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2-11-07 11:17 新华网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

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湿地之美丨青海湖湿地

这是青海湖布哈河湿地一景(2020年7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越冬地。

新华社发 (杨涛 摄)

湿地之美丨四川若尔盖湿地

牛羊徜徉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022年7月25日摄)。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是以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于199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十年爱心汇聚,只为唤醒你

胡燕均帮助女儿进行康复训练(11月1日摄)。

十年前,19岁的陕西姑娘华楠因车祸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变成“植物人”。华波、胡燕均夫妇决定提前退休,用后半生全身心照顾女儿。多年来,夫妻俩节衣缩食,靠着不多的退休工资和打零工的收入,为华楠买药看病。喂药、喂饭、按摩、翻身……,每天从早到晚,十年如一日。

为了记录女儿的变化,胡燕均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十年来,二十多本日记堆成厚厚一沓,每天的最后一句都是“丫头加油!妈妈爱你!”。

在爱心人士帮助下,胡燕均华波夫妇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2016年,华楠由中度昏迷转为浅度昏迷,右手可以微微弯曲回应呼唤;2017年,华楠的眼珠可以转动了;2020年,沉默多年的华楠开口叫了第一声“妈妈”……

“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胡燕均说。

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坚守33年的海岛“猴爸”

在担杆岛的家里,刘清伟给猕猴喂食(10月30日摄)。

担杆岛位于广东珠海东南部,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岛上居民整体搬迁,只有少量渔民住在岛上。1989年,广东省成立担杆岛猕猴自然保护区,2004年和淇澳岛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合并,建立了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从部队转业的党员刘清伟来到海岛,担任保护区护林员兼猕猴保育员,一干就是33年。33年来,刘清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观察和记录猕猴种群变化和行为习性,对它们进行保育喂食,同时守护着岛上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坚守下,担杆岛保护区的猕猴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繁育至1300多只,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0%增长到96%。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广东清远长隆成功繁育五头非洲象

11月3日,新生非洲象宝宝在妈妈陪伴下玩耍。

广东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接连成功繁育五头非洲象宝宝,出生日期分别是5月23日、6月28日、7月18日、8月18日和10月25日。目前五头新生非洲象幼崽健康状况良好。

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吉林:秋粮收储进行时 “翻地越冬”备明春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农民驾驶拖拉机对已收获的耕地进行秸秆深翻还田保护性作业(无人机照片,11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山东荣成:海洋牧场收获忙

11月1日,在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渔民驾驶渔船收获牡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云蒸雾绕湖北宣恩贡水河特大桥

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境内的贡水河特大桥(11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宋文摄)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左)、蔡旭哲进入梦天实验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后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内先后迎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届时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将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新华社发(孙丰晓 摄)

贵州草海湿地迎来今年首批越冬黑颈鹤

11月4日拍摄的在贵州草海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目前,贵州草海湿地迎来今年首批120余只越冬黑颈鹤。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海湿地,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近年来,每年前来草海越冬的各种鸟类超10万只。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责任编辑:宝华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

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湿地之美丨青海湖湿地

这是青海湖布哈河湿地一景(2020年7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越冬地。

新华社发 (杨涛 摄)

湿地之美丨四川若尔盖湿地

牛羊徜徉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022年7月25日摄)。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是以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于199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十年爱心汇聚,只为唤醒你

胡燕均帮助女儿进行康复训练(11月1日摄)。

十年前,19岁的陕西姑娘华楠因车祸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变成“植物人”。华波、胡燕均夫妇决定提前退休,用后半生全身心照顾女儿。多年来,夫妻俩节衣缩食,靠着不多的退休工资和打零工的收入,为华楠买药看病。喂药、喂饭、按摩、翻身……,每天从早到晚,十年如一日。

为了记录女儿的变化,胡燕均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十年来,二十多本日记堆成厚厚一沓,每天的最后一句都是“丫头加油!妈妈爱你!”。

在爱心人士帮助下,胡燕均华波夫妇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2016年,华楠由中度昏迷转为浅度昏迷,右手可以微微弯曲回应呼唤;2017年,华楠的眼珠可以转动了;2020年,沉默多年的华楠开口叫了第一声“妈妈”……

“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胡燕均说。

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坚守33年的海岛“猴爸”

在担杆岛的家里,刘清伟给猕猴喂食(10月30日摄)。

担杆岛位于广东珠海东南部,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岛上居民整体搬迁,只有少量渔民住在岛上。1989年,广东省成立担杆岛猕猴自然保护区,2004年和淇澳岛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合并,建立了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从部队转业的党员刘清伟来到海岛,担任保护区护林员兼猕猴保育员,一干就是33年。33年来,刘清伟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观察和记录猕猴种群变化和行为习性,对它们进行保育喂食,同时守护着岛上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坚守下,担杆岛保护区的猕猴数量从1989年的不足300只,繁育至1300多只,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0%增长到96%。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广东清远长隆成功繁育五头非洲象

11月3日,新生非洲象宝宝在妈妈陪伴下玩耍。

广东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接连成功繁育五头非洲象宝宝,出生日期分别是5月23日、6月28日、7月18日、8月18日和10月25日。目前五头新生非洲象幼崽健康状况良好。

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吉林:秋粮收储进行时 “翻地越冬”备明春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农民驾驶拖拉机对已收获的耕地进行秸秆深翻还田保护性作业(无人机照片,11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山东荣成:海洋牧场收获忙

11月1日,在山东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渔民驾驶渔船收获牡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云蒸雾绕湖北宣恩贡水河特大桥

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境内的贡水河特大桥(11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宋文摄)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左)、蔡旭哲进入梦天实验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日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后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内先后迎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届时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将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新华社发(孙丰晓 摄)

贵州草海湿地迎来今年首批越冬黑颈鹤

11月4日拍摄的在贵州草海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目前,贵州草海湿地迎来今年首批120余只越冬黑颈鹤。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海湿地,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近年来,每年前来草海越冬的各种鸟类超10万只。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