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穷海”→“富海” 听老船长说说这十年的改变

2022-11-04 11:08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田野里的秋收已近尾声了,那海上的收成今年怎么样?眼下,辽宁大连长海县进入捕捞旺季,一艘艘捕捞船满载而归,中间有一位捕鱼人李宝强,已经在海上干了三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一度因为过度捕捞,这里的渔业资源近乎枯竭,周边近海“捞无可捞”,这一带也成为打鱼人眼里的“穷海”,李宝强也曾在那个时候卖了渔船,放弃了这个营生。但这十年,长海变了,海洋生态逐渐被恢复,海洋牧场也建了起来,曾经的穷海变成了富海,李宝强也成为海洋牧场的捕捞队队长和船长。

捕捞队正在作业的长海县海洋岛这片海域,是我国最早的海洋牧场生态养殖示范区之一,这里海水深度60米左右,以砾石和泥沙为主的海床平缓,适宜贝壳类生物生长。在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当了十年队长的李宝强是位海上捕捞老手,他对长海县海域多年来的渔业生态变化,一清二楚。

李宝强是长海海域由富海变成穷海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借富海走向发达又被穷海打回原点的人。在长海县海域从事捕捞业已有30多年的李宝强,二十多岁时听说海上捕捞是不错的赚钱行当,便跟随亲戚从黑龙江老家来到了大连长海县,由过去的工地小工变成一名海上捕捞工。那时,正是长海县渔业资源丰富的年代,只要能风里来浪里去的肯吃苦肯出力,就会有很好的收入。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最好的时候是1990年左右,那个时候长海县周边的鱼品种很多,量也特别大,每次出海基本上全都是满载而归,都不用走太远(捕捞)特别容易。

年轻力壮的李宝强,在海上使足力地连干了7年后,有了一笔积蓄,就想自己当船长把捕捞生意做大。1991年,李宝强与朋友合伙买了两艘捕捞船。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买船了特别高兴,自己当老板了,不用给别人打工了。那些年海鲜也特别紧俏,生意做得特别好,上岸之后客户们都立马抢着要 (他们)交钱(我们)卸货,自己干老开心了。

李宝强的捕捞做得得心应手,海货生意随之红火起来,收入节节攀升。哪曾想四五年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那是)在1995年的10月份,我们两艘船在海上转了好几天,几乎都是空网,周边的渔场都转遍了,也没有任何收获。这整天干烧油赔账,那时火上的,真不是人(能受得住)的火。

每天看着零星收获的李宝强意识到好光景已经远离他们这些捕捞人,入不敷出的日子正一步步逼近。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其实我们干捕捞这行的都知道,我们是自作自受,海里没货了,不是大海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像我们那时候没有节制的网,什么网都有,什么绝户网、小眼网满海里拖,这么点小虾还有小鱼崽子全打捞上来了,能不什么都给捞光吗。虽然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可谁都不愿意收手,就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2008年前后,长海县周边海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穷海。又勉强支撑了四年的李宝强,终于看明白了,近海渔业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而他的渔船吨位不够,无法去远海进行捕捞。停下来的渔船其维护费加停泊费,让收入无法保证的李宝强再也承受不住,便狠心将自己的渔船卖掉。

决心养海 建设海洋牧场

渔船卖了,财路断了,一身捕捞本领也没了用处,李宝强感到前途渺茫。可让李宝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卖掉渔船后,2012年,长海县加大力度修复海洋资源,誓让穷海重新变富海。这也是当地当时在退无可退困境中的选择。

长海县是典型的海岛县,岛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亩,世世代代靠海吃海,长海县的产业也都紧紧依靠海洋资源进行。海洋资源的枯竭,不仅影响了岛上居民的收入,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靠海吃海成为过去后,岛上一些人只能转产从事些低收入的工作,还有一些人离开了海岛去外地打工。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周以军:海就是我们的田地,我们的饭碗。不下决心养海,我们就是自断生路。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来以后,我们加大了(建设)海洋牧场力度,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一步步将我们长海县整个海域的生态,全部恢复起来。

决心将穷海变回富海、重新找回生路的长海县,在确立了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一步步把长海县整个海域的生态全部恢复起来的目标后,加大了规模化渔业设施的投入,增强生态围网养殖,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等海洋资源进行海上放养。在向大海中播撒鱼、虾、蟹、贝苗种的同时,又在各示范区投放人工礁石13万块。人工礁石投放几个月后,便开始附着海藻,慢慢地野生的鱼、虾、蟹、贝就会被吸引来,在海底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整个海域的生态恢复打下基础。

为有效地保护逐渐恢复的海洋资源,长海县强化了海洋执法,严厉打击海上偷捕、违规渔具作业等行为,捕捞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卖掉渔船的李宝强,由船长退回成打工人后,一直在是留在岛上打工,还是去岛外寻找生计的问题上纠结。就在李宝强摇摆不定之时,得知了海洋牧场招聘捕捞人员的消息。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当初我(去应聘前),对海洋牧场不怎么太了解,于是我找朋友同事详细了解了一下,再加上我多年出海打鱼的经验,我觉得海洋牧场这种模式非常有前景,我就去应聘了。

