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记者手记:筑爱呼和浩特,每一个你都很了不起

2022-11-03 20:24 中国新闻网  

(抗击新冠肺炎)记者手记:筑爱呼和浩特,每一个你都很了不起

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2日电 题:记者手记:筑爱呼和浩特,每一个你都很了不起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旅蒙商互市地、丝茶驼路中转地、昭君出塞目的地、中国向蒙古国及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中心城市……历史更迭、时代变迁,古老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成为不少人的向往之城。

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热闹与繁华,秋风起、落叶飞,10月本应迎来大批游客赏秋的黄金季节,却被隐匿性和传播力极强的新冠病毒BF.7毒株打破。

无论是留守的城中人,或是勇敢“破毒而入”的“援兵”,每一个了不起的你,在过去的10月,筑起一座爱之城。

每一个“我”--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9月28日,呼和浩特发现首例本土确诊病例时,我正在外地出差。30日,返程落地后,除了赶上了首轮区域核酸检测,我的国庆“小长假”也就此改变计划,转战每日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

“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我是运输车司机。”

“我是社区工作者。”

……

新闻发布厅所在大楼外是一大片停车场,疫情发生后,这里被征用搭建起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同时被“征用”的还有全市600余辆出租车、自愿报名的运输车司机和志愿者。

每日天空破晓,偌大的停车场里出租车、运输车出出进进,运送核酸样本,这些身着防护服的“斜杠大白”们拎着采样箱穿梭在登记处和实验室之间,一直到深夜,路灯亮起……

图为志愿者出租车司机运送核酸样本。 张玮 摄

疫情发生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教授第一时间进驻定点医院,入仓诊疗患者。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便有幸与这位老教授成为“战友”,精神饱满是他三年来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只想做一名平凡的呼吸科医生。”孙德俊教授是位低调且认真的医者,而每一场疫情,他总会带着救治团队冲在一线。

10月8日,本轮疫情首批确诊患者治愈出院。10月10日深夜,孙德俊教授回到隔离酒店接受了我近半个小时的电话专访,就“确诊患者的病程明显缩短”这一救治特点做了详细阐释。

每一个“你”--天很冷,你们很温暖

“I Love Hohhot”是呼和浩特市内公园里的打卡地标,几乎每位游客都会与之合影,以示“到此一游”。

这个特殊的10月,有2000多名外地人乘专机、专列来到呼和浩特,但他们的身份不是游客,也没有时间去打卡。

10月6日起,来自浙江、江苏、重庆、河北、天津、黑龙江、陕西、广东的8支医疗队,2000余名医护人员,千里驰援呼和浩特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作为第一批抵呼的江苏医疗队队员戴梦雅还记得,她接收的第一位患者仅10个月大,“为了让孩子妈妈抽空吃口饭,大家一起帮忙哄孩子。”

而天津医疗队队员刘悦则为了缓解患者焦虑,打趣道:“我这是来赴10月的第一场相遇,不香嘛?”

时至今日,各地医疗队员们在呼和浩特多则20余天,少则也近半个月,每天早晨的一碗牛奶、一碗奶茶,即是他们在这段秋意乍寒的日子里感受到的来自草原青城的温暖。

“待疫情过后,我们可以尝一尝当地的美食,赏一赏美丽的风景。”医疗队员们如是约定着。

没成想,青城人民早已隔空喊话:“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迎接你们,没有下马酒,没有迎宾曲,呼和浩特欠你们一顿烧麦、羊杂、涮羊肉、手扒羊……疫情过后,回来找我!”

每一个“他(她)”--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但每一份看得见的温暖也让人心存希冀。

爱人在外地工作,原本计划利用国庆节假期回老家安胎的准妈妈杨静,至今已经独居一个多月。每天早晨,小区微信群里第一个叫早的不是“请各位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而是@杨静:“今天感觉怎么样?”“需要送菜和水果不?”“有啥情况随时喊我。”……

怀胎8个多月的杨静成了小区里的“熊猫宝宝”,来自邻居的关心和投喂让她勇气倍加。

疫情防控期间,一名“阳性”妈妈诞下“阴性”宝宝。经过医护人员2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呵护与照顾,10月31日,宝宝顺利出院回家。

“目前,孩子吃奶量能达到120毫升,每3个小时吃一次,入院体重是2900克,现在是3900克……”出院时,小家伙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

战“疫”一个多月,呼和浩特有了新变化,11月2日0时起,“无疫小区”可申请每天每户可有一人凭出入卡出入小区一次;低风险区小区居民可在小区内超市、便利店采购生活必需品,到小区门内取送快递、外卖;低风险区的快递、外卖营业网点有序放开。

疫情纵然无情,爱却常驻身边。相信,所有在沉寂中积蓄的能量,必将会迎来满目的草长莺飞、花开似锦。(完)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

