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重庆构筑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强磁场

2022-11-01 14:2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推进“产改”进行时】

原标题:融合式培训为职工提档升“技”赋能(引题)

重庆构筑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强磁场(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自2017年重庆启动“产改”以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5年来,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加12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增加54.5万人,建设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6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691个……

重庆是制造业重镇,产业工人是重庆制造的核心力量。近来,在推进“产改”工作中,重庆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完善各项制度,为产业工人提档升“技”赋能,让他们成长有通道、建功有舞台,构筑起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强磁场。

制度保障激活“一池春水”

“健全的‘产改’制度、工作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重庆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重庆出台了关于“产改”的制度文件80余项,其中,大部分文件都聚焦提升产业工人地位、打破成长“天花板”。

为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产业工人代表有序参与治理。

“公司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重庆联交所集团职工林琳说,“我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后,便从被动参与‘产改’变为主动融入。”

记者注意到,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下,重庆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计3800余人,2名产业工人任重庆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7名一线职工任市级产业工会兼职副主席。

重庆还持续在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使用、评价等领域下功夫,用制度打破他们成长的“天花板”。

西南铝集团工会副主席文方介绍,去年2月,该集团在重庆人社局完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的备案,并开展了职工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目前已完成了3000余名职工的等级认定。

重庆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探索技能型人才强市新路径,制定全市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评估办法等制度文件17个。

“融合式”培育助职工提档升“技”

“目前,九龙坡区拥有技能人才13.63万人,占全区劳动者总量的37.07%。其中,高技能人才5.31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8.96%。”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开展“产改”工作以来,交出的人才“答卷”。这也是重庆各区县、产业工会,开展线上、线下、校企携手等“融合式”培育人才的缩影。

九龙坡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尧介绍,经过摸索,九龙坡区以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为牵引,以创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为抓手,激发各方培训动力,整合院校、企业、社会等优质资源,并借力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目前,九龙坡区的技工院校与4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等合作机制。为抓好技能培训的统筹协调,该区还实施了“学校班主任+企业教管员”的“双班主任”管理。

得益于线上线下、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重庆年青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截至2021年底,重庆开展补贴性培训179万人次;推动校企共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技工院校实训基地135个;开展数字技能相关新职业培训5万余人,全市数字技能人才达65万人。

为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团队的竞赛项目‘核电焊接过程控制及工装优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将焊接成本降低了20%左右。”日前,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容器车间计划员刘光荣在交流群中发出了这样一则信息。“继续攻坚,争取扩大‘战果’。”团队另外一名成员回应道。

类似的对话还在川渝两地多个机电企业上演。重庆市机械冶金工会主席胡春晓说,今年5月11日,川渝两地工会通过竞赛为两地产业工人交流互动、成长成才铺路。在胡春晓看来,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无疑为产业工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重庆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公司级、省部级、国家级的高技能竞赛机制,承办、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市“巴渝工匠杯”等各类省部级以上赛事45项。

“企业在由‘制造’变为‘智造’的过程中,竞赛项目也从传统领域逐步向电动化、 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领域转化,各类竞赛累计吸引9万余名产业工人参赛,是公司技能人才发掘、培养的‘孵化器’。”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袁明学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已探索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在全国首创“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累计吸引企业3600家、职工410万人次参与;探索开展成渝地区区域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覆盖川渝地区近200万名职工……10名一线产业工人在竞赛中斩获“中华技能大奖”,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271人。

责任编辑:刘有明

【推进“产改”进行时】

原标题:融合式培训为职工提档升“技”赋能(引题)

重庆构筑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强磁场(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自2017年重庆启动“产改”以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5年来,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加12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增加54.5万人,建设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6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691个……

重庆是制造业重镇,产业工人是重庆制造的核心力量。近来,在推进“产改”工作中,重庆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完善各项制度,为产业工人提档升“技”赋能,让他们成长有通道、建功有舞台,构筑起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强磁场。

制度保障激活“一池春水”

“健全的‘产改’制度、工作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重庆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重庆出台了关于“产改”的制度文件80余项,其中,大部分文件都聚焦提升产业工人地位、打破成长“天花板”。

为保障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产业工人代表有序参与治理。

“公司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重庆联交所集团职工林琳说,“我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后,便从被动参与‘产改’变为主动融入。”

记者注意到,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下,重庆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计3800余人,2名产业工人任重庆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7名一线职工任市级产业工会兼职副主席。

重庆还持续在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使用、评价等领域下功夫,用制度打破他们成长的“天花板”。

西南铝集团工会副主席文方介绍,去年2月,该集团在重庆人社局完成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的备案,并开展了职工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目前已完成了3000余名职工的等级认定。

重庆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探索技能型人才强市新路径,制定全市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评估办法等制度文件17个。

“融合式”培育助职工提档升“技”

“目前,九龙坡区拥有技能人才13.63万人,占全区劳动者总量的37.07%。其中,高技能人才5.31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8.96%。”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开展“产改”工作以来,交出的人才“答卷”。这也是重庆各区县、产业工会,开展线上、线下、校企携手等“融合式”培育人才的缩影。

九龙坡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尧介绍,经过摸索,九龙坡区以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为牵引,以创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为抓手,激发各方培训动力,整合院校、企业、社会等优质资源,并借力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目前,九龙坡区的技工院校与4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等合作机制。为抓好技能培训的统筹协调,该区还实施了“学校班主任+企业教管员”的“双班主任”管理。

得益于线上线下、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重庆年青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截至2021年底,重庆开展补贴性培训179万人次;推动校企共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技工院校实训基地135个;开展数字技能相关新职业培训5万余人,全市数字技能人才达65万人。

为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团队的竞赛项目‘核电焊接过程控制及工装优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将焊接成本降低了20%左右。”日前,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容器车间计划员刘光荣在交流群中发出了这样一则信息。“继续攻坚,争取扩大‘战果’。”团队另外一名成员回应道。

类似的对话还在川渝两地多个机电企业上演。重庆市机械冶金工会主席胡春晓说,今年5月11日,川渝两地工会通过竞赛为两地产业工人交流互动、成长成才铺路。在胡春晓看来,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无疑为产业工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重庆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公司级、省部级、国家级的高技能竞赛机制,承办、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市“巴渝工匠杯”等各类省部级以上赛事45项。

“企业在由‘制造’变为‘智造’的过程中,竞赛项目也从传统领域逐步向电动化、 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领域转化,各类竞赛累计吸引9万余名产业工人参赛,是公司技能人才发掘、培养的‘孵化器’。”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袁明学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已探索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在全国首创“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累计吸引企业3600家、职工410万人次参与;探索开展成渝地区区域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覆盖川渝地区近200万名职工……10名一线产业工人在竞赛中斩获“中华技能大奖”,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271人。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