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禾示种,让选种更精准

2022-11-23 07:45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首先要筑牢种业基石。我区高度重视种业发展,部署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全力推进种业振兴。

今年,内蒙古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聚焦主要粮食作物,首次在全区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加快优质品种推广,解决农民选种难的问题。

看得见,打造农民选用良种的看台

在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种植大户马忠臣面临着“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问题。

“市场上有那么多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我们想选择优良品种,但心里没底,不知道哪个品种好。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亲眼看到了品种的表现,有相中的品种就直接联系经销商,真是帮种植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马忠臣说。

今年初秋,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辽河镇东升村开展了“看禾选种”现场观摩。这里现场展示了60个玉米品种,每个品种都有相应的标识牌,附有详细的品种介绍和经销单位联系电话,便于参观者了解品种信息、选用优良品种。

马忠臣参加了现场观摩,和其他几位种植户在“TK601”“京科986”“宏博701”等几个品种间反复观看。“我们仔细看标牌上的产量、性状信息,查看株穗生长情况、秸秆粗壮程度、颗粒饱满度。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抗倒、抗逆性等方面各具优势,我要好好挑选一种适合的品种。”马忠臣说。

“十三五”以来,我国审定品种数量呈阶段性增长趋势,每年新通过审定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种子品种已超过3000个。而内蒙古每年有约100个品种通过审定,2017年以来共审定品种692个,引种备案品种2200多个。

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坦言,新品种的迅速增加有利于解决市场缺少品种的问题,但品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农民选种难的新问题也日趋突出。

品种越来越多,如何优中选优?“建设‘看禾选种’平台,就是要让农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帮助农民选用良种,减少试种的风险。同时,我们也为企业提供服务,使企业培育的优良品种尽快得到认可。”胡有林说。

今年,自治区农牧厅按照“建基地、引品种、促推广”的工作思路开展“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集中展示2190个农作物优良品种,涵盖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我区特色优势作物。

据统计,全区共举办212期现场观摩活动,5.4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各地农牧部门还将“看禾选种”平台与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扩种油料作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农业重大项目有机结合,众多农业技术集成投入到平台中,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摸得着,建设企业比拼种子的擂台

“看禾选种”是农民选用良种的平台,也是种子企业比拼种子的擂台。

“‘看禾选种’集中展示了多个品种,给我们创造了与同行学习、合作的机会,也激发了我们提升育种能力的决心。”内蒙古西蒙种业总经理杨荐钧说。

据介绍,“看禾选种”平台建设时,种子企业积极参与实施方案制定并主动提供栽培技术和配套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充分展示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和生产潜力,并通过“看禾选种”实现“看禾订种”,为农企对接搭桥,让农民得实惠。

河南省现代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山云说:“‘看禾选种’不仅给种子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平台,也让农民朋友们选到了合适的品种,学到了科学用种、良种良法配套的先进技术。种子企业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省去好多中间环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牧厅统筹组织全区种业系统,构建了以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种子系统“纵向”为主导,以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横向”为补充的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品种展示、评价工作格局。在常规项目资金基础上,自治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新增专项资金900万元,统筹考虑品种、农技、农机等要素,以品种为核心开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支持各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现场观摩,在农业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加大指导力度。

“‘看禾选种’是品种的‘试金石’,一头连着科研、生产,一头连着企业、农民,是融通种业创新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也是推出好品种和扶强大企业的重要平台,将有力推动我区农作物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蒙志刚说。

选得准,探索农技人员推介品种的平台

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光照、降雨不均的气候特点叠加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地貌,造成品种区划复杂多样。

“适宜玉米种植区域的有效积温在1900℃—3500℃之间,品种数量多、熟期多,单个品种的推广面积有限。别说农民难以选择,就连我们技术人员也很难判断哪些品种适宜当地。”技术人员纷纷表示,有了“看禾选种”平台,为农民推介品种有了实打实的依据。

