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英雄记忆

2022-11-22 20:13 正北方网  

2022年7月以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因帮助赵大旺烈士寻亲,使29位铁道兵烈士再次引起关注。有国内多家媒体及志愿者的参与,让只留下名字的烈士们的故事丰富起来。

7月和8月,记者两次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采访,用汗水与鲜血建设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依旧铭记着那段峥嵘历史。

1958年2月,《内蒙古日报》对包兰线黄河铁路大桥建设的报道。

64年零事故

在磴口县,有两座横跨黄河两岸的铁路大桥,连结着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它们分别是1958年竣工使用的三盛公黄河铁路一号大桥和1999年竣工使用的三盛公黄河铁路二号大桥。作为包兰铁路的交通咽喉,它们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包兰线上最大的钢梁桥。每天,有16趟旅客列车、60多趟货物列车要通过大桥。

姜文丰是巴彦高勒车站派出所的民警,负责三盛公铁路大桥区域的巡查工作。下午时间,是大桥车次比较多的时候,也是姜文丰和同事们最常去的时段。要走完桥的两端,需要两个多小时时间,保障行车安全,是姜文丰和同事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姜文丰(前一)和同事们巡查铁路大桥沿线

巴彦高勒车站派出所是包兰铁路线上的一个三等站派出所,2005年被公安部命名为“一级公安派出所”并延续至今,获得许多荣誉。从建所至今,几代民警就一直守护着三盛公铁路桥的安全。

姜文丰说,每次巡视铁路大桥安全时,自己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铁路大桥承载着祖国的建设历史和繁荣发展,也是先辈们用汗水和生命建成的,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

也正因此,三盛公黄河铁路一号大桥从1958年建成通车至今,在一代代“守桥人”的守护下,保持了64年零事故的纪录。

建设铁路桥的峥嵘记忆

在磴口当地的纪念馆和铁道兵的历史画册里,有一张出现频率很高的经典图片——一名穿着棉服的年轻战士,一手抓着桥体的钢梁,一手拽着钢索,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上方。这正是包兰线上正在施工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珍贵历史照片。

据《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3月1日,铁道兵独立桥梁团开工建设三盛公铁路大桥。由于铁桥是用作重吨位火车行驶的桥梁,工程技术标准高,工作难度和工程量大,工地上昼夜施工,施工环境十分险峻,但是解放军指战员个个干劲十足,在白浪滔滔的黄河上,劈风斩浪,夜以继日地战斗着。

修建三盛公铁路大桥的战士(资料图片)

据当时媒体报道,1958年春季,黄河开始春融,冰凌危及大桥安全。铁道兵组织突击队在上游扒冰堆,指战员们冒着风寒,坚守在工地上游两岸,不断地爬冰堆,放炸药,昼夜奋战,炸碎冰凌30多万立方米,化险为夷,保住了大桥的安全。

1958年6月15日,三盛公铁路大桥建成。这座架设在巴彦淖尔磴口县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交界之处的黄河铁桥,横跨黄河之上,雄伟壮观,成为巴彦淖尔市的著名旅游胜地。它的建成,打通了祖国大西北与内地各省、市的交通阻隔,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铁路大桥的建设,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巴彦淖尔市民政志》及《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561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而牺牲。

29位烈士的身份之谜

2022年7月,江苏籍烈士赵大旺的侄女赵琴联系《北方新报》,希望记者帮助她和家人寻找牺牲在内蒙古的大伯的下落。曾安葬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29位铁道兵烈士的名字,也因此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从1981年至今,这29名烈士中,包括赵大旺在内的26人的骨灰,一直保存于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在交接骨灰时,仅留下了烈士们的名字和牺牲时间。

修建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场景(资料图片)

这些年轻的烈士因何牺牲?他们隶属哪个部队?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亲人是否知道他们的下落?在寻找赵大旺烈士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不断被追问。

7月18日,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记者从当地史志资料中找到部分珍贵资料。根据《北方新报》的报道,8月,山东志愿者张格龙在中铁十八局(其前身为铁道兵第八师,1958年11月1日,铁道兵第一军撤销番号,组建铁道兵第八师,将独立桥梁团划归铁八师建制,改称铁八师36团)档案馆找到了29位烈士中,牺牲在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建设的5位铁道兵烈士:张文卿、程志海、许老鼠、赵大旺、徐樟木的珍贵资料。

