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寿命长短看国力

2022-10-24 22:12 浙江宣传  

寿命长短看国力

过去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如今,七十岁那可就太普遍了!

不久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了78.2岁。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去世界上极端个例之外,我们可以说,人均预期寿命作为健康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均预期寿命不仅是个简单的生理指标,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衡量判断一个国家全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数。

让我们把时间拉得更长、视野放得更宽,看看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背后潜藏着哪些国力密码。

先看看历史上的盛世王朝。

有资料显示,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人口总量大概是3600万,平均寿命约30岁;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人口总量达到了4800多万,平均寿命约40岁。

再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人口总量为5.4亿,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饥荒、天花、佝偻病、小儿麻痹……这些现在听起来陌生的词语,都曾是我们祖辈的日常。那个时候,我们不仅穷,粮食也堪忧,还要与各种疾病死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福利指标改善明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

党的十八大之后,环境就尤其好了。城市生活环境改善明显,农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更爱运动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37.2%。还有公共卫生防护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

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了78.2岁,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展望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

医疗共享方便山区群众就医。图源:新华社

有人可能会问,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4岁,达到78.2岁,在世界版图中又处于什么段位呢?

今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称,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比1990年提高近9岁,到2019年为72.8岁,但该数据在2021年降至71.0岁。报告预计,2050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约77.2岁。

能比全球人均预期寿命高出好几岁,这对于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医疗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成为全球感染率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而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均预期寿命的历史性跃升。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在抗疫问题上选择“躺平”,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过早取消口罩令、隔离感染者、追踪密接者等防控措施,直接造成大量人群感染,甚至超额死亡,成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直接被按下“暂停键”甚至“后退键”的一大原因。

有媒体刊文,据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一年缩短近1岁,这是该项数据连续第二年下降。过去两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近3岁,创下二战以来最大降幅。

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对比充分印证,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有效可行。而坚持动态清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升,彰显了巨大的社会进步。

在这种进步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共同努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见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

具体来说,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过去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实力大大提升,“家底”越来越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人均预期寿命的“续航”能力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电量”。

一组关键经济指标很有说服力。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

另一方面,过去十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仅是中国奇迹,更是世界奇迹。

此外,过去十年,我们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比如,中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巨大进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过去十年,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环境治理显著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正在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美丽中国。

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老百姓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障,让很多人在家门口就体验到了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感。

丽水缙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正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背后的密码。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每个词都指向一点,那就是——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二字的分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强调的,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责任编辑:邢俊清

寿命长短看国力

过去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如今,七十岁那可就太普遍了!

不久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了78.2岁。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去世界上极端个例之外,我们可以说,人均预期寿命作为健康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均预期寿命不仅是个简单的生理指标,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衡量判断一个国家全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数。

让我们把时间拉得更长、视野放得更宽,看看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背后潜藏着哪些国力密码。

先看看历史上的盛世王朝。

有资料显示,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人口总量大概是3600万,平均寿命约30岁;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人口总量达到了4800多万,平均寿命约40岁。

再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人口总量为5.4亿,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饥荒、天花、佝偻病、小儿麻痹……这些现在听起来陌生的词语,都曾是我们祖辈的日常。那个时候,我们不仅穷,粮食也堪忧,还要与各种疾病死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福利指标改善明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

党的十八大之后,环境就尤其好了。城市生活环境改善明显,农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更爱运动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37.2%。还有公共卫生防护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

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了78.2岁,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展望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

医疗共享方便山区群众就医。图源:新华社

有人可能会问,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4岁,达到78.2岁,在世界版图中又处于什么段位呢?

今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称,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比1990年提高近9岁,到2019年为72.8岁,但该数据在2021年降至71.0岁。报告预计,2050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约77.2岁。

能比全球人均预期寿命高出好几岁,这对于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医疗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成为全球感染率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而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均预期寿命的历史性跃升。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在抗疫问题上选择“躺平”,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过早取消口罩令、隔离感染者、追踪密接者等防控措施,直接造成大量人群感染,甚至超额死亡,成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直接被按下“暂停键”甚至“后退键”的一大原因。

有媒体刊文,据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一年缩短近1岁,这是该项数据连续第二年下降。过去两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近3岁,创下二战以来最大降幅。

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对比充分印证,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有效可行。而坚持动态清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升,彰显了巨大的社会进步。

在这种进步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共同努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见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

具体来说,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过去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实力大大提升,“家底”越来越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人均预期寿命的“续航”能力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电量”。

一组关键经济指标很有说服力。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

另一方面,过去十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仅是中国奇迹,更是世界奇迹。

此外,过去十年,我们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比如,中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巨大进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过去十年,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环境治理显著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正在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美丽中国。

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老百姓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障,让很多人在家门口就体验到了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感。

丽水缙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正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背后的密码。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每个词都指向一点,那就是——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二字的分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强调的,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