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赤峰十二吐乡的红色“柿”业

2022-11-08 10:06 赤峰日报  

进入11月,天气渐渐转冷,炊烟袅袅的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沐浴在暖阳中,午饭过后,刘伟和妻子来到大棚干起了农活。

刘伟和妻子没想到,自己的大棚能实现自动化,成为乡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乡干部留心记下了刘伟和妻子的想法,不久便帮助他们争取到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卷帘设备和放风机。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做了这么多的事。”在刘伟和妻子的连声感谢中,记者能体会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十二吐乡干部身上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透过成百上千件的帮扶事,看到了十二吐乡在探索以“基地联动联建、生产联种联营、服务联接联办、市场联创联销”为主的“一园四联”党组织引领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的美好前景。

十二吐乡位于林西县南部,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生态和产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主线,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建成占地1万亩、1700栋大棚的达康多业态示范性田园综合体,在产业链上设立党委、支部,把参与达康产业园区建设、经营、服务的15个党组织整合在一起,以党组织深度融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达康产业园区的创建,实现了人人增收致富腰包鼓、乡村宜居宜业家家富的目标,显示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十二吐乡党委书记王建莹介绍。

西山根村,一个曾经贫困发生率46%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7年,党总支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种植品种、定值时间、化肥使用都有了统一的标准,果品品相和质量上来了,价格自然也差不了,标准化服务让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双提升。“现在不仅我们村的人走上了致富路,其他7个行政村也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致富格局。”说起西山根村的致富经,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侃侃而谈。

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知名度,十二吐乡积极申请“林西·红柿”地标品牌,中科院的“科技小院”也正式落户到达康产业园区。通过生产联种联营模式,十二吐乡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7.3万元,产业分红年均收入14.8万元。前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十二吐乡的西红柿外销受阻,秧苗也进不来。经过达康联合党委的多次协调,不仅为产品销售打开了锡盟、通辽等市场,还为运输秧苗车辆办理了通行证,全面保障了园区农户下一茬西红柿种植。

为解决产业难上规模、产品难卖好价的难题,十二吐乡党委联合中化集团党组织、县农牧局党组织,组成服务专班,深入园区“把脉问诊”,协调链上农户与西安、北京等地客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农户种植效益最大化。同时,十二吐乡与林西县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签署共建协议19份,建立“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87份,为园区提供规划设计、落实资金、技术指导、农残检测、防灾救灾等服务103项。不仅如此,党建联合体内的5家金融机构为园区注入“金融活水”,累计为园区协调贷款560万元。

一链条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达康联合党委为加强产业规划,破解蔬菜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问题,积极延续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起协同推动的组织体系。联合党委建立了“党建+市场+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统一的可追溯、高效率线下销售新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内的大棚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产值预计达1.2亿元。

为了保证农户利益最大化,十二吐乡整合涉农资金8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蔬菜交易市场,为外来客商提供住宿场所,向客商出租分拣室、保鲜库,提供免费水电等服务。交易市场还与全国蔬菜交易大数据平台连接,实时滚动播报全国各地西红柿交易价格等供求信息,重点公开周边地区西红柿交易价格,定期发布茬口信息,确保信息及时通畅,保护种植户利益。“市场联创联销的运行模式,让种植户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十二吐乡乡长李宇楠说。

责任编辑:赵鑫华

进入11月,天气渐渐转冷,炊烟袅袅的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沐浴在暖阳中,午饭过后,刘伟和妻子来到大棚干起了农活。

刘伟和妻子没想到,自己的大棚能实现自动化,成为乡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乡干部留心记下了刘伟和妻子的想法,不久便帮助他们争取到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卷帘设备和放风机。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做了这么多的事。”在刘伟和妻子的连声感谢中,记者能体会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十二吐乡干部身上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透过成百上千件的帮扶事,看到了十二吐乡在探索以“基地联动联建、生产联种联营、服务联接联办、市场联创联销”为主的“一园四联”党组织引领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的美好前景。

十二吐乡位于林西县南部,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生态和产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主线,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建成占地1万亩、1700栋大棚的达康多业态示范性田园综合体,在产业链上设立党委、支部,把参与达康产业园区建设、经营、服务的15个党组织整合在一起,以党组织深度融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达康产业园区的创建,实现了人人增收致富腰包鼓、乡村宜居宜业家家富的目标,显示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十二吐乡党委书记王建莹介绍。

西山根村,一个曾经贫困发生率46%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7年,党总支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种植品种、定值时间、化肥使用都有了统一的标准,果品品相和质量上来了,价格自然也差不了,标准化服务让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双提升。“现在不仅我们村的人走上了致富路,其他7个行政村也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致富格局。”说起西山根村的致富经,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侃侃而谈。

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知名度,十二吐乡积极申请“林西·红柿”地标品牌,中科院的“科技小院”也正式落户到达康产业园区。通过生产联种联营模式,十二吐乡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7.3万元,产业分红年均收入14.8万元。前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十二吐乡的西红柿外销受阻,秧苗也进不来。经过达康联合党委的多次协调,不仅为产品销售打开了锡盟、通辽等市场,还为运输秧苗车辆办理了通行证,全面保障了园区农户下一茬西红柿种植。

为解决产业难上规模、产品难卖好价的难题,十二吐乡党委联合中化集团党组织、县农牧局党组织,组成服务专班,深入园区“把脉问诊”,协调链上农户与西安、北京等地客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农户种植效益最大化。同时,十二吐乡与林西县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签署共建协议19份,建立“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87份,为园区提供规划设计、落实资金、技术指导、农残检测、防灾救灾等服务103项。不仅如此,党建联合体内的5家金融机构为园区注入“金融活水”,累计为园区协调贷款560万元。

一链条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达康联合党委为加强产业规划,破解蔬菜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问题,积极延续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起协同推动的组织体系。联合党委建立了“党建+市场+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统一的可追溯、高效率线下销售新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内的大棚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产值预计达1.2亿元。

为了保证农户利益最大化,十二吐乡整合涉农资金8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蔬菜交易市场,为外来客商提供住宿场所,向客商出租分拣室、保鲜库,提供免费水电等服务。交易市场还与全国蔬菜交易大数据平台连接,实时滚动播报全国各地西红柿交易价格等供求信息,重点公开周边地区西红柿交易价格,定期发布茬口信息,确保信息及时通畅,保护种植户利益。“市场联创联销的运行模式,让种植户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十二吐乡乡长李宇楠说。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