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包兰线上的铁道兵们

2022-11-29 08:20 正北方网  

7月以来,《北方新报》连续报道了为29位铁道兵烈士寻亲的新闻,让60多年前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峥嵘历史,再次被回顾。作为我国西北重要铁路干线,包兰铁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为了建设和维护这条穿沙铁路,铁道兵部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当年,有上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铁道兵,在铁路修建通车后,转业成为铁路工人,继续守护着这条铁路。

铁道兵的铁路家庭

8月末,记者来到中铁呼和浩特局乌海车务段,寻找留在乌海的铁道兵时,被告知“这样的人我们这里有很多。”正在乌海站上班的客运车间主任张敬伟,就是铁道兵转业职工子女。张敬伟告诉记者,父亲是原铁道兵七师十九团二营战士,修完铁路后转业成为乌海车务段职工,1986年退休,2016年去世。父亲在世时,很少提起当兵时的艰苦,却总是感念新时代的幸福。张敬伟说,父亲一辈子保持着军人的情怀,工作上苦累脏险干在前。他对包兰线有着很深的感情,也感激巴彦高勒这片土地,连子女的名字都没按族谱起,而是叫敬彦、敬伟。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敬伟兄弟4人也先后成为铁路职工,守护着父辈修建的铁路。在包兰铁路沿线各站,像张敬伟这样的家庭有很多。

工作中的张敬伟

张代金是山东省莱西县夏格庄人,1949年2月参军,几年后随着部队整编成为了一名铁道兵。1957年,张代金所在部队来到内蒙古三圣(盛)公,投身包兰铁路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三盛公是个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方。“三天不刮风,不叫三圣(盛)公”,当时连块砖运进三圣(盛)公都难,张代金与战友们住地窝和用柳条和泥巴糊起来的“荆笆房”,在漫天风沙中靠人力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艰难地修建包兰铁路。

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张代金选择转业,留在包兰铁路线上的巴彦高勒站工作。在自己参与修建的铁路线上工作,张代金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直到退休的前一天,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一条载入史册的铁路线

包兰铁路注定是一条载入史册的铁路干线。它是我国一五计划中规划修建的一级铁路干线,横贯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起自内蒙古包头,经五原、临河、巴彦高勒、乌海、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中卫等城市,至甘肃兰州,全长990公里,是继陇海铁路之后通往西北的第二条钢铁大动脉。

1957年5月,包兰铁路全面施工,以银川为界,由包头和兰州分别向银川修建。包兰铁路西段长463.7公里,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施工。东段长526公里,其中:包头至公庙子92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施工,公庙子至银川434公里由铁道兵部队负责施工。

三盛公铁路桥便桥建成(资料图片)

由铁道兵部队负责修建的公银段自然条件尤为恶劣,沿途气候干燥,气温变化从零上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年降水量200至60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700至3200毫米,所经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尤其是鄂尔多斯沙漠地段,整天风沙弥漫,昼夜温差大,环境特别艰苦。

据史料记载,当时公银段部署3个师和1个独立桥梁团,施工高潮时,投入军民工总人数达2.4万余人。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因为要赶工期,铁道兵们每天顶着黄沙、带着干粮咸菜一头扎进包兰铁路的建设中。

在当时,修建铁路完全是重体力劳动。建设大军们抡起石碾子夯土,大筐挑土、抬土,昼夜施工,两班倒,每天劳动时间超过10个小时。在当时连块砖运进来都难的条件下,铁道兵硬是靠着人力,一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一边修建包兰铁路。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铁道兵战士们干劲冲天,他们以日进10.455公里的速度,创造了当时全国人工铺轨的最高纪录。

1958年7月30日,包兰线东西两段在银川胜利接轨,比预定工期提前5个月完工。1958年10月底,包兰铁路验收交接完毕,11月1日交付呼和浩特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接管运营。

铁道兵精神永不磨灭

包兰铁路通车时,乌海还没有建市,铁路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投入,来运营和维护这条穿沙而建的铁路线。因此,建设包兰铁路的铁道兵们响应国家号召,转业为铁路工人,继续为地区发展作贡献。这也是那个年代铁道兵部队的传统。

据媒体报道,当时有上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铁道兵,留在了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这里第一批建设者,他们的子女,很多人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铁路系统的职工。

包兰铁路刚开通运营时深受风沙危害,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而一代代铁路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参与铁路维护,也进行防沙治沙,成功在铁路沿线建起绿色屏障,创造了包兰铁路安全畅通60多年的奇迹。

包兰铁路公银段修建示意图(资料图片)

60多年过去了,包兰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复线建设和多次大提速,运能运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而那些留在包兰铁路的铁道兵们,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中很多都已离世。当年建设包兰铁路的艰苦,留在了历史的记述中。铁道兵精神,却从未被遗忘。

如今,乌海车务段在与包兰铁路同龄的原三道坎站的旧场站,筹建“乌吉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展示作为包兰铁路支线乌吉线上创造的“吃苦不言苦,甘愿吃苦保运输”的乌吉精神。这也是铁道兵建设者们留给铁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孙丽荣

