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兴安盟科技引领添动力

2022-11-09 10:18 兴安日报  

近年来,兴安盟科技局借助“科技兴蒙”行动有利契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以开放包容姿态聚八方优质创新资源,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 把舵定向开好新局

兴安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以盟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提出了“小切口、大产业”“重应用、短平快”“差异化、特色化”“传帮带、引资源”科技创新理念,并亲自带队赴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对接10余次,与发改委、工信、农牧、财政等部门建立“1+1+N”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了科技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盟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兴盟”行动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兴安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十五条政策措施》等多个文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下,我盟研发投入增速全区第一,投入强度排名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速全区第二,科技平台载体“晋位升级”,企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科技合作从“零星起步”到“遍地开花”。

资金投入 激活一池“创新春水”

2020年以来,我盟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达1.65亿元,实施科技项目315个,建立和争创国家、自治区和盟级平台载体103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9家,孵化器实现了“零的突破”,使我盟三级平台载体总数达到197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同比增长30%,增速全区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9家,是去年的3.3倍,增速全区第二。2021年,我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已达7.7人,在全区负增长态势下,我盟同比增长达到175%,增速位列全区第一。2021年,我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8000万元,较上年增加5300万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全区第一;投入强度达到0.13%,同比增长2.6倍,在全区排位首次提升1位;财政科技支出1.13亿元,同比增长30%。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我盟已有30余家企业与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科技项目90余个。科技创新对我盟产业的赋能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兴安盟出台了《兴安盟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兴安盟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各主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一组数据对比清晰可见:2021年,全盟科技研发总投入3581万元,占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比重由2020年的3.64%提高到36.82%。2021年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企业共29家,金额7351万元,是2020年的3.4倍。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与内蒙古银行兴安盟分行签署《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我盟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路演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累计授信金额2.24亿元,发放信贷金额0.69亿元;采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发放贷款0.32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项目拉动 助推重点产业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我盟的优势特色资源,通过技术等科技要素的注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推动我盟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推进。今年以来,盟科技局共向上推荐项目106个,获得乡村振兴、东北振兴、中央引导金等项目资金共6091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27倍,支持项目68个,目前已下达资金3741.3万元,同比增长90%。上半年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900万元,预计全年安排近亿元,现已支持项目90个。

兴安盟农研所、隆华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在优质水稻、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自治区科技厅称为“厅盟会商”制度落地实施的典范。

兴安盟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借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在增产和提质两方面共同发力,圆满完成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培育出“157”“X56”等一系列丰产、稳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系。在2022年的年度测产中,粳稻新品系“157”亩产达到717.6公斤,“X56”亩产达到702.5公斤,耐盐碱稻新品系“1189”亩产达到540.3公斤,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进一步提高了水稻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金量”,推动兴安盟从生产粮食向生产稻种转变。

杜美牧业公司的“高寒旱地区湖羊引进及本土化选育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成功入选自治区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并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出适合舍饲的“兴安多羔羊”母本羊新品种,获得相关专利4项,已推广母本3.54万只、公羊1.8万只,改良肉羊5万只,为农区、半农半牧区舍饲羊提供了现代化的饲养模式和优质品种。

……

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我盟落地实施和转化,为全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

开放合作 打造科技资源“高地”

我盟科技基础薄弱,科技资源短缺,决不能走“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之路。为此,我盟借助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有利契机,按照“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的理念,积极与“4+8+N”合作主体对接,“引智接力”“借船出海”,已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此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

借助江南大学在食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人才、成果等优势资源,源陆(内蒙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黑小麦预拌粉已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揭牌成立了“源陆食品·江南大学黑麦健康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并与全国拥有450家连锁的爸爸糖集团公司、全国拥有37家子公司及30万家营销点的桃李集团达成销售意向,把科技服务贯穿了育种、产品研发、包装设计、销售全产业链的发展。

内蒙古大公草畜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利用我盟沙果落地果成功研发5种新型发酵饲料,并将其命名为“牛羊水果罐头”,饲料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可长期保存,有望解决我盟沙果落地果综合利用、林果产业健康发展问题。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合作中,成功研制新型气吸式免耕电控高速智能大型播种机,打破了高速免耕精量播种的技术瓶颈,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全国各类优势创新资源为我盟所用,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我盟产业腾飞。  

广开贤路  厚植科技人才沃土

我盟虽然拥有丰厚优质的农牧业资源、生态资源,但缺少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科技人才。为此,我盟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加快形成我盟实现“弯道追赶”的人才优势。

近年来,兴安盟柔性引进袁隆平、莫宣学、任长忠、刘嘉麒等高层次人才19名。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作用,以科技对外合作和交流为纽带,吸引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及其团队来我盟,被选聘为企业科技特派员。目前,我盟两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已引进选聘大院大所专家、教授65人,服务企业185家,为30余家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30余次,与5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项目60余个,为80余家企业提供生产实践解决方案100余项。今年,在全盟6个旗县市建立盟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个,选派科技特派员423名,选派“三区”人才28名,招聘科研助理21人,参与全盟科研活动的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下一步,盟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在制度、资金、成果、平台、人才、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我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势蓄能。

