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年大学习·大思政课|五千年洞见,新征程宣言

2022-11-10 19:26 中国青年网  

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

主讲人: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徐永杰,来自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想必许多同学都会好奇,跨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何“古为今用”?如何为我们在新时代走好新长征路提供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悟!

主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的这些话,是透过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漫长发展史的深刻洞见,更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的豪迈宣言。同学们有何感想?

朱笑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总书记的这次殷墟考察之行,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民族要独立自强,国家欲稳步发展,文化是来自深处的支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理应响应时代号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去深入了解学习中华文明,兼顾历史之沉淀与时代之新意,在向世界发扬中华气象的同时,也邀得当年之明月照彻今人。

李卓航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作为来自古都安阳的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的讲话倍感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已经走进校园,来到我们身边。古老的甲骨文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甲骨文创意作品越来越多,大学学习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在学习品味甲骨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骨气、志气和底气。

郭登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

作为一名正在田野实习的大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习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视和考古工作的关心。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而考古学是一门不断解读“无字天书”的学问,从文献与文物入手,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意蕴与价值是每一位考古人肩负的使命!

主讲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本期特约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毓灵老师的看法。

特约嘉宾: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何毓灵,一名考古工作者,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已经20多年了。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是商代晚期都城,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共历八代十二王,共255年,面积约36平方公里,同时期人口约14万。2006年,殷墟因其普遍突出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就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殷墟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汉文字为表意文字,具有超方言和超语言的性质。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汉文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是维持华夏儿女团结一心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习总书记的话让所有考古工作者倍感振奋。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是目前我国发掘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研究成果最丰富的遗址。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揭示了三千多年前东亚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风貌。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郑州商城、二里头遗址、两周城址性质的确认,离不开以殷墟为基点的比对与辨析。同样,周边区域青铜文化,如草原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门文化等性质与年代的判断,以殷墟为坐标和参照,其年代与内涵才能更加清晰。

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完成了殷商古史重建的历史任务,但仍有大量待解之谜。让我们按照习总书记对文物考古工作的要求与指示,共同努力,把殷墟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坚实文化自信,讲好殷墟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讲人:再来看一下中国青年网评论员的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谈道,“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火种”需要代代传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可以使“老树发新芽”,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时代之笔的挥写,不仅呈现中华民族的心灵图谱,更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逐梦路上阔步前行。(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本期主讲人:徐永杰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包括殷墟在内的考古事业的发展,认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可以说,考古工作事关文化自信,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殷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摇篮,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今天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把中华民族的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对殷墟考古发掘和甲骨文传承创新寄予殷切期望。

希望青年朋友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充分认识甲骨文发现和传承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弘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通过拆析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结构之理,通过摹写甲骨文发现甲骨文艺术之美,通过解读甲骨文领悟甲骨文历史之厚,通过创意甲骨文体验甲骨文活化之用。在感受甲骨文承载的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感受古代人类的智慧,感知甲骨文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以习总书记考察殷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挖掘蕴含于殷墟考古和甲骨文之中的文化元素,讲好殷墟和甲骨文故事,一起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问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请问“两个结合”指的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部分资料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网青蜂侠驻河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基地)

责任编辑:朱国义

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

主讲人: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徐永杰,来自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想必许多同学都会好奇,跨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何“古为今用”?如何为我们在新时代走好新长征路提供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悟!

主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的这些话,是透过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漫长发展史的深刻洞见,更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的豪迈宣言。同学们有何感想?

朱笑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总书记的这次殷墟考察之行,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民族要独立自强,国家欲稳步发展,文化是来自深处的支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理应响应时代号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去深入了解学习中华文明,兼顾历史之沉淀与时代之新意,在向世界发扬中华气象的同时,也邀得当年之明月照彻今人。

李卓航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作为来自古都安阳的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的讲话倍感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已经走进校园,来到我们身边。古老的甲骨文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甲骨文创意作品越来越多,大学学习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在学习品味甲骨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骨气、志气和底气。

郭登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

作为一名正在田野实习的大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习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视和考古工作的关心。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而考古学是一门不断解读“无字天书”的学问,从文献与文物入手,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意蕴与价值是每一位考古人肩负的使命!

主讲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本期特约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毓灵老师的看法。

特约嘉宾: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何毓灵,一名考古工作者,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已经20多年了。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是商代晚期都城,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共历八代十二王,共255年,面积约36平方公里,同时期人口约14万。2006年,殷墟因其普遍突出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就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殷墟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汉文字为表意文字,具有超方言和超语言的性质。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汉文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是维持华夏儿女团结一心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习总书记的话让所有考古工作者倍感振奋。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是目前我国发掘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研究成果最丰富的遗址。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揭示了三千多年前东亚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风貌。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郑州商城、二里头遗址、两周城址性质的确认,离不开以殷墟为基点的比对与辨析。同样,周边区域青铜文化,如草原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门文化等性质与年代的判断,以殷墟为坐标和参照,其年代与内涵才能更加清晰。

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完成了殷商古史重建的历史任务,但仍有大量待解之谜。让我们按照习总书记对文物考古工作的要求与指示,共同努力,把殷墟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坚实文化自信,讲好殷墟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讲人:再来看一下中国青年网评论员的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谈道,“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火种”需要代代传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可以使“老树发新芽”,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时代之笔的挥写,不仅呈现中华民族的心灵图谱,更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逐梦路上阔步前行。(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本期主讲人:徐永杰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包括殷墟在内的考古事业的发展,认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可以说,考古工作事关文化自信,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殷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摇篮,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今天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把中华民族的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对殷墟考古发掘和甲骨文传承创新寄予殷切期望。

希望青年朋友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充分认识甲骨文发现和传承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弘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通过拆析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结构之理,通过摹写甲骨文发现甲骨文艺术之美,通过解读甲骨文领悟甲骨文历史之厚,通过创意甲骨文体验甲骨文活化之用。在感受甲骨文承载的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感受古代人类的智慧,感知甲骨文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以习总书记考察殷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挖掘蕴含于殷墟考古和甲骨文之中的文化元素,讲好殷墟和甲骨文故事,一起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问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请问“两个结合”指的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部分资料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网青蜂侠驻河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基地)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