胡有林介绍,建设“看禾选种”平台时,广泛征集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并且具有良好推广应用潜力的品种,统一制作品种评价记载手册。同时,组织开展田间调查、现场观摩、统一田间测产、专家综合评价,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态区域,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

赤峰市是全国重要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赤峰小米”因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随着“赤峰小米”知名度的提升,市场上的谷子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有150多个品种。但是,代表“赤峰小米”的主导品种不突出、品种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也日渐明显。

针对农民选种、购种的困惑,赤峰市征集31个谷子品种进入平台参展,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对参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经过评比,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金苗K1”和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两系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13”两个品种在展示中综合表现突出。

乌兰察布市以马铃薯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广泛征集38个品种进行展示。展示品种分别从用途、熟期、需水量上分类,有当地主推品种,也有近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在马铃薯盛花期、测产时和收获期,组织专家对品种的丰产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5个品质性状好、实测产量高的品种。鲜食品种“中加7号”“希森6号”、耐旱品种“后旗红”“冀张薯12”“晋薯16”等品种受到好评。

巴彦淖尔市(陕坝镇)小麦“看禾选种”平台在开展工作时,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在示范基地、自有品种、与育种单位及加工企业联系密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看禾选种”平台筛选出2个高产、广适小麦品种“巴麦13号”和“永良4号”。其中,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为河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呼伦贝尔市建设了3个“看禾选种”平台,从202个展示品种中优选出“登科5”“蒙豆1137”等10个适合呼伦贝尔市各积温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大豆品种。同时,创新工作举措,将“看禾选种”打造成新型农牧民培训的现场观摩点,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培训,还能实地观察各品种在各生长阶段的表现,为新型农牧民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以禾示种,让选种更精准。“看禾选种”平台逐渐成为品种选育的“风向标”,品种推广的“助推器”。下一步,我区农牧部门将继续以60个“看禾选种”平台为“排头兵”,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扩大品种展示示范规模,加大品种宣传推介力度,有效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为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记者  韩雪茹)

责任编辑:张彬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首先要筑牢种业基石。我区高度重视种业发展,部署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全力推进种业振兴。

今年,内蒙古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聚焦主要粮食作物,首次在全区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加快优质品种推广,解决农民选种难的问题。

看得见,打造农民选用良种的看台

在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种植大户马忠臣面临着“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问题。

“市场上有那么多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我们想选择优良品种,但心里没底,不知道哪个品种好。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亲眼看到了品种的表现,有相中的品种就直接联系经销商,真是帮种植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马忠臣说。

今年初秋,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辽河镇东升村开展了“看禾选种”现场观摩。这里现场展示了60个玉米品种,每个品种都有相应的标识牌,附有详细的品种介绍和经销单位联系电话,便于参观者了解品种信息、选用优良品种。

马忠臣参加了现场观摩,和其他几位种植户在“TK601”“京科986”“宏博701”等几个品种间反复观看。“我们仔细看标牌上的产量、性状信息,查看株穗生长情况、秸秆粗壮程度、颗粒饱满度。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抗倒、抗逆性等方面各具优势,我要好好挑选一种适合的品种。”马忠臣说。

“十三五”以来,我国审定品种数量呈阶段性增长趋势,每年新通过审定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种子品种已超过3000个。而内蒙古每年有约100个品种通过审定,2017年以来共审定品种692个,引种备案品种2200多个。

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坦言,新品种的迅速增加有利于解决市场缺少品种的问题,但品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农民选种难的新问题也日趋突出。

品种越来越多,如何优中选优?“建设‘看禾选种’平台,就是要让农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帮助农民选用良种,减少试种的风险。同时,我们也为企业提供服务,使企业培育的优良品种尽快得到认可。”胡有林说。

今年,自治区农牧厅按照“建基地、引品种、促推广”的工作思路开展“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集中展示2190个农作物优良品种,涵盖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我区特色优势作物。