2012年,对海洋牧场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的李宝强被海洋牧场聘用。由于李宝强有着丰富的捕捞经验和过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快就被公司聘为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在海洋牧场当捕捞队长的这十年,海洋牧场在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合力作用下,生态恢复稳中向快,渔业资源越来越丰富,十年前的穷海逐步回归为富海。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周以军:现在捕捞季一到,一些曾经消失的鱼汛又出现了,消失多年的对虾汛又出现了,而且量还不少,有的渔船甚至一网就能打捞到1000多斤,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梭子蟹、刀鱼等品种,现在捕捞量都恢复的比较好,这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我们现在是轮播、轮养、轮捕、轮休的循环式生产模式。现在政策(也)好,不让偷捕滥捕,(这样我们)可以确保一年四季,有足量的虾贻扇贝。

海丰了 人就富了

一年四季都能保证捕捞量,这让吃尽穷海苦头的李宝强发现,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满海里的私捕、偷捕,滥捕,富海就会再被捞回穷海。就像他说的,不是海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对于靠渔为生的他们来说,海不丰,人就不可能富。

又一天的清晨四点,捕捞队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这天,捕捞队要按订单完成11万斤虾贻扇贝的捕捞。早饭时,李宝强向各船领头人布置了当天的捕捞任务。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11万斤,每条船上完成1万3、4(千斤左右)就完事,大约拉15到16网,(上下网时)注意安全帽都佩戴整齐。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现在捕捞11万斤虾贻贝不算什么事,(有的订单)要的量大时,得(捕捞)20、30万斤。

下午5点多钟,李宝强带领的捕捞队,载着11万斤的虾贻扇贝返航。船靠岸后,载回的虾贻扇贝立刻送进加工车间进行清理。这些清理贝壳上杂质的人,在岛上被称为砍工。长海县每天销向岛外的虾贻扇贝,都要经过这些砍工的手进行最终清理,然后装箱发运到外地。

车间班长 吴清虎:现在每年从我们这个加工厂,销往全国各地的虾贻贝量,高达2万余吨。

这些砍工都是岛上的渔民,她们中有些人曾在外地打工,海洋牧场渔业恢复后他们就从外地返乡,重操旧业。

长海县渔民 李淑辉:现在海富了,岛上的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也不少,一个月能达到五六千元,而且一年四季(工作)都不间断,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近些年,工资年年增加,不像以前自己(海穷后)干时,总担心自己挣不到钱或者赔钱。现在这种思想(负担)没有了,现在就感觉幸福满满的。

责任编辑:刘有明

今年田野里的秋收已近尾声了,那海上的收成今年怎么样?眼下,辽宁大连长海县进入捕捞旺季,一艘艘捕捞船满载而归,中间有一位捕鱼人李宝强,已经在海上干了三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一度因为过度捕捞,这里的渔业资源近乎枯竭,周边近海“捞无可捞”,这一带也成为打鱼人眼里的“穷海”,李宝强也曾在那个时候卖了渔船,放弃了这个营生。但这十年,长海变了,海洋生态逐渐被恢复,海洋牧场也建了起来,曾经的穷海变成了富海,李宝强也成为海洋牧场的捕捞队队长和船长。

捕捞队正在作业的长海县海洋岛这片海域,是我国最早的海洋牧场生态养殖示范区之一,这里海水深度60米左右,以砾石和泥沙为主的海床平缓,适宜贝壳类生物生长。在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当了十年队长的李宝强是位海上捕捞老手,他对长海县海域多年来的渔业生态变化,一清二楚。

李宝强是长海海域由富海变成穷海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借富海走向发达又被穷海打回原点的人。在长海县海域从事捕捞业已有30多年的李宝强,二十多岁时听说海上捕捞是不错的赚钱行当,便跟随亲戚从黑龙江老家来到了大连长海县,由过去的工地小工变成一名海上捕捞工。那时,正是长海县渔业资源丰富的年代,只要能风里来浪里去的肯吃苦肯出力,就会有很好的收入。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最好的时候是1990年左右,那个时候长海县周边的鱼品种很多,量也特别大,每次出海基本上全都是满载而归,都不用走太远(捕捞)特别容易。

年轻力壮的李宝强,在海上使足力地连干了7年后,有了一笔积蓄,就想自己当船长把捕捞生意做大。1991年,李宝强与朋友合伙买了两艘捕捞船。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买船了特别高兴,自己当老板了,不用给别人打工了。那些年海鲜也特别紧俏,生意做得特别好,上岸之后客户们都立马抢着要 (他们)交钱(我们)卸货,自己干老开心了。

李宝强的捕捞做得得心应手,海货生意随之红火起来,收入节节攀升。哪曾想四五年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那是)在1995年的10月份,我们两艘船在海上转了好几天,几乎都是空网,周边的渔场都转遍了,也没有任何收获。这整天干烧油赔账,那时火上的,真不是人(能受得住)的火。