责任编辑:赵鑫华

近年来,兴安盟科技局借助“科技兴蒙”行动有利契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以开放包容姿态聚八方优质创新资源,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 把舵定向开好新局

兴安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以盟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提出了“小切口、大产业”“重应用、短平快”“差异化、特色化”“传帮带、引资源”科技创新理念,并亲自带队赴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对接10余次,与发改委、工信、农牧、财政等部门建立“1+1+N”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了科技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盟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兴盟”行动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兴安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十五条政策措施》等多个文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下,我盟研发投入增速全区第一,投入强度排名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速全区第二,科技平台载体“晋位升级”,企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科技合作从“零星起步”到“遍地开花”。

资金投入 激活一池“创新春水”

2020年以来,我盟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达1.65亿元,实施科技项目315个,建立和争创国家、自治区和盟级平台载体103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9家,孵化器实现了“零的突破”,使我盟三级平台载体总数达到197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同比增长30%,增速全区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9家,是去年的3.3倍,增速全区第二。2021年,我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已达7.7人,在全区负增长态势下,我盟同比增长达到175%,增速位列全区第一。2021年,我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8000万元,较上年增加5300万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全区第一;投入强度达到0.13%,同比增长2.6倍,在全区排位首次提升1位;财政科技支出1.13亿元,同比增长30%。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我盟已有30余家企业与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科技项目90余个。科技创新对我盟产业的赋能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兴安盟出台了《兴安盟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兴安盟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各主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一组数据对比清晰可见:2021年,全盟科技研发总投入3581万元,占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比重由2020年的3.64%提高到36.82%。2021年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企业共29家,金额7351万元,是2020年的3.4倍。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与内蒙古银行兴安盟分行签署《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我盟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路演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累计授信金额2.24亿元,发放信贷金额0.69亿元;采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发放贷款0.32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项目拉动 助推重点产业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我盟的优势特色资源,通过技术等科技要素的注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推动我盟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推进。今年以来,盟科技局共向上推荐项目106个,获得乡村振兴、东北振兴、中央引导金等项目资金共6091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27倍,支持项目68个,目前已下达资金3741.3万元,同比增长90%。上半年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5900万元,预计全年安排近亿元,现已支持项目90个。

兴安盟农研所、隆华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在优质水稻、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自治区科技厅称为“厅盟会商”制度落地实施的典范。

兴安盟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借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在增产和提质两方面共同发力,圆满完成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培育出“157”“X56”等一系列丰产、稳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系。在2022年的年度测产中,粳稻新品系“157”亩产达到717.6公斤,“X56”亩产达到702.5公斤,耐盐碱稻新品系“1189”亩产达到540.3公斤,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进一步提高了水稻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金量”,推动兴安盟从生产粮食向生产稻种转变。

杜美牧业公司的“高寒旱地区湖羊引进及本土化选育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成功入选自治区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并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出适合舍饲的“兴安多羔羊”母本羊新品种,获得相关专利4项,已推广母本3.54万只、公羊1.8万只,改良肉羊5万只,为农区、半农半牧区舍饲羊提供了现代化的饲养模式和优质品种。

……

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我盟落地实施和转化,为全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

开放合作 打造科技资源“高地”

我盟科技基础薄弱,科技资源短缺,决不能走“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之路。为此,我盟借助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有利契机,按照“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的理念,积极与“4+8+N”合作主体对接,“引智接力”“借船出海”,已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此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中。

借助江南大学在食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人才、成果等优势资源,源陆(内蒙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黑小麦预拌粉已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揭牌成立了“源陆食品·江南大学黑麦健康食品联合研发中心”,并与全国拥有450家连锁的爸爸糖集团公司、全国拥有37家子公司及30万家营销点的桃李集团达成销售意向,把科技服务贯穿了育种、产品研发、包装设计、销售全产业链的发展。

内蒙古大公草畜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利用我盟沙果落地果成功研发5种新型发酵饲料,并将其命名为“牛羊水果罐头”,饲料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可长期保存,有望解决我盟沙果落地果综合利用、林果产业健康发展问题。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合作中,成功研制新型气吸式免耕电控高速智能大型播种机,打破了高速免耕精量播种的技术瓶颈,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全国各类优势创新资源为我盟所用,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我盟产业腾飞。  

广开贤路  厚植科技人才沃土

我盟虽然拥有丰厚优质的农牧业资源、生态资源,但缺少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科技人才。为此,我盟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加快形成我盟实现“弯道追赶”的人才优势。

近年来,兴安盟柔性引进袁隆平、莫宣学、任长忠、刘嘉麒等高层次人才19名。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作用,以科技对外合作和交流为纽带,吸引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及其团队来我盟,被选聘为企业科技特派员。目前,我盟两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已引进选聘大院大所专家、教授65人,服务企业185家,为30余家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30余次,与5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项目60余个,为80余家企业提供生产实践解决方案100余项。今年,在全盟6个旗县市建立盟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个,选派科技特派员423名,选派“三区”人才28名,招聘科研助理21人,参与全盟科研活动的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下一步,盟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在制度、资金、成果、平台、人才、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我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势蓄能。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