据统计,全区共举办212期现场观摩活动,5.4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各地农牧部门还将“看禾选种”平台与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扩种油料作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农业重大项目有机结合,众多农业技术集成投入到平台中,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摸得着,建设企业比拼种子的擂台

“看禾选种”是农民选用良种的平台,也是种子企业比拼种子的擂台。

“‘看禾选种’集中展示了多个品种,给我们创造了与同行学习、合作的机会,也激发了我们提升育种能力的决心。”内蒙古西蒙种业总经理杨荐钧说。

据介绍,“看禾选种”平台建设时,种子企业积极参与实施方案制定并主动提供栽培技术和配套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充分展示新品种的优良特性和生产潜力,并通过“看禾选种”实现“看禾订种”,为农企对接搭桥,让农民得实惠。

河南省现代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山云说:“‘看禾选种’不仅给种子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平台,也让农民朋友们选到了合适的品种,学到了科学用种、良种良法配套的先进技术。种子企业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省去好多中间环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牧厅统筹组织全区种业系统,构建了以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种子系统“纵向”为主导,以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横向”为补充的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品种展示、评价工作格局。在常规项目资金基础上,自治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新增专项资金900万元,统筹考虑品种、农技、农机等要素,以品种为核心开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支持各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现场观摩,在农业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加大指导力度。

“‘看禾选种’是品种的‘试金石’,一头连着科研、生产,一头连着企业、农民,是融通种业创新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也是推出好品种和扶强大企业的重要平台,将有力推动我区农作物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蒙志刚说。

选得准,探索农技人员推介品种的平台

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光照、降雨不均的气候特点叠加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地貌,造成品种区划复杂多样。

“适宜玉米种植区域的有效积温在1900℃—3500℃之间,品种数量多、熟期多,单个品种的推广面积有限。别说农民难以选择,就连我们技术人员也很难判断哪些品种适宜当地。”技术人员纷纷表示,有了“看禾选种”平台,为农民推介品种有了实打实的依据。

胡有林介绍,建设“看禾选种”平台时,广泛征集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并且具有良好推广应用潜力的品种,统一制作品种评价记载手册。同时,组织开展田间调查、现场观摩、统一田间测产、专家综合评价,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态区域,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

赤峰市是全国重要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赤峰小米”因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随着“赤峰小米”知名度的提升,市场上的谷子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有150多个品种。但是,代表“赤峰小米”的主导品种不突出、品种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也日渐明显。

针对农民选种、购种的困惑,赤峰市征集31个谷子品种进入平台参展,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对参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经过评比,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金苗K1”和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两系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13”两个品种在展示中综合表现突出。

乌兰察布市以马铃薯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广泛征集38个品种进行展示。展示品种分别从用途、熟期、需水量上分类,有当地主推品种,也有近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在马铃薯盛花期、测产时和收获期,组织专家对品种的丰产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5个品质性状好、实测产量高的品种。鲜食品种“中加7号”“希森6号”、耐旱品种“后旗红”“冀张薯12”“晋薯16”等品种受到好评。

巴彦淖尔市(陕坝镇)小麦“看禾选种”平台在开展工作时,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在示范基地、自有品种、与育种单位及加工企业联系密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看禾选种”平台筛选出2个高产、广适小麦品种“巴麦13号”和“永良4号”。其中,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为河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呼伦贝尔市建设了3个“看禾选种”平台,从202个展示品种中优选出“登科5”“蒙豆1137”等10个适合呼伦贝尔市各积温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大豆品种。同时,创新工作举措,将“看禾选种”打造成新型农牧民培训的现场观摩点,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培训,还能实地观察各品种在各生长阶段的表现,为新型农牧民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以禾示种,让选种更精准。“看禾选种”平台逐渐成为品种选育的“风向标”,品种推广的“助推器”。下一步,我区农牧部门将继续以60个“看禾选种”平台为“排头兵”,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扩大品种展示示范规模,加大品种宣传推介力度,有效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为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记者  韩雪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