(抗击新冠肺炎)记者手记:筑爱呼和浩特,每一个你都很了不起

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2日电 题:记者手记:筑爱呼和浩特,每一个你都很了不起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旅蒙商互市地、丝茶驼路中转地、昭君出塞目的地、中国向蒙古国及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中心城市……历史更迭、时代变迁,古老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成为不少人的向往之城。

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热闹与繁华,秋风起、落叶飞,10月本应迎来大批游客赏秋的黄金季节,却被隐匿性和传播力极强的新冠病毒BF.7毒株打破。

无论是留守的城中人,或是勇敢“破毒而入”的“援兵”,每一个了不起的你,在过去的10月,筑起一座爱之城。

每一个“我”--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9月28日,呼和浩特发现首例本土确诊病例时,我正在外地出差。30日,返程落地后,除了赶上了首轮区域核酸检测,我的国庆“小长假”也就此改变计划,转战每日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

“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我是运输车司机。”

“我是社区工作者。”

……

新闻发布厅所在大楼外是一大片停车场,疫情发生后,这里被征用搭建起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同时被“征用”的还有全市600余辆出租车、自愿报名的运输车司机和志愿者。

每日天空破晓,偌大的停车场里出租车、运输车出出进进,运送核酸样本,这些身着防护服的“斜杠大白”们拎着采样箱穿梭在登记处和实验室之间,一直到深夜,路灯亮起……

图为志愿者出租车司机运送核酸样本。 张玮 摄

疫情发生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教授第一时间进驻定点医院,入仓诊疗患者。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便有幸与这位老教授成为“战友”,精神饱满是他三年来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只想做一名平凡的呼吸科医生。”孙德俊教授是位低调且认真的医者,而每一场疫情,他总会带着救治团队冲在一线。

10月8日,本轮疫情首批确诊患者治愈出院。10月10日深夜,孙德俊教授回到隔离酒店接受了我近半个小时的电话专访,就“确诊患者的病程明显缩短”这一救治特点做了详细阐释。

每一个“你”--天很冷,你们很温暖

“I Love Hohhot”是呼和浩特市内公园里的打卡地标,几乎每位游客都会与之合影,以示“到此一游”。

这个特殊的10月,有2000多名外地人乘专机、专列来到呼和浩特,但他们的身份不是游客,也没有时间去打卡。

10月6日起,来自浙江、江苏、重庆、河北、天津、黑龙江、陕西、广东的8支医疗队,2000余名医护人员,千里驰援呼和浩特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作为第一批抵呼的江苏医疗队队员戴梦雅还记得,她接收的第一位患者仅10个月大,“为了让孩子妈妈抽空吃口饭,大家一起帮忙哄孩子。”

而天津医疗队队员刘悦则为了缓解患者焦虑,打趣道:“我这是来赴10月的第一场相遇,不香嘛?”

时至今日,各地医疗队员们在呼和浩特多则20余天,少则也近半个月,每天早晨的一碗牛奶、一碗奶茶,即是他们在这段秋意乍寒的日子里感受到的来自草原青城的温暖。

“待疫情过后,我们可以尝一尝当地的美食,赏一赏美丽的风景。”医疗队员们如是约定着。

没成想,青城人民早已隔空喊话:“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迎接你们,没有下马酒,没有迎宾曲,呼和浩特欠你们一顿烧麦、羊杂、涮羊肉、手扒羊……疫情过后,回来找我!”

每一个“他(她)”--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但每一份看得见的温暖也让人心存希冀。

爱人在外地工作,原本计划利用国庆节假期回老家安胎的准妈妈杨静,至今已经独居一个多月。每天早晨,小区微信群里第一个叫早的不是“请各位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而是@杨静:“今天感觉怎么样?”“需要送菜和水果不?”“有啥情况随时喊我。”……

怀胎8个多月的杨静成了小区里的“熊猫宝宝”,来自邻居的关心和投喂让她勇气倍加。

疫情防控期间,一名“阳性”妈妈诞下“阴性”宝宝。经过医护人员2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呵护与照顾,10月31日,宝宝顺利出院回家。

“目前,孩子吃奶量能达到120毫升,每3个小时吃一次,入院体重是2900克,现在是3900克……”出院时,小家伙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

战“疫”一个多月,呼和浩特有了新变化,11月2日0时起,“无疫小区”可申请每天每户可有一人凭出入卡出入小区一次;低风险区小区居民可在小区内超市、便利店采购生活必需品,到小区门内取送快递、外卖;低风险区的快递、外卖营业网点有序放开。

疫情纵然无情,爱却常驻身边。相信,所有在沉寂中积蓄的能量,必将会迎来满目的草长莺飞、花开似锦。(完)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