帮烈士“回家”

在内蒙古和江苏两地媒体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赵琴终于找到了大伯赵大旺的下落,圆了一家三代人64年的心愿。赵琴告诉记者,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她,到民政局打听大伯的消息,去世前把眼睛都哭瞎了。

8月,郑进卓烈士的侄子郑茂庭通过本报报道,得知了伯父的骨灰存放地,他告诉记者,多年来爷爷和父亲一直在寻找伯父,希望他能叶落归根,回到亲人身边。郑茂庭还向记者提供了2份珍藏多年的伯父的烈士证(分别为1958年和1983年发放的烈士证)。

随后,铁二代张闽在山东海阳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女儿张玉平,并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张玉平的女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姥爷牺牲时母亲才三岁,多年来母亲一直珍藏着当年战友手绘的姥爷安葬地的简易地图。前几年,她还曾带着母亲自驾到内蒙古,依据这张60多年前手绘地图寻找姥爷的下落,却遗憾地找错了地方。母亲曾经以为,有生之年再也找不到姥爷了。

8月,志愿者张格龙在自己的家乡山东泰安找到了程志海烈士的女儿,并找到程志海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烈士证照片。

9月,铁八师老兵胡建文在浙江省建德市芝峰乡陵上村(今乾潭镇陵上新村)找到了徐樟木烈士的胞弟徐小木、徐清平,胞妹徐梅珠、徐梅兰,并告知徐章木烈士安葬地信息。胡建文也根据许老鼠烈士的资料记载,到他的家乡寻找,却遗憾未能找到烈士的亲人。

64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热火朝天、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早已隐入历史记载里。如今,三盛公铁路大桥依旧巍然横跨于黄河之上,发挥着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那些为了建桥修路而牺牲的年轻人们,仍被后人寻找和缅怀。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杨旭英

2022年7月以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因帮助赵大旺烈士寻亲,使29位铁道兵烈士再次引起关注。有国内多家媒体及志愿者的参与,让只留下名字的烈士们的故事丰富起来。

7月和8月,记者两次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采访,用汗水与鲜血建设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依旧铭记着那段峥嵘历史。

1958年2月,《内蒙古日报》对包兰线黄河铁路大桥建设的报道。

64年零事故

在磴口县,有两座横跨黄河两岸的铁路大桥,连结着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它们分别是1958年竣工使用的三盛公黄河铁路一号大桥和1999年竣工使用的三盛公黄河铁路二号大桥。作为包兰铁路的交通咽喉,它们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包兰线上最大的钢梁桥。每天,有16趟旅客列车、60多趟货物列车要通过大桥。

姜文丰是巴彦高勒车站派出所的民警,负责三盛公铁路大桥区域的巡查工作。下午时间,是大桥车次比较多的时候,也是姜文丰和同事们最常去的时段。要走完桥的两端,需要两个多小时时间,保障行车安全,是姜文丰和同事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姜文丰(前一)和同事们巡查铁路大桥沿线

巴彦高勒车站派出所是包兰铁路线上的一个三等站派出所,2005年被公安部命名为“一级公安派出所”并延续至今,获得许多荣誉。从建所至今,几代民警就一直守护着三盛公铁路桥的安全。

姜文丰说,每次巡视铁路大桥安全时,自己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铁路大桥承载着祖国的建设历史和繁荣发展,也是先辈们用汗水和生命建成的,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

也正因此,三盛公黄河铁路一号大桥从1958年建成通车至今,在一代代“守桥人”的守护下,保持了64年零事故的纪录。

建设铁路桥的峥嵘记忆

在磴口当地的纪念馆和铁道兵的历史画册里,有一张出现频率很高的经典图片——一名穿着棉服的年轻战士,一手抓着桥体的钢梁,一手拽着钢索,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上方。这正是包兰线上正在施工的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珍贵历史照片。

