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汉朝当时流行说这句吉祥语

2022-11-03 10:35 长沙晚报  

马王堆汉墓丝织品又有重大新发现!11月2日,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湖南博物院文物观摩室见到了两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有汉字的菱纹绮残片。

湖南博物院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菱纹绮中织入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上最新发现的文字,也是目前在我国丝织品上发现的通过织机织入的最早成句文字。专家已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70多块残片中找到80余字,均为竖排篆隶“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字样。这一新发现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再次证实了中国古代丝织品技艺的精妙高超。

研究人员偶然瞥见一个“无”字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女士介绍了这一最新发现的过程。

在湖南博物院文物观摩室展示工作台前,喻燕姣指着织有文字的两块菱纹绮残片告诉记者,今年4月22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等文物数量庞大,破碎成块的丝织品残片以及大堆纺织品粘连堆积成“丝砖”。长期以来,这些“丝砖”仅作为资料文物保存入库。本次清库,是对具有信息量、有一定特色和意义的残片进行文物归档。

喻燕姣说,清库研究人员偶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中,发现织入了一个汉字。这个最初的发现是偶然的,也是极不容易的,因为“绮”这种丝织品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因保存不佳,很难从纹路上辨别中间的文字。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墓主为“辛追夫人”的儿子利豨,他下葬于全力推行节俭的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其墓葬保存状态远远不如辛追之墓,1973年11月—12月发掘出土,墓主仅留下一具遗骸,大量丝织品均已破损,粘连成“丝砖”。

喻燕姣介绍,此次清库时,研究人员在有侧面光源的情况下偶然瞥见在一件菱纹绮上织入了一个篆体带隶意的汉字,这个字似乎是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无”字。(《长沙晚报》曾在今年4月25日8版首先披露),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家确认,这就是古“无”字。

这件褐色菱纹绮出自标注“裞衣两笥”的竹箱子中,喻燕姣反复查看这件被折叠摆放的菱纹绮丝绵袍,到今年10月,她已从70多块丝织物残片中找到了80余字。经过复原性排列,湖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发现这80多个反复出现的汉字可以竖行排列为篆书“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8个字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吉祥语,类似的吉祥语亦出现在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一片丝织物中。当然,尼雅遗址出土的这片丝织物属于东汉晚期,时间远远晚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

“锦绣文绮”证明汉代丝织技艺精妙

古老的中国以丝绸闻名世界,故当时中国又被外国尊称为丝国。古罗马博物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在其《自然史》一书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为什么会出现“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样的吉祥语?喻燕姣分析,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早期,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并不繁荣,人们生活困苦,普遍希望安定太平,生活如意,又因利豨早逝,织工在织造菱纹绮裞衣时,把轪侯家族对死者的祝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织进了这一丝织物中,“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是当时全社会的一句流行吉祥语。

同时,喻燕姣认为,通过织机把一句吉祥语织进丝织品中,充分反映了两千多年前西汉纺织工艺水平的高超。她表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质地松软,光泽柔和,是通过提花织造机械完成的,这就需要像计算机编程一样事先编织好复杂的纹样。整片菱纹绮裞衣从上到下织入数十个带隶意的篆书“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字样,说明了中国汉代丝织技艺是极其精妙的。

据悉,湖南博物院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性清库,将仓库内未入账的所有文物有序编号,共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其中,纺织品库19000余件、漆木器库1700件。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

本次发现汉字的丝织物全部来自马王堆汉墓三号墓。该墓于1973年11-12月发掘。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件。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简牍,填补了历史空白,著名帛画《车马仪仗图》即出自三号墓。按汉代葬制,辛追、利苍墓东西并列,墓道平行,为夫妻不同穴合葬式。三号墓位于辛追墓之南,墓主应为辛追之后,骨骸鉴定为30岁左右的男性,根据出土的印泥,可断定墓主名叫利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责任编辑:孙丽荣

马王堆汉墓丝织品又有重大新发现!11月2日,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湖南博物院文物观摩室见到了两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有汉字的菱纹绮残片。

湖南博物院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菱纹绮中织入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的吉祥语。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上最新发现的文字,也是目前在我国丝织品上发现的通过织机织入的最早成句文字。专家已在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70多块残片中找到80余字,均为竖排篆隶“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字样。这一新发现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再次证实了中国古代丝织品技艺的精妙高超。

研究人员偶然瞥见一个“无”字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女士介绍了这一最新发现的过程。

在湖南博物院文物观摩室展示工作台前,喻燕姣指着织有文字的两块菱纹绮残片告诉记者,今年4月22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未整理纺织品进行系统性清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等文物数量庞大,破碎成块的丝织品残片以及大堆纺织品粘连堆积成“丝砖”。长期以来,这些“丝砖”仅作为资料文物保存入库。本次清库,是对具有信息量、有一定特色和意义的残片进行文物归档。

喻燕姣说,清库研究人员偶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中,发现织入了一个汉字。这个最初的发现是偶然的,也是极不容易的,因为“绮”这种丝织品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因保存不佳,很难从纹路上辨别中间的文字。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墓主为“辛追夫人”的儿子利豨,他下葬于全力推行节俭的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其墓葬保存状态远远不如辛追之墓,1973年11月—12月发掘出土,墓主仅留下一具遗骸,大量丝织品均已破损,粘连成“丝砖”。

喻燕姣介绍,此次清库时,研究人员在有侧面光源的情况下偶然瞥见在一件菱纹绮上织入了一个篆体带隶意的汉字,这个字似乎是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无”字。(《长沙晚报》曾在今年4月25日8版首先披露),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家确认,这就是古“无”字。

这件褐色菱纹绮出自标注“裞衣两笥”的竹箱子中,喻燕姣反复查看这件被折叠摆放的菱纹绮丝绵袍,到今年10月,她已从70多块丝织物残片中找到了80余字。经过复原性排列,湖南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发现这80多个反复出现的汉字可以竖行排列为篆书“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8个字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吉祥语,类似的吉祥语亦出现在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一片丝织物中。当然,尼雅遗址出土的这片丝织物属于东汉晚期,时间远远晚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

“锦绣文绮”证明汉代丝织技艺精妙

古老的中国以丝绸闻名世界,故当时中国又被外国尊称为丝国。古罗马博物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在其《自然史》一书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为什么会出现“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这样的吉祥语?喻燕姣分析,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早期,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并不繁荣,人们生活困苦,普遍希望安定太平,生活如意,又因利豨早逝,织工在织造菱纹绮裞衣时,把轪侯家族对死者的祝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织进了这一丝织物中,“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是当时全社会的一句流行吉祥语。

同时,喻燕姣认为,通过织机把一句吉祥语织进丝织品中,充分反映了两千多年前西汉纺织工艺水平的高超。她表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绮,质地松软,光泽柔和,是通过提花织造机械完成的,这就需要像计算机编程一样事先编织好复杂的纹样。整片菱纹绮裞衣从上到下织入数十个带隶意的篆书“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字样,说明了中国汉代丝织技艺是极其精妙的。

据悉,湖南博物院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性清库,将仓库内未入账的所有文物有序编号,共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其中,纺织品库19000余件、漆木器库1700件。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

本次发现汉字的丝织物全部来自马王堆汉墓三号墓。该墓于1973年11-12月发掘。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件。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简牍,填补了历史空白,著名帛画《车马仪仗图》即出自三号墓。按汉代葬制,辛追、利苍墓东西并列,墓道平行,为夫妻不同穴合葬式。三号墓位于辛追墓之南,墓主应为辛追之后,骨骸鉴定为30岁左右的男性,根据出土的印泥,可断定墓主名叫利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