每天看着零星收获的李宝强意识到好光景已经远离他们这些捕捞人,入不敷出的日子正一步步逼近。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其实我们干捕捞这行的都知道,我们是自作自受,海里没货了,不是大海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像我们那时候没有节制的网,什么网都有,什么绝户网、小眼网满海里拖,这么点小虾还有小鱼崽子全打捞上来了,能不什么都给捞光吗。虽然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可谁都不愿意收手,就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2008年前后,长海县周边海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穷海。又勉强支撑了四年的李宝强,终于看明白了,近海渔业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而他的渔船吨位不够,无法去远海进行捕捞。停下来的渔船其维护费加停泊费,让收入无法保证的李宝强再也承受不住,便狠心将自己的渔船卖掉。

决心养海 建设海洋牧场

渔船卖了,财路断了,一身捕捞本领也没了用处,李宝强感到前途渺茫。可让李宝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卖掉渔船后,2012年,长海县加大力度修复海洋资源,誓让穷海重新变富海。这也是当地当时在退无可退困境中的选择。

长海县是典型的海岛县,岛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亩,世世代代靠海吃海,长海县的产业也都紧紧依靠海洋资源进行。海洋资源的枯竭,不仅影响了岛上居民的收入,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靠海吃海成为过去后,岛上一些人只能转产从事些低收入的工作,还有一些人离开了海岛去外地打工。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周以军:海就是我们的田地,我们的饭碗。不下决心养海,我们就是自断生路。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来以后,我们加大了(建设)海洋牧场力度,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一步步将我们长海县整个海域的生态,全部恢复起来。

决心将穷海变回富海、重新找回生路的长海县,在确立了通过海洋牧场建设、一步步把长海县整个海域的生态全部恢复起来的目标后,加大了规模化渔业设施的投入,增强生态围网养殖,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等海洋资源进行海上放养。在向大海中播撒鱼、虾、蟹、贝苗种的同时,又在各示范区投放人工礁石13万块。人工礁石投放几个月后,便开始附着海藻,慢慢地野生的鱼、虾、蟹、贝就会被吸引来,在海底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整个海域的生态恢复打下基础。

为有效地保护逐渐恢复的海洋资源,长海县强化了海洋执法,严厉打击海上偷捕、违规渔具作业等行为,捕捞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卖掉渔船的李宝强,由船长退回成打工人后,一直在是留在岛上打工,还是去岛外寻找生计的问题上纠结。就在李宝强摇摆不定之时,得知了海洋牧场招聘捕捞人员的消息。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当初我(去应聘前),对海洋牧场不怎么太了解,于是我找朋友同事详细了解了一下,再加上我多年出海打鱼的经验,我觉得海洋牧场这种模式非常有前景,我就去应聘了。

2012年,对海洋牧场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的李宝强被海洋牧场聘用。由于李宝强有着丰富的捕捞经验和过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快就被公司聘为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在海洋牧场当捕捞队长的这十年,海洋牧场在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合力作用下,生态恢复稳中向快,渔业资源越来越丰富,十年前的穷海逐步回归为富海。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周以军:现在捕捞季一到,一些曾经消失的鱼汛又出现了,消失多年的对虾汛又出现了,而且量还不少,有的渔船甚至一网就能打捞到1000多斤,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梭子蟹、刀鱼等品种,现在捕捞量都恢复的比较好,这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我们现在是轮播、轮养、轮捕、轮休的循环式生产模式。现在政策(也)好,不让偷捕滥捕,(这样我们)可以确保一年四季,有足量的虾贻扇贝。

海丰了 人就富了

一年四季都能保证捕捞量,这让吃尽穷海苦头的李宝强发现,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满海里的私捕、偷捕,滥捕,富海就会再被捞回穷海。就像他说的,不是海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对于靠渔为生的他们来说,海不丰,人就不可能富。

又一天的清晨四点,捕捞队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这天,捕捞队要按订单完成11万斤虾贻扇贝的捕捞。早饭时,李宝强向各船领头人布置了当天的捕捞任务。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11万斤,每条船上完成1万3、4(千斤左右)就完事,大约拉15到16网,(上下网时)注意安全帽都佩戴整齐。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现在捕捞11万斤虾贻贝不算什么事,(有的订单)要的量大时,得(捕捞)20、30万斤。

下午5点多钟,李宝强带领的捕捞队,载着11万斤的虾贻扇贝返航。船靠岸后,载回的虾贻扇贝立刻送进加工车间进行清理。这些清理贝壳上杂质的人,在岛上被称为砍工。长海县每天销向岛外的虾贻扇贝,都要经过这些砍工的手进行最终清理,然后装箱发运到外地。

车间班长 吴清虎:现在每年从我们这个加工厂,销往全国各地的虾贻贝量,高达2万余吨。

这些砍工都是岛上的渔民,她们中有些人曾在外地打工,海洋牧场渔业恢复后他们就从外地返乡,重操旧业。

长海县渔民 李淑辉:现在海富了,岛上的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也不少,一个月能达到五六千元,而且一年四季(工作)都不间断,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海域捕捞队队长 李宝强:近些年,工资年年增加,不像以前自己(海穷后)干时,总担心自己挣不到钱或者赔钱。现在这种思想(负担)没有了,现在就感觉幸福满满的。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