据《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3月1日,铁道兵独立桥梁团开工建设三盛公铁路大桥。由于铁桥是用作重吨位火车行驶的桥梁,工程技术标准高,工作难度和工程量大,工地上昼夜施工,施工环境十分险峻,但是解放军指战员个个干劲十足,在白浪滔滔的黄河上,劈风斩浪,夜以继日地战斗着。

修建三盛公铁路大桥的战士(资料图片)

据当时媒体报道,1958年春季,黄河开始春融,冰凌危及大桥安全。铁道兵组织突击队在上游扒冰堆,指战员们冒着风寒,坚守在工地上游两岸,不断地爬冰堆,放炸药,昼夜奋战,炸碎冰凌30多万立方米,化险为夷,保住了大桥的安全。

1958年6月15日,三盛公铁路大桥建成。这座架设在巴彦淖尔磴口县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交界之处的黄河铁桥,横跨黄河之上,雄伟壮观,成为巴彦淖尔市的著名旅游胜地。它的建成,打通了祖国大西北与内地各省、市的交通阻隔,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铁路大桥的建设,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巴彦淖尔市民政志》及《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561部队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兰铁路包银段及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而牺牲。

29位烈士的身份之谜

2022年7月,江苏籍烈士赵大旺的侄女赵琴联系《北方新报》,希望记者帮助她和家人寻找牺牲在内蒙古的大伯的下落。曾安葬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29位铁道兵烈士的名字,也因此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从1981年至今,这29名烈士中,包括赵大旺在内的26人的骨灰,一直保存于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由于历史原因,在交接骨灰时,仅留下了烈士们的名字和牺牲时间。

修建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场景(资料图片)

这些年轻的烈士因何牺牲?他们隶属哪个部队?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亲人是否知道他们的下落?在寻找赵大旺烈士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不断被追问。

7月18日,在磴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记者从当地史志资料中找到部分珍贵资料。根据《北方新报》的报道,8月,山东志愿者张格龙在中铁十八局(其前身为铁道兵第八师,1958年11月1日,铁道兵第一军撤销番号,组建铁道兵第八师,将独立桥梁团划归铁八师建制,改称铁八师36团)档案馆找到了29位烈士中,牺牲在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建设的5位铁道兵烈士:张文卿、程志海、许老鼠、赵大旺、徐樟木的珍贵资料。

帮烈士“回家”

在内蒙古和江苏两地媒体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赵琴终于找到了大伯赵大旺的下落,圆了一家三代人64年的心愿。赵琴告诉记者,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她,到民政局打听大伯的消息,去世前把眼睛都哭瞎了。

8月,郑进卓烈士的侄子郑茂庭通过本报报道,得知了伯父的骨灰存放地,他告诉记者,多年来爷爷和父亲一直在寻找伯父,希望他能叶落归根,回到亲人身边。郑茂庭还向记者提供了2份珍藏多年的伯父的烈士证(分别为1958年和1983年发放的烈士证)。

随后,铁二代张闽在山东海阳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女儿张玉平,并找到了张文卿烈士的历史资料及珍贵照片。张玉平的女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姥爷牺牲时母亲才三岁,多年来母亲一直珍藏着当年战友手绘的姥爷安葬地的简易地图。前几年,她还曾带着母亲自驾到内蒙古,依据这张60多年前手绘地图寻找姥爷的下落,却遗憾地找错了地方。母亲曾经以为,有生之年再也找不到姥爷了。

8月,志愿者张格龙在自己的家乡山东泰安找到了程志海烈士的女儿,并找到程志海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烈士证照片。

9月,铁八师老兵胡建文在浙江省建德市芝峰乡陵上村(今乾潭镇陵上新村)找到了徐樟木烈士的胞弟徐小木、徐清平,胞妹徐梅珠、徐梅兰,并告知徐章木烈士安葬地信息。胡建文也根据许老鼠烈士的资料记载,到他的家乡寻找,却遗憾未能找到烈士的亲人。

64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热火朝天、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早已隐入历史记载里。如今,三盛公铁路大桥依旧巍然横跨于黄河之上,发挥着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那些为了建桥修路而牺牲的年轻人们,仍被后人寻找和缅怀。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