7月以来,《北方新报》连续报道了为29位铁道兵烈士寻亲的新闻,让60多年前修建包兰铁路和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的峥嵘历史,再次被回顾。作为我国西北重要铁路干线,包兰铁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为了建设和维护这条穿沙铁路,铁道兵部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当年,有上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铁道兵,在铁路修建通车后,转业成为铁路工人,继续守护着这条铁路。

铁道兵的铁路家庭

8月末,记者来到中铁呼和浩特局乌海车务段,寻找留在乌海的铁道兵时,被告知“这样的人我们这里有很多。”正在乌海站上班的客运车间主任张敬伟,就是铁道兵转业职工子女。张敬伟告诉记者,父亲是原铁道兵七师十九团二营战士,修完铁路后转业成为乌海车务段职工,1986年退休,2016年去世。父亲在世时,很少提起当兵时的艰苦,却总是感念新时代的幸福。张敬伟说,父亲一辈子保持着军人的情怀,工作上苦累脏险干在前。他对包兰线有着很深的感情,也感激巴彦高勒这片土地,连子女的名字都没按族谱起,而是叫敬彦、敬伟。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敬伟兄弟4人也先后成为铁路职工,守护着父辈修建的铁路。在包兰铁路沿线各站,像张敬伟这样的家庭有很多。

工作中的张敬伟

张代金是山东省莱西县夏格庄人,1949年2月参军,几年后随着部队整编成为了一名铁道兵。1957年,张代金所在部队来到内蒙古三圣(盛)公,投身包兰铁路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三盛公是个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方。“三天不刮风,不叫三圣(盛)公”,当时连块砖运进三圣(盛)公都难,张代金与战友们住地窝和用柳条和泥巴糊起来的“荆笆房”,在漫天风沙中靠人力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艰难地修建包兰铁路。

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张代金选择转业,留在包兰铁路线上的巴彦高勒站工作。在自己参与修建的铁路线上工作,张代金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直到退休的前一天,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一条载入史册的铁路线

包兰铁路注定是一条载入史册的铁路干线。它是我国一五计划中规划修建的一级铁路干线,横贯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起自内蒙古包头,经五原、临河、巴彦高勒、乌海、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中卫等城市,至甘肃兰州,全长990公里,是继陇海铁路之后通往西北的第二条钢铁大动脉。

1957年5月,包兰铁路全面施工,以银川为界,由包头和兰州分别向银川修建。包兰铁路西段长463.7公里,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施工。东段长526公里,其中:包头至公庙子92公里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施工,公庙子至银川434公里由铁道兵部队负责施工。

三盛公铁路桥便桥建成(资料图片)

由铁道兵部队负责修建的公银段自然条件尤为恶劣,沿途气候干燥,气温变化从零上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年降水量200至60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700至3200毫米,所经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尤其是鄂尔多斯沙漠地段,整天风沙弥漫,昼夜温差大,环境特别艰苦。

据史料记载,当时公银段部署3个师和1个独立桥梁团,施工高潮时,投入军民工总人数达2.4万余人。尽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但因为要赶工期,铁道兵们每天顶着黄沙、带着干粮咸菜一头扎进包兰铁路的建设中。

在当时,修建铁路完全是重体力劳动。建设大军们抡起石碾子夯土,大筐挑土、抬土,昼夜施工,两班倒,每天劳动时间超过10个小时。在当时连块砖运进来都难的条件下,铁道兵硬是靠着人力,一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一边修建包兰铁路。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铁道兵战士们干劲冲天,他们以日进10.455公里的速度,创造了当时全国人工铺轨的最高纪录。

1958年7月30日,包兰线东西两段在银川胜利接轨,比预定工期提前5个月完工。1958年10月底,包兰铁路验收交接完毕,11月1日交付呼和浩特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接管运营。

铁道兵精神永不磨灭

包兰铁路通车时,乌海还没有建市,铁路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投入,来运营和维护这条穿沙而建的铁路线。因此,建设包兰铁路的铁道兵们响应国家号召,转业为铁路工人,继续为地区发展作贡献。这也是那个年代铁道兵部队的传统。

据媒体报道,当时有上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铁道兵,留在了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这里第一批建设者,他们的子女,很多人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铁路系统的职工。

包兰铁路刚开通运营时深受风沙危害,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而一代代铁路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参与铁路维护,也进行防沙治沙,成功在铁路沿线建起绿色屏障,创造了包兰铁路安全畅通60多年的奇迹。

包兰铁路公银段修建示意图(资料图片)

60多年过去了,包兰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复线建设和多次大提速,运能运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而那些留在包兰铁路的铁道兵们,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中很多都已离世。当年建设包兰铁路的艰苦,留在了历史的记述中。铁道兵精神,却从未被遗忘。

如今,乌海车务段在与包兰铁路同龄的原三道坎站的旧场站,筹建“乌吉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展示作为包兰铁路支线乌吉线上创造的“吃苦不言苦,甘愿吃苦保运输”的乌吉精神。这也是铁道兵建设者们留给铁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