黄金搭档”。

“帐篷要被大风掀翻了,快来拉一把!”10月21日傍晚,刚刚巡查回到红山口村口,王宇飞就看到疫情防控点的帐篷在风中移动,差一点就要被掀翻,在同事王玉龙的帮助下,才把帐篷固定下来。

红山口村位于新城区大青山脚下,距离市区20多公里,是本轮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整个村子恰好坐落在“风口子”上,驻扎在这里的帐篷,也因此有着别样的“风花雪月”。

42岁的王宇飞是80后,是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装备处的四级主任科员。王玉龙28岁,去年刚刚入党,是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的五级法官助理。10月16日,响应呼和浩特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发出组建“青年突击队”的紧急通知,两人踊跃报名,成为“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并于当晚直奔红山口村执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任务。一顶帐篷、两床棉被、一箱方便面、一个小太阳取暖器,这几乎是两个人值守期间的“全部家当”。

王宇飞至今对初来红山口村报到的情形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负责村疫情防控的同志给我们送来了搭帐篷的材料,突击队员们互相帮助,大家一起动手把所有卡点的帐篷都搭建了起来。晚上接上电源,有了灯,打开电暖器,起初还有些小兴奋,晚上睡下的时候才体会到环境的糟糕,风太大,门帘随风起舞,支帐篷的架子嘎吱嘎吱作响,一张棉被根本不扛冷,要不是我俩身体压着,早就被风刮村东头了。”王宇飞说完自顾自地笑了起来。好在两人都能苦中作乐,在“安营扎寨”的当晚就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借着夜间轮班的空当,拿着手电,循着幽深的巷道逐个巡查,摸清管片的住户情况、街道分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回到帐篷,才发现双脚早已冻得冰凉,只能靠近“小太阳”来回跺脚取暖。

夜间巡逻

红山口村的居民住得比较分散,加上村里的老年人居多,习惯了平时走街串巷、扎堆聊天,相对小区而言,管控难度更大。王宇飞和王玉龙负责管辖红山口村的10条街道200多户居民。每天早上洗漱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彼此的协助下穿上防护服,再穿两层鞋套,戴上两层手套。为了不浪费防护服,他们一整天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在他们看来,疫情防控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病毒赛跑,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你们家几口人?家中有没有出现阳性病例被带走的?”“有没有居家隔离的?”……10月21日,王宇飞和王玉龙又像往常一样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挨家挨户敲门核实信息,确定人员分类。对于没有出现阳性病例,连续多日核酸检测阴性的院落,会在门口张贴“无疫院落”的告示牌;整个巷道的居民都未出现过阳性病例,会在巷口挂一张“无疫巷道”的告示牌。最近两天,随着在方舱医院或者隔离酒店解除医学观察的首批村民返回红山口村,两人的工作量又增加了1倍以上,不仅要加大日常巡查,还要给这些返回的住户贴上“康复居家”告示牌,规定具体的隔离时间,以达到全面清扫的目的。

为康复出院的居民贴上告示牌

从G1排到G9排,200户人家,王宇飞和王玉龙每天往返巡查无数次,行程3万步以上。两人配合默契,巡街时一人拿着本做信息登记,另一人就拿着装满消毒液的喷壶边走边喷,“这样就能巡街消杀两不误了。”王玉龙告诉记者,他们会把登记的信息统一汇总,摸清哪户人家是“无疫院落”,哪户是密接人员从酒店隔离回来的,哪户是从方舱医院康复回来的,做到心中有数。一天下来,两人身上满是灰尘,累得浑身酸疼。即便如此,也从不喊苦喊累,随叫随到。

王宇飞和王玉龙在巡查街道

迎着呼啸的冷风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时,他们是无坚不摧的硬汉,但他们其实也有软肋,心中记挂着家人。“孩子7岁,刚上小学,爱人每天在家陪伴上网课。等晚上忙完了想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已是深夜11点了,只能翻看过往的视频一解思念之情。”王宇飞和王玉龙是疫情防控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的缩影,医务人员、社区、村委班子成员、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

新的一天开始了,风依旧在吹,帐篷依旧在风中摇曳,但王宇飞和王玉龙的身影却更加坚定……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