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央媒聚焦内蒙古】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2022-11-14 22:28 奔腾融媒  

光明日报调研组从今年8月起,两次到内蒙古采访调研,从东端大兴安岭的松涛,到西端阿拉善的胡杨林,记者一路感受,一路思考。11月1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今天刊发第四集《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报道全文如下: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 04版)

【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④】

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深秋时节,寒意已浓,踏进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关不住的绿意在眼前铺开,层层叠叠的绿叶下,或鲜红或嫩黄或翠绿的小番茄像一串串珍珠从藤蔓上垂下来,悬挂在用于无土栽培的吊架上,煞是喜人。

“园区每天的番茄产量达40吨,并且当天就能送到北京的超市。”园区生产经理袁伟告诉记者,“可别小瞧这温室,精准水肥控制、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无土栽培和饮用水灌溉等,这些我以前都没咋听过的‘尖端’种植技术都在这儿用上了!”

一边说话,袁伟一边按下了另一间温室门的电动按钮。门打开,一排排吊架之间的轨道上,工作人员张利青正熟练地驾驶机械作业车修剪枝叶、采摘果实。

“温室里的番茄定植后生长期只要两个月,之后就会进入产出期,而适宜的温度是保证全年产出的重要条件。”袁伟告诉记者,乌兰察布的冬天很漫长,供暖是问题。

传统的取暖方式成本高、能耗大,怎么办?

在考察中,园区工作人员发现,如果能把当地工业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利用上,岂不是美事一桩?那样的话,园区的温室不仅智慧,而且低碳。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园区启动了工业余热综合利用项目。

“你瞧,这条冬天用来保温的轨道热量就是来自10公里外的冶金企业。”袁伟说,冶金生产企业的工业用水需要冷却,产业园的大棚需要保温,在实现供热管网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实现了“各取所需”,解决了园区冬季百分之八十的供热需求。

“不仅如此,温室里还布满了各类传感器。”袁伟指着悬挂在轨道旁的白色方形盒子说,它能同时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测。

有了这些数据,温室内环境控制、水肥灌溉量的实时调整得以实现,植株生长也有了更好的保证。园区技术人员张学芳告诉记者,“智慧”加持的番茄种植,不仅“温光水气肥”都可控,产能表现也更加出色,大番茄每平方米可以收获60公斤左右,比传统日光温室增产了近10倍。

更多产出的同时,产业园也在更多地造福周边农户。“如今,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整合村集体资金,投资建设加工包装车间,让当地农户既有租金收益又有投资收益。”袁伟说,园区已雇用了当地农户200多人,大家增收致富又多了条路。

光明日报记者:高平 王潇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姚亚兵

光明日报调研组从今年8月起,两次到内蒙古采访调研,从东端大兴安岭的松涛,到西端阿拉善的胡杨林,记者一路感受,一路思考。11月1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今天刊发第四集《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报道全文如下: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 04版)

【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④】

乌兰察布——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深秋时节,寒意已浓,踏进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关不住的绿意在眼前铺开,层层叠叠的绿叶下,或鲜红或嫩黄或翠绿的小番茄像一串串珍珠从藤蔓上垂下来,悬挂在用于无土栽培的吊架上,煞是喜人。

“园区每天的番茄产量达40吨,并且当天就能送到北京的超市。”园区生产经理袁伟告诉记者,“可别小瞧这温室,精准水肥控制、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无土栽培和饮用水灌溉等,这些我以前都没咋听过的‘尖端’种植技术都在这儿用上了!”

一边说话,袁伟一边按下了另一间温室门的电动按钮。门打开,一排排吊架之间的轨道上,工作人员张利青正熟练地驾驶机械作业车修剪枝叶、采摘果实。

“温室里的番茄定植后生长期只要两个月,之后就会进入产出期,而适宜的温度是保证全年产出的重要条件。”袁伟告诉记者,乌兰察布的冬天很漫长,供暖是问题。

传统的取暖方式成本高、能耗大,怎么办?

在考察中,园区工作人员发现,如果能把当地工业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利用上,岂不是美事一桩?那样的话,园区的温室不仅智慧,而且低碳。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园区启动了工业余热综合利用项目。

“你瞧,这条冬天用来保温的轨道热量就是来自10公里外的冶金企业。”袁伟说,冶金生产企业的工业用水需要冷却,产业园的大棚需要保温,在实现供热管网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实现了“各取所需”,解决了园区冬季百分之八十的供热需求。

“不仅如此,温室里还布满了各类传感器。”袁伟指着悬挂在轨道旁的白色方形盒子说,它能同时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测。

有了这些数据,温室内环境控制、水肥灌溉量的实时调整得以实现,植株生长也有了更好的保证。园区技术人员张学芳告诉记者,“智慧”加持的番茄种植,不仅“温光水气肥”都可控,产能表现也更加出色,大番茄每平方米可以收获60公斤左右,比传统日光温室增产了近10倍。

更多产出的同时,产业园也在更多地造福周边农户。“如今,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整合村集体资金,投资建设加工包装车间,让当地农户既有租金收益又有投资收益。”袁伟说,园区已雇用了当地农户200多人,大家增收致富又多了条路。

光明日报记者:高平 王潇

来源:光明日报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